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学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词还是上初中的时候,一开始以为是个什么“旅游景点”或者“名人故居”之类的,后来因为为了应付历史课考试,所以不得已多看几眼,才知道是个啥的“国际贸易新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

带着这种懵懂的记忆,我度过了“青年时代”,随着时间流逝,在20多岁的时候成为一个股民,出于对金融的好奇以及对盈利的渴望,从UIBE毕业之后,首次回眸那些“似懂非懂”的知识。

发现有的时候,历史节点发生的时刻,往往都出乎大家的意料,在距今50年前的70年代初,世界的焦点聚焦于“美苏的争霸”,聚焦于“革命的热情”,没有几个人关注“金融市场即将重新被定义”,就像那时候没人注意到美国西海岸一个叫做“硅谷”的地方,在日后即将改变世界一样。

可见,当人处于历史折转的节点,往往是“静消消的”,那些所谓的喧嚣反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泯灭,而那些当时不被注意的“小趋势”,有时候不知道怎么的成为了时代的“基本盘”。

美国和英帝国的区别之一,就是美国不需要那么多殖民地。而英国从崛起的时候,就有着扩大市场的原始冲动,因此其名曰“日不落”。而美国GDP从1894年第一次超越英国,到1944年美元取代英镑的国际地位,通过2次世界大战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引领一个时代,其主要依托的就是“美元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2)

在这其中,对后市之“金融市场”影响最大的就是尼克松当年宣布美元与黄金的脱钩,以及相伴而来的“布雷顿森立体系的瓦解”。以现在看,这是“金融现代史”与“金融近代史”的分界线,其意义类似于文学史上,胡适领衔之“白话文革命”对原有文言体系的颠覆。

当时间流过40多年后,其影响力越发对这个世界造成深远影响,世界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以及过度金融化的趋势,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被改变”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点是“青年的我”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无知的一种借口,很多时候,对于趋势的无感,是命运发展转折的原因。。。。。。

一、重温一下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

即使中学背了很多遍这个词,历史也考的不错,但是除了这个名字之外,我之前对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几位官员在一个森林里面开了个会,然后不知道怎么的就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格局”。

但是当我全维度审视资本市场的发展脉络时候,发现其可谓是世界金融变革的“第一推动力”。让我们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确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其实严格来说,二战没结束,它已经在孕育了,远在1944年7月份,也就是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刚开始,苏军还没打柏林呢,这边美国就召集44个国家商议新世界的金融秩序,也就是未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当时甚至连联合国都不存在呢,美帝想的够远的)

会议也是一波三折,因为大家都已经看到德国即将战败的事实,故而焦点集中于“如何在未来的新世界中占据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动性”。在最后的落款文件上,形成了两个对日后由决定意义的组织。一个是《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这催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整体框架,另一个就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这催生了日后的世界银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5)

随后的一年(1945年),随着苏军攻克柏林,以及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二战终于结束。使得世界主旋律慢慢过渡到“和平与发展”。世界经济在百废待兴中,需求肆意的生长着,这不仅使得美国彻底走出大萧条的影响,而且对欧洲援助的马歇尔计划也箭在弦上,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由于战后“全球化需求日益壮大”,故而在1947年,关贸总协议签署(也就是世贸组织的前身),这其实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到此为止,经过大概3年多的建设,布雷顿森林系统终于成形。其大概包括了国际货币体系、金融体系、以及国家贸易体系。其主体架构是“自由资本主义”(外汇自由、资本自由、贸易自由),意在按照大卫李嘉图的理念构建“全球贸易体系”,在这其中“国际贸易的主流货币”成为其中的焦点。

后来很多资料中,都记载了美国代表怀特和英国代表凯恩斯之间的争论,即使英美血统同系,但面对利益之争,也可谓针锋相对,恰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言: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6)

美国的计划是:各个与会成员国缴纳一笔会员费,以黄金为主,组成一个不少于50亿美元的“黄金基金”,再设立一个货币单位“Unita”(类似于一手的概念,在怀特的计划中,就是10美元),然后各个成员国的货币与“Unita”挂钩,保持固定汇率制度,以维持国际汇率的稳定。

这看似公平的计划,其实隐藏着美国人的私利。也就是在此方案中,这个“黄金基金”并不是像公募基金那样有钱就买的,而是按照“各国黄金储备量以及经济实力来决定的”,也就是在本质上,它更像是一种“公司入股的概念”,而行使表决权时候,也是按照入股比例的大小来定,这等于类似于“董事会那种架构”,而美国当时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并且掌握着世界75%黄金储量,因此这种所谓的“公允架构”其实意图就是让美国掌控世界货币体系。

而作为《通论》作者的凯恩斯,是著名的经济理论家,其自然预料到美国的计划,于是以英国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也就是意在成立一个国际清算联盟,这类似于世界银行。清算联盟发行一种货币叫做bancor。会员国成员可以用黄金换取bancor,但是只能是单向的,也就是不能反过来用其换回黄金。其表决权的份额(也就是董事会权重),以战前三年进出口贸易平均额75%来计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7)

这主要是二战使得英国国力崩塌,在国家负债率上成为净债务国,因此如果怀特计划实施的话,英国将失去自工业时代开启以来英镑所统治的国际货币市场。而如果按照凯恩斯方案,英国本土加上殖民地市场,其表决权可达35%(这个也是为何英国即使二战后不愿意放弃殖民地的原因,也就是不仅是市场,还有货币权重因素)。

但无奈美国国力的强大,其一脚把英镑踢走,任凭凯恩斯的百般努力,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都是过场,所以很快会议达成共识。代表世界贸易体系的布雷顿森林系统,以怀特计划定调。

也就是远在1944年的那个夏天,世界贸易未来的雏形就已经定了,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期,世界在此框架下运行了近乎30年。(伴随着战后婴儿潮一代人的整个青少年时期)

这个体系最重要的架构主要就是两点:第一个是美元与黄金的挂钩,这是一种“硬性锚定”的关系。并且按照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所以这其实是一种金本位的制度。第二是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且只能在1%幅度内波动。(这等于是“第二锚定”意义),所以这是固定汇率制度。第三,这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近乎有着和黄金同等的“坚挺性”,成为世界货币。

就当时来看,对于从二战这种浩劫中走出的世界而言,这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促使国际经济秩序快速恢复(欧洲的快速复苏,以及日本战后的快速复苏,都得益于此)。

二、为何布雷顿森林体现会崩溃

有时候制度的选择就是这么有趣,短期创造辉煌的制度,不一定长期保持经济的活力。(比如战时计划经济),这其实也反馈了“经济周期的本质”。

在本质上经济学和政治学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妥协中逐渐完善的艺术”。所以“辩证性思维”是其逻辑的核心。(这点其实也是“资本市场的要义”)。

在本质上,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战后临时货币政策的过渡”,因为考虑到“二战即将结束,世界经济面临重建”,所以各国吸取了一战后浮动汇率导致经济大幅波动的教训(比如魏玛共和国的马克大幅贬值,当时执行的就是盯住英镑的浮动汇率制),这使得各国迅速达成一种共识,也就是让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固化”,这样等于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受制于美联储的政策执行方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8)

由于在初期,各国都百废待兴,所以都是实施“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样大家相安无事,成就了欧洲与日本的经济复兴,但是随着各国经济进入“加速升级阶段”,其“增速差异性以及结构差异性”越发凸显,“实际通胀率及发展路径的选择”也越发不同,这就导致各国经济逐渐与美国经济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节上出现“节奏感的不同”(这个其实像小孩的成长,一开始喜欢和父母同步,慢慢的要成立自己家庭,需要分开住),也即产生了所谓“米德冲突”。

所以其实从60年代初开始,这种“拧巴的感觉”就已经凸显,当各国经过战后的重建期,国内经济需求慢慢饱和时,就存在“出口创汇的冲动”(比如西德和苏联),而如果此时美元“坚挺”,按照布雷顿协议其只能跟随,不利于扩大出口。而如果一国经济增速超过美国同期,其经济显示过热,实际通胀上涨过快,其需要升息以降温,但如果美国经济依然温和,坚持执行温和的货币政策,其也只能“陪着将就一下”。所以其实在该体系解体之前,各国早已“心有积怨”(也就是其实不是美国一家“废旧立新”,这也是大势所为)。

这些其实只是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从理论上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致命曲缺陷,也即“特里芬难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9)

在1960年,耶鲁大冶教授特里芬已经注意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带来的系统问题,并做了深入研究。写了一本《黄金与美元危机》。其明确指出在该体系下“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停滞生产的情况下,国际储备货币的供应全完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如果美国国际贸易收支保持顺差,那么美国产业优势明显,将由于“美元加速回流美国本土”而产生美元紧缺现象,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而如果美国国际贸易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市场上的美元将过剩,同时说明美国自身产业优势下降,美元就会下跌。”,这种蕴含在系统中的“两难问题”深刻反馈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论性缺陷,也即:美国无法向国际市场同时输出美元和商品。这种无解性刺激着当时世界经济的神经,因为从60年代开始欧洲和日本强势复苏(一个通过马歇尔计划、一个通过韩战快速崛起),其产品大量出口美国,导致美元随着美国逆差的产生加速流向别国。而法国等国家(戴高乐政府领衔)又用美元向美联储换取黄金,这导致美国黄金储备“捉襟见肘”,美元越来越难以维系与黄金固定兑换的“君子约定”。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过程

所以其实早在1961年(也就是肯尼迪当选总统的第一年),美国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召集英法、西德、瑞士等八国建立“黄金总库制度”,企图短期性应对“黄金被挤兑的问题”。当时八国还是有诚意和共识的(毕竟自己的快速复苏离不开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撑),因此拿出价值2.7亿美元的黄金来兜底。但是,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系统性缺陷”,只是暂时起到延迟作用。

就这样,又过了4年,时间来到1965年(约翰逊总统执政)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戴高乐法国政府决定将存放在美国价值4亿美元的黄金转运回位巴黎的法兰西银行。这促使美国财政部只剩下不到20亿元的黄金,这还不到美国对外偿付义务的15%。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美国其实已经不想修补布雷顿森林系统了(发现确实修不了),动了彻底弃之的想法。

时间又过了4年,也就是1968年3月,国际市场疯狂做空美元,美国黄金储备流出10多亿,金融市场预感到“布雷顿体系已经摇摇欲坠”,所以开始加速逼空美元,而抢购黄金,这促使美元加速贬值,黄金库存明显不足。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0)

仅仅8个月之后的1969年1月份,美国政府高层(尼克松执政)也意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连拖延都拖延不起了”(也算是一种倒逼式改革吧),便任命“救火队长”保罗.沃克尔为联邦财政部副部长,主管货币事务。在其任命的第二天,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就会他发了一份秘密文件(《第7号国家安全备忘录》),责令沃克尔成立专项工作组,半年内拿出“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决方案”。

5个月之后,作风雷厉风行的沃尔克就向尼克松提交了一份长达48页的《国际货币事务基本选择》备忘录,并向财务部、美联储主席、国务卿等做了汇报。沃尔克特别做了张黄金走势图,展示出黄金价格从35美元涨到70美元的过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1)

面对仍处犹豫的美国政界高层,沃尔克表现出其果敢一面,其直接提出:应该中止美元兑换黄金。也就是其认为与其看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破灭”,不如趁着“系统快崩溃但还没崩溃前主动转轨,以避免大规模金融恐慌的出现”,这在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倒逼式改革”,以挽救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统治地位。但是,短期的阵痛自然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注意下,此时的沃尔克其实骨子里依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持者,也就是其内心认为货币应该有其“锚定性”,这也是他后来和格林斯潘对货币论认知的主要不同)

到了1971年7月份,美元其实已经爆发第七次危机。而到了8月15日,尼克松总统与沃尔克、伯恩斯、康纳利在戴维营开完三天闭门会之后,向全球正式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消息一出,随着美元大跌,美股出现大幅回调,世界金融市场陷入了一次“意料之中的混乱”。这促使沃克尔不得不和亨利基辛格一样成为“空中飞人”,其在日本、欧洲之间不断穿梭,向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解释美国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

由于这在本质上是美国单方面违约,所以在当年的十国集团财政会议上,美国试图与各国协商补救措施。(一方面心存愧疚,一方面也是想维护美元未来的统治地位,尤其西德和日本的经济已经蒸蒸日上)。这促使到1971年底时,各国在签署了《史密斯协定》,规定每盎司黄金价格从35美元提高至38美元,这等于就是一个短期补救措施(美元下跌太快,美股受不了,所以需要让其“稳步下跌,而不是急跌”,作用和近期中国银行觉得人民币跌的太快,所以把准备金从20%降低到0%一样。)

即便如此,在该协议签署一个月后,黄金价格就突破到了50美元,所以1973年3月份,以法国、德国为首的欧洲9国在巴黎开会,决定9国之间实施固定汇率(已经有点后来欧元的味道了),9国货币共同跟随美元浮动(一致对外的意思),以应对“美元大幅下跌所引起的汇率干扰”。

到此刻,其实等于固定汇率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布雷顿森林体系全面解体。

四、之后的世界

在1973年的春季,恐怕没有几个人意识到,世界即将被彻底改变。那时的中国处于革命的热潮,美国面临嬉皮士风潮的席卷,欧洲在马歇尔计划的扶植后正在慢慢重生,而日本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苏联正在经历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大国沙文。

整个世界依然在1945年二战胜利后的节奏中,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即将被彻底改变。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世界从固定汇率转向为浮动汇率,也从金本位货币转向信用货币。这两大变化,使得货币发行的锚定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个47年前的改变,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演进过程,在当时它只是一个小新闻,或许只和少数金融从业人员相关,所以被世界所忽视。但是随后,人们慢慢发现,自己工资的变化、房价的暴涨、以及风投行业的兴起、民粹主义的崛起、金融海啸的到来,都源于几十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

金融势力在全球快速崛起,随着信用货币的扩张,“钱加速变得多了,也变得毛了”,但货币的膨胀效应对于每个人的传输速度并不同步,这等于产生了“坎蒂隆效应”,加速了“先富者的起步优势”。

而后,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登场,财富进一步加速向少数人集中。全球化1.0版本就在这种总量扩张中,选择性的忽视着“分配效能的日益低下”。(也就是为了效率而牺牲公平)

财政赤字配合着金融虚火,既改变了国家财富的累计路径,也改变了每个人的具体生活。勤勉被认为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迂腐”,金融魔术被万众顶礼膜拜。每个人都明白“选择比努力重要的多”,因为“那种不公”目所能及,不辩自明。

世界虽然在发展,但是底层已经表达出不满,而这一切的导火索,都源于几十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终结的那个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