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中心城区规划图高清(蚌埠中心城区要规划打造两大)(1)

【最蚌埠】了解到

近日,由市自然资源和

规划局牵头编制

《蚌埠市绿色交通专项规划》

的征询意见稿正式公开,

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此规划的近期年限为2025年,

远期年限2035年。

征询意见稿指出,

发展绿色交通是践行国家

“十四五”规划,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的重要路径。

蚌埠与合肥、滁州入选

安徽省2021年绿色发展

“能效引领示范城市”,

要充分发挥“两个中心城市”、

“绿色发展能效引领示范城市”

的典型带动作用,

必须要构建“更高质量、

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更为安全”绿色交通体系。

三大短板制约绿色交通发展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居民出行方式结构,绿色出行分担率由84.98%降至77.71%,降低7个百分点。公交占比20.08%,下降3个百分点,占机动化比例48%。私家车出行显著提高,占14.5%,较“十二五”翻一番。共享单车的出现,丰富了居民出行方式,但受私家车出行挤压,慢行出行比例总体下降近4个百分点。

蚌埠市中心城区规划图高清(蚌埠中心城区要规划打造两大)(2)

根据调查,规划部门认为我市目前存在几大问题制约了绿色交通出行的发展:

首先,公交缺乏对小汽车具备竞争力的高品质公交服务,难以形成“引导居民绿色出行”的强有力引擎。

其次,慢行交通发展定位不明确,在网络、空间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中“车本位”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加之与公共交通衔接融合不足,难以弥补公交无法实现“门到门”服务的缺陷,绿色出行吸引力不高。

蚌埠市中心城区规划图高清(蚌埠中心城区要规划打造两大)(3)

另外,道路空间资源分配上公交和慢行优先不足,无公交专用道,慢行空间受机动车挤压现象普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上,对外铁路发展滞后;对内主要客流走廊缺少骨干公交支撑,城市中心与火车站、高铁站等重大交通枢纽不畅,难以满足交通运输绿色发展需求。

慢行交通需要更多细腻规划

相关部门指出城市不断发展,出行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我市亟需构建与小汽车优势竞争、内外衔接、层次分明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引导居民出行方式转变,提升居民出行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预测到2035年,我市日出行总量达688万人次,约是现状的2.3倍;平均日出行距离4.8km,约是现状的1.5倍,跨区长距离快速出行需求显著增长。

“形成多模式、多层次的绿色交通系统是我市交通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尤其慢行交通规划需要更细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工程科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我市需要整合传统和新型绿色交通方式,形成多模式的绿色交通系统,在有限的道路空间设置优先级以实现各类绿色交通方式的协调共存,引导城市构建两两之间可任意替代与衔接的“走、骑、搭”绿色出行方式,对应形成“多级公共交通 高品质慢行交通 低碳清洁个性供给交通”的多模式系统,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出行目的;形成契合城市空间形态和出行特征的多层次绿色交通网络,顾及居民长、中、短距离的出行需求,具有“便捷衔接点 分级结构线网 精细化服务”的特征,构建由公共交通构成的主线路、支线路和由慢行交通构成的辅助线路连接 “门到门”的距离,实现绿色交通服务的精细化转变。

绿色立体交通为城市发展解绑

处在打造联通皖北与皖江、淮河与长江不同区域同频共振的重要交汇点,规划构建“米”字形综合交通大通道,对于我市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有重要意义。

规划部门认为,从城市重要的区域层面来看,需要深度融合的绿色立体化交通体系支撑和引导区域一体化发展。

蚌埠市中心城区规划图高清(蚌埠中心城区要规划打造两大)(4)

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群融合增强,要求构建我市面向重大对外客货运枢纽、面向区域与城市一体的绿色立体化交通系统。充分融入长三角、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自贸区建设发展,蚌埠迫切需要构建“内畅外达、深度融合”的绿色立体化交通体系。

从都市区层面来看,我市也需要多层次的绿色交通系统支撑,加快推动“一核两翼,三轴多片” 的都市区空间格局,要求构建无缝衔接、可靠高效便捷的多层级绿色交通系统,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中“ 一核两翼”指推动中心城区与怀远县城、凤阳县城一体化发展。

“三轴”指培育京沪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蚌埠市区到五河县的东北城镇发展轴、蚌埠和淮南一体化发展的西南城镇发展轴。

“多片”指怀远片区、五河片区、固镇片区等,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都市区空间格局。

随着人口增加、城市交通压力增强,中心城区的发展也需要“解绑”,这也需要完善的绿色交通体系引领多组团城市空间拓展,亟需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引导城市用地开发(TOD),升级打造城市中心CBD。

组团化格局基本稳定后,城市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品质和层级持续提升,我市可按照“东进、西并、南展、北扩、中优”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蚌埠自贸区、禹会新区、高铁新区、滨湖新区、城南新区建设。

蚌埠市中心城区规划图高清(蚌埠中心城区要规划打造两大)(5)

中心城区打造两大“交通走廊”

结合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预测2035年我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41万人,流动人口规模30万人外围就业岗位明显增加,总体上呈现多中心集聚的分布态势,预计就业岗位总规模达到119万个,就业比例49%。远期来看,淮上片区职住平衡相对较高,老城区职居分离明显,跨河通勤压力大,呈现“早出城晚进城”的反潮汐现象。

2035年,我市出行空间分布以核心区为中心向外辐射,淮上中心区、城南新区、高铁新城区、城西禹会片区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交通出行多中心格局明显。

未来,整个中心城区规划打造“客流走廊”和“机动车走廊”两大“交通走廊”。

客流走廊指“三横两纵三联”的主要客流走廊,三横是淮上大道、胜利路、东海大道;两纵指朝阳路、延安路,三联指联通老城区与长淮卫片区的淮河路-凤阳路、联通禹会区与老城区的涂山路、联通淮上区与老城区的解放路。

蚌埠市中心城区规划图高清(蚌埠中心城区要规划打造两大)(6)

蚌埠市中心城区规划图高清(蚌埠中心城区要规划打造两大)(7)

蚌埠市中心城区规划图高清(蚌埠中心城区要规划打造两大)(8)

跨河、跨龙子湖交通瓶颈日益明显,延安路、朝阳路跨河通道高峰小时双向客流超过4.5万人次。核心区由于开发强度较高呈网络化分布,客流集聚效应显著,随着城市组团逐步形成以及城市道路网络的完善,中心城区将形成更加明显、稳定的公交客流走廊。

机动车走廊指承载城市最集中的机动车出行,满足机动化发展需要。既有规划快速路网基本覆盖主要机动车走廊。快速机动车廊道包括淝河路(北外环)、解放路、大庆路、老山路(东外环)、东海大道,受通道限制,朝阳路、延安路、胜利路等贯通性主干路也是主要车流通道,需合理分配道路资源,优先满足客流需求。

规划部门特意提出,东海大道核心发展轴亟需高品质交通支撑“强心”发展,要对标国内发达城市CBD建设,统筹引导轨道、公交、慢行等集约化交通优先发展,以支持高强度开发和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  

END

记者:陈瑶

编辑:李博 孟天舒(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