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

一、起源与演变

“儿”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象形字。字形与婴儿的形体十分相似,上部像婴儿大大的脑袋,且囟门尚未闭合,下部为一个人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婴儿。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3)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4)

商代小臣兒卣和西周中期的兒鼎中“兒”的字形延续甲骨文,和甲骨文字形基本一致。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5)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6)

到了春秋时期的金文反而繁化了,有的在下部的“人”字形上加了一笔曲线,有的则把表示囟门部分增加笔画,像婴儿的头发。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7)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8)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9)

小篆基本延续金文字形,只是笔画更加圆转、诘屈,整体字形更加规整。出现了上面封闭,写成“白”的字形,与最初的所表达的意思有些出入,可以解释为儿童,“白”代表儿童的头部,上面还扎有一个冲天小辫。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0)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1)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2)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3)

隶书字形继承小篆,笔画变得平直,字形呈扁方。出现了简化字形,把表示囟门的“臼”左半部分写成两短竖。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4)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5)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6)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7)

楷书传承隶书字形,字形多变,繁体基本有“兒”、“児”两种字形以及变体。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8)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9)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0)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1)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2)

二、含义

《说文解字》:“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孺子”即“乳子”。朱骏声通训定声:“《苍颉篇》:男曰兒,女曰婴。《广雅·释亲》:兒,子也。”清王筠《说文释例》:“象小儿头囟未合,谓臼也。”

“儿”,读音ér,本义为幼儿,古时称男为儿,称女为婴,后来孩童都称儿;引申义有儿女对父母的自称、年轻人、青年、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等。

读音er:儿化音。如:花儿、鸟儿、老头儿;拐弯儿、找蹅儿;快快儿。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研究报告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