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重要句子(那些从前学过却让人难以琢磨的诗)(1)

《梦游天姥吟留别》给人留下的印象像是一首记梦诗、游仙诗或者留别诗。

这是一般人对这首诗的评析:

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但是,接下来要说的是:比起记梦诗、游仙诗或者留别诗,更像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政治抒情诗。

正式入题之前,按照惯例,先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处境。

这部分就像是一座桥,架通了你与诗之间的时空感。

不然,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会儿是三座仙山之一的瀛洲,还很难寻觅“信难求”;一下子又是仙境大开,仙人如织。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这李白诗里面卖的什么药。

公元742年,也就是李白应诏入京的那年。在应诏入京之前的四月,李白登泰山,从夏到秋,在泰山做了几个月神仙梦,有《游泰山》六首。

就在这年八月,李白奉诏入京,是为二入长安。公元730年,李白为了求官初入长安,结果是未果。

所以,这次奉诏入京,他满以为辅佐天子“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从此就可以实现了,因此,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了长安,唐玄宗亲自在金銮殿召见了他,颇加礼遇,并命待诏翰林。

待诏翰林初期,他多次陪着皇帝宴游,多次奉命制作诗赋,多次得到玄宗赏赐,王公大人们也都来趋奉他。可谓极一世之荣,人间的赏心乐事恐怕无过于此了。

但李白不久就厌倦起来,因为他看到玄宗所作所为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圣明天子,待诏翰林也不过是“倡优蓄之”,借以装点太平。

李白对玄宗有所进谏而又未被采纳,更使他感到失望和忧惧。

于是他便常常跑到长安市上去买醉遣愁,甚至醉得人事不省。

这样自然招来了朝中一些大臣的谗谤,玄宗也就日益疏远了他。李白自知不为朝廷所容,便于天宝三载春上书请求“还山”,玄宗也没说啥,“赐金放还”,把他打发了。

李白流着悲愤的眼泪,离开了长安。回到山东后,便从高天师受道,遁入方外;又自构筑酒楼一座,每日沉醉其上,少有醒时。

二入长安的遭遇使李白如同从天上跌落地下,沉重的打击,使他在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大病一场。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病愈后,李白有越中之行。就在越中之行的前夕,李白写了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告别东鲁友人。所以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别东鲁诸公》。

清代评论家陈沆(hàng)《诗比兴笺》所云:“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恍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越中之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恍如仙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重要句子(那些从前学过却让人难以琢磨的诗)(2)

这就是表面上的意思,实际上也象征着李白面对的两条道路:一条是出世求仙,另一条是入朝从政。相比较之下,李白觉得出世求仙更加虚无缥缈、难以寻觅。而后者还可能成功。公元742年奉诏入京也可以印证。

在写法上,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

所以天姥山更象征着朝廷。这也很好的解释了说它恍如仙境以及接下来的几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天姥山被李白写得高耸入云,连着天边,更是超过五岳,连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要顶礼膜拜。朝廷嘛,权力中心,四方当然要来朝拜。

“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连用了三个天字,封建社会,谁不知道“天”指代什么。李白就是有意重复,就怕大家看不出。

鲁迅写文章也有点这个味道:“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世称“大谢”。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李白因越人之语入梦。而李白的二入长安也像黄粱一梦,与“一夜飞度”,“身登青云”,而“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像是召见金銮,待诏翰林的景象了。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姥吟留别重要句子(那些从前学过却让人难以琢磨的诗)(3)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里来了一个转折,它恰好反映了李白在待诏翰林中期思想情绪上的转折:入朝以后不久,李白就发现朝中的某些阴暗面而感到迷惑,感到失望。从“熊咆龙吟”到“丘峦崩摧”诸句,虽然很难说确指何事,但它们反映的是朝廷中某些可惊可怖的景象。

接下来,“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李白进入天姥山的神仙府,就像进入了皇宫内院,金碧辉煌。那一大群从天而降的神仙,譬如皇帝出游,朝中文武百官簇拥,场面极其壮观。而这富丽堂皇,却使人感到可怕,竟至使梦中人 “魂悸”、“魄动”。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借梦游象征二入长安,梦醒了也就是象征李白对朝廷幻想的破灭。所以醒来以后嗟叹不已,否则一梦之失何须大发感慨?

入朝从政毕竟是他一生的梦想,所以既感慨惋惜,又觉无可奈何,只好自我排遣。“世间行乐亦如此”,奉诏入京的经历原来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梦游天姥吟留别重要句子(那些从前学过却让人难以琢磨的诗)(4)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最后一吐长安两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李白之所以是“谪仙人”,正是因为他有这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和气节。

虽然李白一心想要当官立业,可是当他奉诏入京后,发现自己只被任命为待诏翰林,一个没有实权的御用词臣,不能施展他满身才学实现海清河晏之志。更让他气愤不已的是朝中太多佞臣当道,干扰圣听,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

梦游天姥吟留别重要句子(那些从前学过却让人难以琢磨的诗)(5)

但是,李白不同,他不同流合污,他不忘初心,不忘那颗入仕为民之心。

所以,与其说李白的梦想是入仕,不如说他的梦想是为民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