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很好的诠释了汉朝投敌卖国者中行说的一生。

中行说(yue),西汉文帝时期宦官,后投敌卖国,成为匈奴“战略大师”。

西汉平叛七国之乱名将(负汉朝投匈奴助敌攻国之汉朝汉奸中行说)(1)

《汉武大帝》中的中行说

西汉初年,经历了秦末暴乱战争,国家萧条,经济下滑。刘邦称帝后,致力于休养生息,对外则采取”不战而和“的国家政策。

当时,在汉朝的北边,也就是如今的内蒙古、外蒙古及俄罗斯南部,活跃着一只游牧民族,他们长期以畜牧业为生,物质匮乏,为了维持生活,便时不时的南下,入侵汉朝边境,掠夺物资。而当时的汉朝,并没有强大的可以跟匈奴对抗,导致匈奴贪得无厌。面对匈奴的不断入侵,汉朝也只能采取“和亲”、“送东西”的策略,来维持与匈奴的关系。

在汉朝逐渐恢复经济实力的同时,匈奴也逐渐强大起来。

西汉平叛七国之乱名将(负汉朝投匈奴助敌攻国之汉朝汉奸中行说)(2)

匈奴南下

无有自由之身,即无背恩之说

公元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鬻(jī yù)继位,即老上单于继位。新单于继位,那么,汉朝就得再派一位公主去和亲,其实实际上派去和亲的并不是真正的公主,而是“翁主”。而本文的主人公中行说就在此次和亲队伍中,以辅佐公主的名义随行。

公主是去和亲的,是去做匈奴单于的正宫娘娘的,也就意味着要永远的留在匈奴。而作为随从人员,也要离开故土,不能再回来了。中行说当然是不愿意的,包括公主在内,大概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去吧。

中行说是有反抗的,但是汉文帝刘恒不听,不愿意去也得去。其实,我们从中行说作为一名太监,竟敢公然反对皇帝的命令就能看出来,此人绝非泛泛之辈。

必我也,为汉患者

“一定让我去,我将成为汉朝的祸患”。中行说说完这句话,便跟随大部队出发了。等到了匈奴之后,中行说瞬间投奔了匈奴单于,为匈奴出谋划策。

西汉平叛七国之乱名将(负汉朝投匈奴助敌攻国之汉朝汉奸中行说)(3)

和亲公主

关于中行说为何不在公主身边辅佐,而是投奔匈奴,并为匈奴鞠躬尽瘁一生,笔者有几点想说的:

其一,身体缺陷。中行说本也是太监,是个不健全的人,不能成家,生儿育女,这已是人生绝望之事了。如今,就连在宫中安度一生的愿望都不能实习,中行说恨汉文帝,恨汉朝;

其二,适时易主。匈奴本就是严寒之地,物资匮乏,生活水平远不及汉朝,水土不服,生活环境不熟悉,作为和亲公主的下人,无权无势,生死跟和亲公主绑在了一起。一旦公主得罪了匈奴单于,或是匈奴不满意汉朝对其的制度,作为下人的他,势必没什么好果子。所以,易主是最佳的选择了。

其三,匈奴优待于他。投奔匈奴后,匈奴单于对他的信任并且重用他,让他感觉到终于自己的价值。汉朝抛弃了他,匈奴重用他,雪中送炭,必尽心辅佐。

“国负一小民,又何能苛求小民?无有自由之身,即无背恩之说。”这大概就是中行说内心深处的独白吧。

西汉平叛七国之乱名将(负汉朝投匈奴助敌攻国之汉朝汉奸中行说)(4)

中行说剧照

必我也,为汉患者

至此,一个对汉朝十分了解的汉朝宦官,成为了匈奴部落的军师,他辅佐着匈奴单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帮着匈奴人,想尽各种办法打击汉朝。

一、生活制度改革

起初,匈奴人是非常喜欢汉服、汉朝食物。如果没有中行说,说不定过上几十年,匈奴人就会被汉化。而中行说的到来,却减慢了这种汉化的速度。他认为匈奴人人口不及汉朝一个郡,但实力却不容小觑的原因是衣食与汉朝不同,他建议匈奴人重视自己的生活文化,指出汉朝衣裳虽华美,但不耐用,骑马作战容易撕裂;汉朝食物虽鲜美,但没有奶酪便于携带,匈奴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免得日后形成对汉朝的依赖。同时帮助匈奴建立“疏记”制度,教匈奴人分条记事的方法,定期统计百姓经济水平,时刻了解自己的国力水平。

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西汉平叛七国之乱名将(负汉朝投匈奴助敌攻国之汉朝汉奸中行说)(5)

匈奴单于与阏氏

二、傲慢对待汉朝皇帝

作为匈奴的大军师,终于有能力报汉朝皇帝“遗弃”之仇。

古代,国家与国家之间互通书信,以书牍的大小来显示彼此的尊贵,书牍大的一方,自然高于书牍小的一方。

当时,汉朝文皇帝送给单于的书信,写在一尺一寸的木札上,开头文词是“皇帝恭敬地问候匈奴大单于平安”,及写上所送的东西和要说的话。

而中行说让单于用一尺二寸的木札写信送给汉朝皇帝,并且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长加宽加大,把开头语说得很傲慢:“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单于恭敬地问候汉朝皇帝平安。”再写上所送东西和要说的话语。

西汉平叛七国之乱名将(负汉朝投匈奴助敌攻国之汉朝汉奸中行说)(6)

汉景帝剧照

三、与汉朝使者激烈辩论

汉朝使者看不惯匈奴人不善待老人(老人没有美食可吃),而中行说却说肥美的食物是给作战的将士吃,这样才能有力气保家卫国,继而又反问使者,难道汉朝的老人不把美食留给自己在外作战的儿子么?说的汉朝使者哑口无言。

汉朝使者又觉得匈奴人父死儿娶其后母,兄死弟娶其嫂,有违伦理。中行说却反驳道,这是为了保证家族继承人纯正的血统,汉朝虽不这样,但父子、兄弟关系疏远,相互残杀的时期也不在少数。

从中行说与汉朝使者的辩论赛中,我们不得不佩服中行说的能言善辩。他如果不是个太监,不在匈奴,也必将为汉朝做出一些贡献吧。

辩论赛以汉朝使者不敌中行说而结束,中行说索性直接威胁:你们别废话了,赶紧回国准备贡品吧,要最好的,否则我们就“以骑驰蹂而稼穑耳”,我们就去抢了。

汉使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何以为言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 ——《史记卷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西汉平叛七国之乱名将(负汉朝投匈奴助敌攻国之汉朝汉奸中行说)(7)

匈奴单于

其实,从这我们也能看出来,而当时匈奴之所以敢如此傲慢的对待汉朝,是有原因的:

其一、当时的匈奴国力鼎盛,汉朝并没有从秦末战乱中恢复过来,处于敌强我弱阶段。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跟国力是分不开的。

其二、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而当时的汉朝并不是很了解匈奴,总是用汉朝的眼光去看待匈奴部落。

西汉平叛七国之乱名将(负汉朝投匈奴助敌攻国之汉朝汉奸中行说)(8)

匈奴将士

三、战略调整

他还建议匈奴单于选择秋收季节侵扰汉朝边界,这给汉朝边境百姓和汉朝王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汉景帝后期,随着汉朝三代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也不断的发展壮大,面对匈奴的小股骚动,汉景帝虽说没有发动大规模战役,但也出兵攻打过几次匈奴。而此时的中行说,虽然年老,但他的军事才能却越发显现,他建议匈奴单于(此时已是军臣单于,老上单于的儿子)发挥游牧民族的长处,开展游击战,避免与汉朝主力决战。

这一招其实对于长途跋涉的汉朝军队而言,确实很不利,但年轻气盛的军臣单于不想他爹那样听从中行说的,游击战持续了没多久,便放弃了。这也是后来汉武帝时期,匈奴打败的一个原因吧。

西汉平叛七国之乱名将(负汉朝投匈奴助敌攻国之汉朝汉奸中行说)(9)

中行说

四、策划发动“细菌战”

细菌战,顾名思义,以细菌作战,效率快,损耗低,干劲利落。而在中国历史上,中行说可以说“细菌战”的创始人。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中行说临死之前,建议匈奴单于,利用“细菌战”攻打汉朝,即将病死的牛、羊埋在汉军饮水的上游,毒死汉军。结果在后期的一次作战中,导致大部分汉军被毒死,汉朝紧急采取对策,才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而据一些野史记载,霍去病英年早逝,也是这次“细菌战”导致的。

西汉平叛七国之乱名将(负汉朝投匈奴助敌攻国之汉朝汉奸中行说)(10)

霍去病剧照

中行说作为一名汉朝太监,因一时私愤投奔匈奴,转而帮助匈奴对付汉朝,给汉朝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被后人诟病。

在中行说的帮助下,匈奴人开疆扩土,打败月氏、平定西域,对汉朝不断侵扰,最嚣张的一次是逼近长安;匈奴两代单于,都任用中行说;直到伊稚斜单于时代,强盛的匈奴才被卫青、霍去病打败,走向衰退。

世间的事情本就无对错之分,抛开他汉奸的身份,我们不得不佩服此人的军事才能、战术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