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消瘦李清照(李清照天生李易安)(1)

作者:黛珂,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有一个人,在与之初遇时倾慕容颜;有一个人,在相识相知后陷于才华;有一个人,在沉睡千年后追思落泪!

也许,你只是在娴静时偶尔吟一吟她的词作,也许,你只是在别人的口中听过那个豪情而敏感的才女。虽然,你们素未谋面,可是只要稍稍走近,便会沉陷于她的世界当中。

这样的人,从前没有,此后也绝不会有。她是特定时期艺术与文化的产物,她的名字叫——李清照。

日渐消瘦李清照(李清照天生李易安)(2)

1

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几件颇具意义的事。

这几件事说小也大。就在这一年,司马光和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而苏东坡离开黄州,在去汝州途中拜访了王安石,两人多年政见不和的矛盾终于化解。而另一件被后来人多次纪念的,便是“北宋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出生。

据《宋史•李格非传》记载: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李格非中进士,初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教授。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被太学录取。到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又向苏轼学习写文章,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教授是仁宗时期设立的,主要是管理地方学生的课业问题。而前面的参军也是八九品的小官。根据一般的情况来看,李清照出生时,李格非此时应该还是一个小小的郓州教授。

这时家里还比较穷,而李格非又是个清官。同行们看不下去了,欲给他转个肥差,变相加薪。可是李格非心想:“我怎么能干这种事呢?”于是断然拒绝,具体的推辞估计也就是颜回那一番话。

不过,俗话说得好,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有了般聪慧可爱的女儿,老爸还能一直留在原地踏步?很快,他就进了太学,并且一路扶摇直上,直至做到礼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副部长)。

到李清照八九岁时,家里条件已经比之前好多了。及绍圣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礼部员外郎,此时十四岁的李清照虽然和母亲还住在青州老家,但才名已经渐渐展露。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元结撰《大唐中兴颂》,经颜真卿书写,刻于浯溪石崖上,时人谓之摩崖碑。主要是记录安史之乱,用以警醒后代。到了北宋,苏轼弟子张耒看了后,写下一首著名的《读中兴颂碑》。其最后两句十分有气魄:

百年兴废增感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那么好的碑文,如今没用了,只剩下被那些附庸风雅的商人拓下来拿去卖钱。张耒的这番感慨,有对变法残局的讽刺,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

因为诗太有名,纷纷有人应和。豆蔻之年的李清照拍案叫绝,也忍不住作了两首和诗:

……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这样的诗像是一个未出茅庐的小姑娘写的吗?实在难以置信。此两首诗一经传开,很快在士大夫群体中得到了赞赏。而正式让她以女词人身份出道的,还是那千古脍炙人口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常记得日暮时分,干嘛呢?喝酒!不仅喝,而且是“沉醉不知归路”——喝得大醉特醉。这可丝毫不像是家教严明的小姐作风啊。可是李清照不仅这么做了,还是经常性的。

“兴尽晚回舟”,玩了一天也该回去了,不能让母亲担心。可是这时呢?一来天色向晚,二来酒醉朦胧。所以不知不觉便——“误入藕花深处”。接着呢,拼命的往外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词到此戛然而止,但却留下无穷的想象:这小姑娘安全到家了吗?回家之后有没有挨骂?她是一个人来的玩的吗?等等一系列问题,都留给了读者。

这首词问世之时,清照芳年十五,很快就名动京师。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记载:“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这话也许引来少数男性词人的不满,但是众多女性文人来讲,词作受到重视自此开始。

日渐消瘦李清照(李清照天生李易安)(3)

2

在无忧无虑的诗酒年华中成长,李清照步入了及笄之年,于是,自然有不少青年才俊踏破门槛,只为一睹她的容颜。那么李清照到底长得怎么样呢?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她父亲身上看出点痕迹。

关于李格非的品貌,《宋史》专门用了四个字:俊警异甚。这意思基本是说,不是一点儿的帅。虽然没有潘岳那么帅,但也俊秀得差不多了。

此外,李清照的身材很纤瘦,曾多次在词中借花表达自己的瘦弱。而说起与花比美,自然需要一定的实力。这几则放在一起,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长得不会太差。但也并未说她就如西施貂蝉那般绝色。

不过,美人在骨不在皮。一个长得耐看的女性,如果身上再有股特殊气质,那么很快就会变得非比寻常了。

如此一来,能与她匹配的也着实不多。首先是地位。古人讲究门当户对,在这方面最起码应在副部级以上才适合谈一谈。其次,她身在闺中,却才名在外。如果没有几分才华,很容易被完虐。这样算来,京城中与她般配的未婚男子,似乎也就只剩下赵明诚了。

赵明诚是李清照堂哥李迥在太学的同学,比清照大三岁。从小不爱别的,和钱钟书爱书一样,就爱研究些金石碑刻。他在《金石录》序中说:“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

一日元宵佳节,李清照和堂哥一起去大相国寺赏灯。也许就如“济南二安”中的另一位辛幼安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清照蓦一回头,恰好瞥见了那个观摩字画的赵明诚。

估计赵明诚也是不自觉地抬一下头,凝望着那张少女的脸庞。李迥高兴地上前询问:“赵大才子,今天又淘到什么宝贝了?”赵明诚喜悦地拿起那幅画,请二人鉴赏。随后,三人漫步在绚烂的灯会中,直至散场。

虽然只是短暂的相遇,但在赵明诚的心里,除了金石字画,已经多出了一个位置,专门留给那位一见倾心的李清照。

这天中午,一连多日寝食难安的赵明诚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赵挺之说:“我方才午睡做了个梦,梦中读一本书,醒来书名作者一概忘记,只记得书中的三句,思来十分费解。还望父亲大人指教。”

赵挺之一听来了兴趣:“什么话,你说来听听!”

赵明诚作出思索的神态,说道:“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挺之稍稍想罢,微微一笑:“这有何难?言与司合,不就是一个‘词’字吗?安上已脱则是一‘女’字。至于芝、芙拔去了草字头,那不就是‘之夫’嘛!看来,你是要做一个词女的丈夫!”

这话不说不打紧,一出口,赵明诚立马顺杆爬,说道:“一切还请父亲大人做主。”赵挺之听完这话,明白意思了,不日便派人去李家提亲。

李格非一听是吏部侍郎派人来提亲,自然不敢怠慢,但前面也说了,李格非这个人不爱财,更不是攀附权贵的小人。后来虽然入了旧党,但也并非是非不分。

抛开旁的不说,他对赵明诚这个年轻人还是比较满意的。然而一切还得听自己女儿的意见。李清照对赵明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一首词来看。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刚打完秋千,起来懒懒的活动一下胳膊手腕。我们常说“纤纤细手”,接下来清照说:“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露很浓,花很瘦,联想她“绿肥红瘦”的描述,再加上青梅二字,很显然:这是在雨后。

因为爱玩,出了身汗,这时本该梳洗梳洗。可是忽然有客人从门口进来了。李清照便“袜刬金钗溜”。没穿鞋子,连袜子也跑掉了一只,连头上的金钗也溜走了。这样子的确很狼狈。想来客人定是异性,若是和她年龄相仿的女伴,用得着这么急吗?

主角走了,故事看起来到此结束。可是呢,李清照去而复返——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短短两句,刻画得异常生动。为何要嗅青梅呢?路遥在《人生》中有一个很细节描写:

巧珍将馍馍给姨妈送去,出门后见一妇人抱着孩子。小孩的胖手正在按巧珍自行车上的铃铛。巧珍走过来,在孩子的脸蛋上热烈地亲了一口……

这便是从古至今所有纯真女子面对爱情中最直接的表现。美,并且热烈。

于是,象征着人世间最美好的一段爱情,终于开始绽放它的光彩。

日渐消瘦李清照(李清照天生李易安)(4)

3

婚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过着琴瑟和鸣的美好生活。关于生活的一些细节,她在《减字木兰花》中描述: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瞧!一个娇羞爱美的少妇模样就这样展露出来了。一天早上,李清照游玩回来,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上。

今日逢集,市面上的东西玲珑百怪。大人和小孩都兴高采烈地观赏着,唯有她信步向前,心情惆怅。和别人一样,她一大早就去赶集,但却没买到喜爱的古玩字画。这时候,一个老妇挑着花担子摇摇摆摆地走过:“姑娘,买枝花吧,姑娘的容貌要是配上花就更好看了!”

“真的吗?”老妇人喜爱地笑着,亲切地为她斜插在头上。

李清照惆怅的心情一扫而空,但一会儿又拔下来了,心想:这要是让明诚看到了,他就不爱我,只爱花了。不,我还是要让他看看,让他看看我比花儿还美!回到家后,李清照模仿着邹忌的口吻问丈夫:“吾与梅花孰美?”

明诚笑着回答:“梅花不若卿之美也……”其实,李清照的确是比较漂亮的,只不过因为后来离婚事件,受到理学家的打压。而那些在史书中极具姿色的女子,她们的品行和才华倒排在后位了。

李易安喜欢踏雪寻梅,她喜欢荷花、菊花、桂花,尤喜梅花。在江宁期间,就经常在雪日里披蓑顶笠出门寻诗。她写梅花的词句极多,比如这首《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词也是作于新婚燕尔之际。夫妻之间那种卿卿我我之态,表现得十分明朗。“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与谁共赏呢?自然是元宵佳节一起看灯的那位金石学家、如今已成为自己丈夫的赵明诚了。李清照与丈夫饮酒赏花,受其影响,渐渐对金石文物产生了兴趣。

因为李赵二人祖上贫寒,素来节俭,所以他们每月的生活开销是有限制的。总的来说,正常的衣食用度是能够保障的。但因为赵明诚有收集文物字画的爱好,所以每到初一、十五放假,便匆匆赶回家里。到家后不及与妻子团聚,取了衣服前往店铺。换了五百钱后。高高兴兴地奔赴古玩市场,挑选几件自己喜欢的碑文拓本。

李清照对于丈夫的这种“胡闹”不仅未投抱怨,反而兴高采烈地加入其中,与他一起进行文物收藏。而那些购买来的艺术品,经常欣赏到半夜。虽然生活并不容易,但李赵二人却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约定。

理想总是很美好的,但是一直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迫。这天,有人拿着一副唐代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售卖,恰好被赵明诚看到,忙问他售多少。这人倒一点儿不含糊,直言:“二十万文!”

二十万文,按照普通的换算,差不多等于二百两白银。赵明诚自然拿不出那么多钱,于是只能先借回家与老婆欣赏。

其实,按照老爹赵挺之当时的工资,骗三分之一出来,这画也是到手了。但他没有那么做,很显然,赵挺之对儿子和儿媳搞这一套不是很支持。

那么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呢?李格非是穷人,又清廉,一家老小要过日子,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如此一来,靠夫妇二人卖衣物那点钱是远远不够了。

无奈,他们只能赏玩两夜,最终恋恋不舍地归还给人家。为此,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连惆怅了数日。这样的欢乐与沮丧里,充满了知己恋人间的甜蜜。

既然赵挺之对他这位带着儿子“胡作非为”的儿媳并不满意,那么他会做的,就不仅仅是拒绝借钱那么简单了。

日渐消瘦李清照(李清照天生李易安)(5)

4

宋徽宗继位后,改元建中靖国。彼时远在海南的苏东坡似乎还怀抱希望发出了一声感慨。不过很快,这个所谓的“建中靖国”就彻底结束。次年1102年,改元崇宁,即崇拜熙宁变法之意。

皇帝扬言崇拜变法,这只是一个幌子,相反他整日荒淫无度,所以后来即便被金人砍下脑袋做夜壶,那也是咎由自取。可恨的是,他手下宠信的大臣,也和他一个德行。

据说蔡京早年就是个投机倒把之徒。王安石推行变法,他和李定那些人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等到司马光上台之后,蔡京又拥护他推翻新法。当然,司马牛和拗相公也不是不察之人,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得已重用那样的人。

宰相对其依赖,那么他的前景就坏不了。此外,因为蔡京擅长书法,与那个开创“瘦金体”的宋徽宗一拍即合。这样一来,蔡京的升职一步接一步,在皇帝面前说话的分量也重了。

蔡京说:“如今政局稍稍稳定,我们要接着推行变法,再现太祖时期的鼎盛。”

宋徽宗问:“此事朕思索良久,不知卿有何良策?”

蔡京郑重地回答:“先把元佑那群人赶走吧,净一净朝堂之风。安石变法本能富国强兵,然何以失败告终?皆此等党人阻碍尔。”宋徽宗拍手称道:“爱卿所言极是!”于是,新一轮党同伐异开始了。

先是宋徽宗亲自书写了一份名单,之后让人刻于石碑上,竖在端礼门。端礼门即是从南面进入皇城的正门,以示对皇帝的尊敬。人流量最大的一条街。皇帝把碑往这儿一竖,无论是南来北往的商旅还是平民百姓。一看!噢,原来这些人都是乱臣贼子啊,国家罪人!影响可谓十分巨大。不过,但凡稍有点忠肝义胆的人,在碑上看见苏轼的名字,也会毫不客气地骂上几句吧。

宋徽宗立完碑,又下旨,要求元佑党人及其家人,无论有无官职,不得在京城居住,否则严惩不怠。接着又注明,宗室不得与元佑党人联姻,已经联姻的,最好是解除婚姻关系。在这一串措施后,李清照和父亲李格非都陷入了困境。而这时,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先是做了尚书右丞,两月后又升为左丞。李清照请求公公帮一帮自己的父亲。既是亲家,又是自己的儿媳,这种请求,恐怕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断无理由拒绝。

可是赵挺之拒绝了,不仅拒绝了,还拒绝地很彻底。他先是讲一番大道理,说这是皇帝的旨意,自己也无能为力;接着,又训斥李清照不知带着丈夫学些好的,整天只知道摆弄些古董字画,玩物丧志;最后,又表明政治这种东西,她一个女人不该插手。

李清照听罢,只能无奈地回复一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人间还有没有父子之情呢?李清照和李格非有,和赵挺之没了。

日渐消瘦李清照(李清照天生李易安)(6)

5

李格非被罢官后,携家眷回了齐州明水老家。对于赵明诚来说,自然无法和刚成亲一年多的妻子解除关系。无奈,只能十里长亭洒泪送妻,望着她纤瘦的倩影依依不舍地消失在离别路上。

从此,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年轻夫妇迎来了分隔两地的漫长岁月。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律始工。李清照那热烈的情义,很快就由离愁转为思念,化为笔下一首首玲珑精巧的词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李清照北上之际,时令已至深秋,鸿雁南飞。所以第一句就十分好理解了。“红藕香残玉簟秋”,直接用景物来串联,这比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简明了不少啊。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本来即便是和以前那样一个人喝酒出游,也应是十分欢乐的一件事。可是,当一个从来不懂得爱情为何物的性情之人初次接触爱情后,她就会变得如徐再思所说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李清照纵然再次回到那个“争渡、争渡”的溪边小亭,她的心情也难以平静了。于是:“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句,一下子将整首词的意境彻底改变了。在此之前,似乎是和“绿肥红瘦”一样,有着一股淡淡的怜花之意。可是“锦书”一出,便知怜的一少部分是花,更多的是人。那么赵明诚有没有寄书信而来呢?答案是没有。

所以李清照望着大雁离去的身影,只能和那个呆香菱一样——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能够一整夜心系月亮,这种深情该用什么来描述呢?

李清照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真是绝了。首先,给人一种什么都不管不顾的情态。用李璟的话说就是:“干卿何事?”;于李清照便是——干我何事?

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自然是:“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李清照的陈述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结尾处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就很好理解了。此情无计可消除,但此愁什么时候消除呢?答曰:两年后!

日渐消瘦李清照(李清照天生李易安)(7)

6

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之同时,朝廷销毁了《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元佑党人的一些禁锢。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旧党的一些人物,朝廷下令让吏部和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众所周知,宋徽宗热爱道教,让许多有才学的人士去庙里办公,很难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是不管怎么说,赵明诚和李清照这对年轻夫妻,终于得以团聚了。

久别胜新婚,这次相聚自然美好,但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次年正月(大观元年),蔡京复相,而赵挺之,自然而然就被罢免了。随后大病五日,撒手人寰。

这一去,赵家的靠山算是彻底倒了,那些亲戚纷纷被诬陷下狱。赵明诚也被拘留了一段时间。因为蔡京觉得他没什么作用,所以饶去一命。在此之后,李赵夫妇自然不能在京城待了。去哪儿呢?他们回到了赵家在青州的老宅。

这年,李清照24岁,赵明诚27岁。未来的十年,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曾经那个因为一首《如梦令》与李清照结为忘年交的“苏门四学士”晁补之,在罢官归隐后自号“归来子”,并在老家修建了“归去来园”,其中亭台楼榭,皆以《归去来兮辞》中文字命名。李清照在得知后,仰慕不已,将自己的书房更名为“归来堂”。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提起这篇经典的《归去来兮辞》,非得引用萧统的评价不可: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陶渊明集序》

昭明太子是陶渊明的真粉,而李清照也对他爱得不浅。引用他“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生活描写,给自己取号“易安居士”。于是,在清贫的生活中与心上人读书作画,就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据易安居士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家穷,薪俸不多,但在这种情况下,李赵二人仍未放弃对金石字画的收藏。一个人愿意将自己的毕生才华贡献于所热爱事业上,这份赤子之心真的是让人敬佩。无怪乎连朱熹这位伦理学家也忍不住为其点赞。

校勘时间一久,直觉腰酸背痛,两人遂玩游戏放松。先由易安泡好一壶香茶,摆放在桌上,然后随便拿出一本书,与明诚猜某一句在哪一页哪一行,猜中了就可以先饮。赵明诚往往输给妻子。而李易安因为太过高兴,经常将茶杯碰倒,使得茶香弥漫。

许多年后,纳兰公子在思念亡妻时,借此抒发感慨: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样的幸福时光,对彼时青州归来堂中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来说,一切是多么寻常啊!

日渐消瘦李清照(李清照天生李易安)(8)

7

才女的人生小径穿插在大道两边的荆棘丛中,狭窄而幽僻,艰难而险阻,让每一位穿枝拂叶的行人最终都变得伤痕累累。

李易安与丈夫赵明诚的第二次分别在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这一年五月,赵明诚被任莱州知州,李易安因家中琐事未随之前往。

八月,秋高气爽的季节,易安从青州启程北上。一日行约七八十里,到了昌乐。这次与姐妹们分别,众人泪洒衣衫,红洇双腮。傍晚,易安独卧驿馆,写道: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姊妹情深,一曲《阳关三叠》怎能罢?直须四叠《阳关》唱至千遍方可。

中旬,易安虽身至莱州。但明诚每日以酒席事屡为要,无暇顾及易安。李易安百无聊赖,颇为厌烦,又写道: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感怀》

这首诗经常被视为李易安和赵明诚感情不和的表现。但其实细想一下,寒窗败几,无书,这不仅李易安受不了,研究金石学的赵明诚恐怕也难以接受。

“公路可怜合至此”,据说袁术兵败之际,向身旁人说想喝碗蜜水。片刻随从回复:“没有蜜水,只有血水。”袁术长叹一声,呕血而死。李易安把自己比作袁术,未免显得有些心灰意冷。可是,让她产生这种情绪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此处并非“青州”,而是“莱州”。因为国人普遍的阅读习惯,所以姑且存之。赵明诚到莱州任上,整天忙于做官应酬。从前没钱时借来书画看上三天三夜,之后依依不舍地还给人家,现在直接是借来就不还了。遇到好的东西,以鉴赏为名义,遂据为己有。李易安对这种行为十分反感。但明诚每每得到至宝,必与之共赏。

公元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引发了“靖康之变”。三月,明诚因母歿南下奔丧,同时移任江宁知府。这是李赵夫妇的第三次分别。别后,李易安着手整理文物,去了又去,减了又减,竟有十五车之多。而那些留下的,锁了十多间屋子。她押解着十五车器物,一路奔波,历尽千难万阻方到江宁。

抵达江宁后,每逢雪日,易安必登城寻诗。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记载:“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据说第一次李清照因《元佑党人碑》被迫离京那会儿,就经常给赵明诚写词寄信。这天重阳节,赵明诚收到妻子的词,一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赵明诚读罢既敬佩又不服气,心想:老婆这么棒,自己也不能拖后腿啊。于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这个产量,如果不是对爱情有什么特殊见解,可能真的没什么题材。

赵明诚写完之后,把妻子那首也掺入其中。然后,把自己一位好友、文艺评论家陆德夫叫来:“德夫德夫,我近来新作了五十首词,你给瞧瞧,或有一二处可赏心悦目乎?”

这陆德夫也不含糊,从头到尾,赏玩再三,说:“德甫啊,只有三句绝佳。”赵明诚眼前一亮,心想:嘿,还有三句不错。便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陶醉地吟诵着:“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气得差点没吐出血来。从此以后公开承认,自己的确是不如老婆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想捡一两首李清照写得一般的,而用自己上乘之作出来欲盖弥彰,这难度也很大。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随便往出一拉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样的无论技法还是韵律都已臻熟练的作品,如果不是苏轼、辛弃疾这样的一流词人,恐怕很难与之相媲。

日渐消瘦李清照(李清照天生李易安)(9)

8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只做了一年知府的赵明诚,在手下发生叛乱之时缒城而逃。李易安羞愤难当,在路过乌江时作《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兵败,乌江自刎。但其实他只是把自己已得到的分出去罢了。李易安借此想讽刺的,是项羽一生英勇,从未阵前退缩。而赵明诚这种终日舞文弄墨的文人,经受一点点事就吓得骨气全没了。她对此很不屑。

可是等到八月,赵明诚在保护金石文物的作战中不幸染病身亡,李易安悲痛欲绝,亦写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丈夫的行为使人又爱又恨,你让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怎么办?从此,李易安后半生的悲苦生活正式开始。

安葬完丈夫,李易安亦大病一场。但是为了这十几车文物,她没有退路。因为形势紧急,她决定去投靠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李擢时任兵部侍郎,算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然而不幸的是,十一月,金人攻陷洪州,老家的文物灰飞烟灭,朝廷也要紧急撤退。

如今只剩下自己手里的这部分的古籍字画。李易安带着这些字画,去寻找弟弟李迒。这时却有小人造谣,说赵明诚曾将一件玉壶送给了金人,有投敌之意。加上他临阵脱逃,占人字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品行恶劣者。

李易安为了证明丈夫的清白,决定将所有的文物上交国家。可是还没等到面圣,宋高宗赵构已经逃亡海上。李易安扑了空,只能继续带着这些文物颠沛流离。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易安追随皇帝的足踪漂泊到浙东一带。她在《金石录后序》说:“我赶到台州,太守已经逃走。回到剡县,出睦州。丢掉那些衣服被褥,奔走黄岩,雇船出海,跟随朝廷的脚步。等到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我方到达衢州。”

到达会稽后,她住在一户钟氏人家里。一天夜里,有贼挖洞进来,偷去了五筐文物。李易安伤心之余,决定重金悬赏。两天后,邻居钟复皓拿着十八轴书画来了。李易安知道是他做了洞中君子,但没办法,只能按之前悬赏的付了钱,又求他将其余的东西也拿出来。但他再也不肯。多年后,李易安才知道,剩下的那些文物,都被福建转运判官吴说低价买去了。

绍兴二年(1132年),李易安到达杭州。文物字画已经所剩无几。为了给仅存的一点儿珍品找个依靠,她一时心软,嫁给了那个池阳小吏——张汝舟。

据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的说法,李清照是在重病期间被骗结婚的。当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在危难中看见一根救命稻草,往往是没有选择的。

刚开始,张汝舟对她还算比较照顾,可是在争取文物的所有权受阻后,他就变得虚情假意,豺狼之心。不仅对妻子百般凌辱,还带着无穷无尽的殴打。她终于忍无可忍,将张汝舟科举作弊之事上告朝廷。结果两人双双入狱。彼时的李易安,是何等的决绝与坚韧啊!自从明诚死后,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能压倒她呢?!

因为朝中一些良知之士伸以援手,李易安幸得释放。而那些古板腐化的道学家,却不明就里地投来“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的千篇一论。可是,这些对那个历经千辛万苦的易安居士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日渐消瘦李清照(李清照天生李易安)(10)

9

卖花担上。如今已过去整整36个年头,皇帝都换了三轮。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李易安独居杭州,冬天下雪时写道: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年年雪里》

此时的李易安,已经成了五十四岁的老妇人。她已知天命。先是丈夫辞世,然后改嫁离婚,又遭众人斥责。一生所收文具,如今荡然无存。不过,面对生活与创作,她的热情并未散去。

韩肖胄和胡松年出使金国,临行前对皇帝:“万一两国交战,不要管我们两个的性命。”李易安听闻后精神振奋,作诗相送: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绍兴四年(1134年),李易安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经过余年的校勘整理,终于进献朝廷。

就这样,日子一直平静地过着。到了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六十六岁的李易安带着两幅米芾的字帖前去拜访米友仁。小米看到自己父亲的真迹,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在旁白题道:先子真迹也。今之数语,可比黄金千两耳,呵呵。

纵然价值千两,但李易安来此的目的却并非为了估价。她只是想在那漫长的寂寞中,找寻一点儿可以回忆的影子罢了。就像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说的:“当时明诚说一定要与之共存亡的,如今已经失去了十之七八。剩下一二件残余零碎的,有不成部帙的书册三五种。平平庸庸的书帖,我还像保护头脑和眼珠一样爱惜它,这是多么傻呀?!”

书并不珍贵,可是那是和明诚一起收藏的啊!所有这些,都满满地饱含着两个人的回忆。所以她不禁感慨:“今天无意间翻起这本《金石录》,就好像又见到了故人。那时明诚在莱州静治堂装订成册,插上芸签,束上缥带,每十卷作一帙。每天晚上宾客们散了,他就校勘两卷,跋题一卷。这两千卷中,光题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如今,他写下的字还和新的一样,可他坟墓上的树木,已经合抱了。这一幕幕场景在我脑中浮现,真是悲痛难言……”

杨绛在钱钟书逝世后,经常在阅读旧书时,想象他往日读到此处时产生的思考,翻阅他随手做下的笔记。这种感受,和易安居士一样,若非身历其境,恐怕难以体会。

也许,就在某一个凄凉的早晨到傍晚,她痛彻心扉地吟出了那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多么简单的字啊!无须一句一词的解释。可是道出来,就像是一颗千斤重的橄榄,让人沉痛其中,欲罢不能。

大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孤独寂寞的李清照怀着对亲人的追思,沉静地告别了这个荒凉的人世。

时过千载,我们不必为她那本身就孤高的人生再添加上些多余的评论,只需在心底由衷地道上一句:“易安,安好!”

这就够了,这足够了。

-作者-

黛珂,原名孔尧。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热爱诗词。一个清纯朴素的文艺青年;一个难以自拔的红迷;一个性空灵的古诗词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