明朝是一个极为宠信和重用太监的王朝,整个明朝历史上出现的有权势的大太监数不胜数,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而明朝这些有权势的大太监名声都不太好,因此后世一说起太监,都不会有太好的印象。

不过明朝在北京的十三皇陵中却有一座太监坟墓,这十分让人费解,名声并不好的太监为何能陪葬皇陵?这个太监又是谁呢?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1)

忠心护主最终成为明朝最后一位最有权势的大太监

陪葬在明十三陵中的太监墓的主人曾让清朝的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为他树碑立传,表扬了他,这个人就是明朝最后一位最有权势的大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是河北邢台人,自幼因家贫被迫净身入宫当了太监,王承恩最初入宫是被分派到大太监曹化淳名下当学徒,而曹化淳是曾经跟着另一位大太监王安出来的学徒。

这里说一说明朝的太监师徒关系,太监是被阉割的男人,他们是不能生育的,所以太监大多数都非常贪钱,只有金钱才能带给他们安全感,而除了金钱对于太监而言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徒弟了,大太监都会悉心培养出和自己关系亲密的小太监徒弟,就是想着将来自己老了,或者失宠了,这些小太监徒弟有出息了自己还能靠着他们,所以明朝的太监名为师徒实际上感情如同父子。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2)

所以老太监和小太监之间会有传承,如果老太监不正,那小太监就是有样学样,也不会好哪去。而王安和曹化淳恰恰是明朝历史上为数不多颇有贤名的大太监,王安在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期成为司礼监大太监,权势达到顶峰,可他没有利用权势谋私利,而是一直劝谏朱常洛能亲贤臣远小人,在当时颇受时人敬重。不过王安的徒弟中也出了一个另类,那就是后来为祸一时的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在明光宗的儿子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时期成为权重一时的大太监,在魏忠贤得势后,正直的王安反而成为他的眼中钉,王安后来就是被魏忠贤迫害而死。

王安被魏忠贤迫害死之后,魏忠贤还想打击与王安关系亲近的曹化淳,在明熹宗继位之后,曹化淳和徒弟王承恩被派到信王府侍奉还是信王的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魏忠贤找理由将曹化淳贬到留都南京待罪,曹化淳临行前叮嘱徒弟王承恩一定要照顾好信王朱由检,他怕朱由检将来会受到魏忠贤迫害。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3)

此后王承恩就一直守护着朱由检,他要与魏忠贤周旋,得在魏忠贤面前替朱由检说好话,让魏忠贤认为朱由检对他没有威胁,同时还要精心照顾好朱由检,因此王承恩十分得朱由检的信任和喜爱。

崇祯皇帝朱由检其实身世十分凄惨,他的生母是一名东宫侍女刘氏,明光宗朱常洛不被父亲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所喜,朱翊钧常有废掉朱常洛太子之位的打算,因此朱常洛在当太子时期十分郁闷。

朱常洛排解郁闷就是靠喝酒麻醉自己,后来一次醉酒后朱常洛就在侍女刘氏身上发泄起来,这一次之后刘氏就怀上了朱由检。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4)

明光宗为了排解父亲明神宗带给他的压力,他经常家暴,通过殴打侍妾来缓解压力,崇祯的生母刘氏不讨明光宗喜欢,成为了明光宗主要的家暴对象,在崇祯4岁时刘氏被明光宗家暴致死,事后明光宗害怕这件事被老爹明神宗知道废除他的太子之位,所以勒令知情人对外只说刘氏是病逝。

所以说崇祯的身世十分凄惨,母亲被父亲家暴致死,而父亲整天活在担忧之中,对他几乎没有任何关爱,爷爷不喜欢父亲,自然也不会喜欢他这个孙子,自幼就没有父母疼爱,连爷爷也不关爱他,而唯一能给他带来亲情温暖的人就是陪伴在他身边的太监王承恩。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天启皇帝去世,由于天启死的时候没有儿子,因此他在临死前把皇位交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5)

崇祯继位之初,魏忠贤对他是猜忌不已,当时皇宫内外遍布魏忠贤的党羽,所以王承恩担心魏忠贤对崇祯不利,主动要求陪崇祯进皇宫,天启皇帝的张皇后提醒小叔子崇祯要提防魏忠贤在饮食中下毒,于是王承恩就多了心眼,随身私藏了不少麦饼带入皇宫,正是这些麦饼帮助崇祯渡过了难关。

后来魏忠贤多次想腐蚀崇祯,让他沉迷于女色,自己好能继续把持朝政,这时候也是王承恩点破了魏忠贤的心思,因此崇祯开始远离女色,准备着手收拾魏忠贤。

后来崇祯终于一举剪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崇祯就用王承恩替代魏忠贤,王承恩就成了明朝最有权势的司礼监大太监,他当时有替崇祯披阅奏折的权力,而崇祯在剪除魏忠贤之后,对太监有一定的防范,但却没有对王承恩有任何怀疑。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6)

由于王承恩受到崇祯的宠信,很多朝臣就开始纷纷和他套近乎,希望走他的门路,好让他能在崇祯面前多替自己美言几句,不过王承恩却始终十分谦谨,他虽然深得崇祯信任却不过分参与政治,他主动与这些巴结他的朝臣保持了距离,因此王承恩始终能深得喜好猜忌且多疑的崇祯信任。

但是到了崇祯后期,内有农民起义军不断,外有满清不停犯边,大明国力日益衰弱,崇祯也变得越来越猜忌,崇祯十五年(1642年),当时的内阁首辅周延儒上书弹劾王承恩专权,恐怕将成为下一个魏忠贤。

这一下让神经越发敏感的崇祯开始猜忌对自己如亲人一般的王承恩了,崇祯的猜忌深深刺痛了王承恩的内心,他为了表明心迹,主动向崇祯请辞,崇祯这时觉得自己是不是猜忌过分了,就不想让王承恩辞职。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7)

但是王承恩却颇为心寒,他坚决以年老为由向崇祯辞职,最终崇祯不得已同意了他的辞职。后来王承恩就想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想去云南避世出家。

结果王承恩刚到云南,首辅周延儒就因为虚报军功,欺骗崇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崇祯就将周延儒赐死了。赐死周延儒之后,崇祯就想起了周延儒把王承恩排挤出京城,后悔自己受了周延儒欺骗,因此崇祯下诏命王承恩尽快回京来见自己。

主仆情深生死相随

假如王承恩铁了心抗旨不回京城,崇祯也不会把他怎么着,但是王承恩绝对不会名留青史,他也不会成为最后陪着崇祯殉葬的人了。

王承恩接到圣旨后,感念崇祯对自己如此信任,他也不忍离开侍奉多年的崇祯,因此王承恩又回到了紫禁城中,而这一次之后王承恩就一直到死都再也没离开过崇祯。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8)

在一年之后也就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京城,随即起义军向紫禁城发起进攻。三月十八日,崇祯召不来一个官员上朝,他就彻底绝望了,他知道大明完蛋了。

于是崇祯就做了最坏打算,他先是命王承恩派人偷偷把三个儿子送出皇宫,然后命嫡妻周皇后和爱妃袁贵妃自尽以免受辱,随即崇祯有亲自持刀砍杀年仅15岁的女儿长平公主和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长平公主被砍断一臂昏迷,也侥幸没有被杀,而昭仁公主则被父亲崇祯所杀。

最后崇祯又跑去和嫂子张皇后诀别,他命嫂子张皇后上吊自尽以免受辱,于是张皇后隔着纱帘与小叔子崇祯诀别之后就自缢而亡。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9)

做完这一切崇祯还没有完全萌生死意,他当即委任王承恩为京城提督,让王承恩赶紧组织军队保护自己杀出一条血路,但是王承恩此时已经根本组织不到还能为大明效忠的军队了,王承恩只得带领几十名东厂太监持刀护送崇祯往朝阳门跑,希望能杀出一条血路。

结果负责守卫朝阳门的成国公朱纯臣背叛了大明,他不敢接纳崇祯,他紧闭城门不肯放崇祯走。王承恩无奈,只得又护送崇祯往别的城门跑,最后王承恩护着崇祯跑了东华门和安定门都无法冲出重围,无奈之下只得又退回皇宫中。

崇祯无奈之下命王承恩再度鸣钟召集文武百官勤王护驾,但是依旧无人前来,这回崇祯是彻底绝望了,他知道自己劫数难逃了,最后一刻崇祯高喊:“诸臣误朕也,君王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10)

此时此刻王公大臣还有宫女太监依旧全都自顾自地逃命了,崇祯的命令根本就不好使了,如果没有王承恩,恐怕此时崇祯真的就变成了孤家寡人。

最终崇祯决意以死殉国,王承恩陪着崇祯跑到了皇家御园景山上,主仆二人最后看了一眼乱成一锅粥的紫禁城,崇祯随即写下了最后一道罪己诏,要求李自成在死后可以将他毁尸,但不能伤害无辜百姓。

罪己诏写完后,崇祯就与王承恩做了最后诀别,他让王承恩伺候自己升天之后就赶紧化妆逃跑,王承恩哭泣着跪下给崇祯行了最后一个三拜九叩的大礼,他假意答应了崇祯会逃跑,于是崇祯就在歪脖树上自缢而亡,王承恩在崇祯死后解下腰带,也在崇祯旁边自缢而亡。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11)

王承恩陪着崇祯一起为大明殉葬,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生死相随,这也是他完成了当初的诺言,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拼死守护崇祯,既然崇祯死了,那王承恩就只能陪着他去九泉之下继续守护他。

王承恩的事迹感动了顺治和康熙父子两代帝王

李自成最初并不知道崇祯已经自缢,所以他在攻占紫禁城之后还下令悬赏捉拿崇祯,直到三天之后李自成才得知崇祯已经在景山自缢的消息。

李自成得知崇祯以身殉国十分钦佩,下令为崇祯收尸,将崇祯和嫡妻周皇后一同安葬起来,但是由于崇祯生前没有营建陵寝,因此李自成只得命人将崇祯和周皇后葬到了崇祯生前宠妃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对于忠心殉主的王承恩也十分钦佩,因此特意命人在田贵妃墓附近营建了王承恩墓,让王承恩陪葬在崇祯陵寝,好能让他在死后继续守护崇祯。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12)

王承恩的身份并不高,出身也低微,但是崇祯万万不会想到最后能陪着大明殉葬的不是那些世代受明朝厚恩的王公贵族,恰恰正是这名出身低微的太监。

王承恩与当时明末那些王公贵族形成鲜明对比,李自成攻进京城时,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城门跪迎李自成;成国公朱纯臣向李自成献朝阳门投降;大学士陈演和魏藻德主动向李自成行三拜九叩大礼,厚颜无耻地表示愿意效忠大顺。

像这些事情在当时发生的数不胜数,就如明末史学家谈迁在其所著的《国榷》形容的一般,“衣冠介胄,叛降如云”,这些王公贵族以骨气而论还真比不上出身低微的王承恩。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13)

不过李自成并没有占据北京太久,很快他就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联合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赶了出去,北京被清朝所占,多尔衮拥立了侄子福临也就是清朝顺治皇帝迁都北京,由此开始进入清朝的统治时期。

顺治在成年亲政之后,他十分钦佩崇祯以身殉国的精神,由于李自成当时只是草草将崇祯埋葬,所以顺治重新又为崇祯发丧,并派人重新修葺了崇祯的陵寝,定名为思陵。

后来顺治听闻王承恩以死相随崇祯的事后十分感动,又命人重新修葺了王承恩墓,还亲自为王承恩墓题写碑文为“贞臣为主,捐躯以从”。

顺治的儿子康熙皇帝继位之后,康熙为了向天下人树立忠诚的典型,更加开始大肆表彰宣扬王承恩殉主殉国的事,康熙在亲自祭奠崇祯之后,还亲自祭奠了王承恩,并命人在王承恩墓前为其刻碑立传。

明十三陵里面一共埋葬了多少人(在明皇陵中有一座太监坟)(14)

写在最后

这就是为何在明朝皇陵中会出现太监陪葬墓的原因了,就是因为大太监王承恩对崇祯忠心耿耿,生死相随。

崇祯可能在此之前都不会想到,在大明灭亡之际,王公贵族都选择了屈膝投降,而至死都追随自己的人却是大太监王承恩,崇祯也不会想到王承恩居然在他死后没有独自逃命,而是为他殉葬了。

崇祯殉国和王承恩殉主同样都充满了悲情,这也是为何清朝统一天下之后,极力推崇和宣扬崇祯与王承恩,清朝的皇帝也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像崇祯这么有骨气,而清朝大臣能像王承恩这样忠心耿耿。这也是清朝为王承恩树碑立传,大肆表扬他的根本目的,王承恩也由此能青史留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