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白老师第226篇文章 来自公号:钰玮说

嗨,我是白老师;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上大学的女孩儿因为母亲生日,兴致冲冲的买回生日蛋糕给妈妈庆祝;

餐桌上女孩认真、深情的跟妈妈说:妈,以后我来养你!

女孩的妈妈并没有因女孩表达的孝心感动,非但没有高兴,反而面无表情说了一句:我可不用你养,我有你弟弟呢;

女孩瞬间就呆住了,面无表情、眼含泪花直接拿起桌上刚打开的蛋糕顺着窗户扔到楼下,从那以后再也没跟母亲说过话;

这个事,你怎么看?

女孩儿太较真儿?

还是内心太脆弱?

还是不懂事?在妈妈生日时甩脾气?

对于很多事,都是千人千面、万人万解,任何事都事出有因,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个复杂原因后被简单化的结果;

我在听这这个案例故事时,莫名的感觉让我相信:女孩儿母亲在说这句话之前,也一定也说了很多次类似的话语让女孩很反感;

所以多年以后这个女儿孩结婚、生子,即使自己也当了妈妈,但她仍然无法原谅自己的母亲;

可能是过去积压了太多的伤害,最后一句话爆发只是母女之间信任的最后一根丝断裂;

父母把小孩扔在街上27年后找到(因为母亲当年一句话)(1)

后来母亲给女孩发微信说想看看她的孩子,女孩就回了一句话:让你儿子抱孩子回去吧;

可见,即使过去几十年了,每每想起来母亲当年说的这句话,女孩依然感觉很心痛,她说自己可能永远都不会原谅自己的妈妈,不是不想,是没有理解、原谅的能量。

02

千疮百孔的内心散发不出饱满的爱

如果只是因为当年的母亲那句话,女孩儿后来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觉得女孩儿是很狭隘,对吗?

其实在心理学来讲,女孩的表现其实再普通不过,因为她感受得不是一句话,而是长期的强大负面能量,这足够消耗她的一生;

因为孩子非常在意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对自己的反馈,比如妈妈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演化在嘲讽、辱骂之下,无形中就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而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消耗、改变孩子的一生;

父母把小孩扔在街上27年后找到(因为母亲当年一句话)(2)

我们都是从童年经历过来的,虽然我们长大了,学了很多本领,还承担很多社会角色,但是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会因为别人一句话、一个动作而心生不爽,情绪爆发;

比如有些时候你自己的孩子无意中一句话就会戳痛你,也就是说,孩子的错是无意识犯的,但是却戳中了你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伤害;

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行为,也可能是一个语言和表情。只要发生,你的情绪就可能会被点燃;

今天上午跟我们《父母亲子能量团》的家长,超级能量姐沟通的时候,能量姐问了一句话:为什么我们家族里的长辈和我自己、包括我的孩子,我们经常会有同样的反应,比如说当别人讲我们哪一点做的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家族成员的反应为什么表现出一致性?能量姐这个问题其实问的特别好,这也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透射出一个本质就是:家庭感受性遗传;它不是生物遗传,它是:家庭成员对某一事件的感受产生了同样化。为什么呢?为什么时代变了,生活场景变了,大家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为什么感受却如此的相同?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自于家庭沟通环境;如果这个家族没有改变家族式沟通模式,那么这个家族感受性的传递就会继续下去,从长辈传递到下一辈;而小孩子在这个家族里边,从小在这种沟通氛围当中长大,他受到的创伤、感受和学习到的沟通模式,会再延续给他的身边的人,包括他的下一代,这就叫感受性的遗传。我举一些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我在很多家庭案例中会看到:很多父母和养育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遇到危险时,他们是义无反顾的上前保护孩子;

但是在生活中他们却一边保护一边用自己的言行无意识的伤害自己的孩子;

比如:每天无数次的数落孩子:

你怎么这点事儿都做不好啊?

太懒了,你以后只能去要饭!

你什么这都看不见,眼是不是瞎了?

教你几回了,还是学不会,记不住,简直是个猪脑子;

我怎么生了你这个孩子,简直就是个废物,就知道吃;

你.....................

父母把小孩扔在街上27年后找到(因为母亲当年一句话)(3)

这些话语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在小区里,我听到的频率很高;在很多家庭中出现的次数也真的很多,好像都很普遍。

因为父母也好,养育者也陈,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会觉得:我虽然这么说你,但是我依然爱你!

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亲人对自己的不认可,所以会感受到自卑;

而且在这种沟通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我,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容易变得非常敏感、脆弱;

也就是说孩子的三观在幼年时期没有形成健康的模式,他还没有产生对自己正面的认识,所以父母的这种不当的言论、批评,就会被孩子内化为自我的评价。

03

语言暴力杀伤力更可怕

在我们中国曾经做过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孩子童年时期遭受了很多的语言暴力。

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家里占一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校园同学和老师;

这些语言暴力和错误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所以他对社会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父母把小孩扔在街上27年后找到(因为母亲当年一句话)(4)

前面女孩儿的行为反应也是先感受到母亲和家庭传递的冷漠而做出后面的反应;

也就是说,自尊心强和敏感的孩子会把父母这些不经意的责骂放大,从而产生愤怒甚至仇恨,所以这个孩子长到成年以后,他在待人接物时他也容易表现出偏激甚至愤世嫉俗,或者是穷凶极恶。

语言暴力其实不仅仅是指一句话,它更多是指说话的方式、有情绪时使用的字眼,基本都会产生很巨大的影响力。

比如你很累的时候,孩子却希望你能陪她玩一会,或者让你带她去公园,如果你跟他讲说:抱歉宝贝,妈妈现在有有一点工作,而且妈妈今天很疲惫,我可能没有太多的精力去陪你去走很长的路,那咱们改天去可不可以?

这种说法就是在表达事实的感e实验室,并且很容易获得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没有精力,也没有耐心这样去表达,会下意识直接变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没看到妈妈很累吗?自己玩去,别烦我;

而这种表达就带有批评性,那敏感的孩子会觉得:我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妈妈是我的错,所以,他下次再有类似需求时她就选择不再讲给父母听,因为他害怕被拒绝、害怕需求被转换成错误而受到批评。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也经常会用非常大的声音,跟孩子讲话,也就是大喊大叫,很多父母平时无意识的跟孩子大喊大叫,孩子在这种语言环境里也会学会大喊大叫;

但是在孩子大喊大叫时,父母会感觉会冒犯,可能更加严厉会用更高的分贝批评孩子,还可能会暴打一顿;

孩子在父母的强权之下会很委屈,但是他依然不明白:为什么你可以大喊大叫,而我和你用一样的说话方式就不行。


04

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一位妈妈说自己8岁的儿子经常老错常犯,怎么讲都没用,他为什么不改呢?

是因为妈妈沟通方式和孩子不同频;

父母带情绪 批评 指责,但是解决不了问题;

孩子感觉不到爱,也不明白错在哪,所以不配合;

就像上面那位过生日的母亲,可能她也不明白,怎么就说了那样一句话就把一手养大的女孩给惹到了;

比如说孩子某些行为你不能接受,正确做法: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很爱你,但是你这个行为是不对的;

那么为什么不对?解释给孩子听,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他能够改变,问题解决;

比如说:你希望他能够在公共场所安静遵守秩序,正确做法:直接告诉他、前解释什么要安静,为什么要遵守秩序、不遵守会怎样;

但是父母往往表达的是: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不懂事啊,跟你说几遍了?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坐一会儿?

当父母对对孩子表达沟通带着自己的性格和情绪时,而且往往都是将负面的那一面展现给孩子。

父母把小孩扔在街上27年后找到(因为母亲当年一句话)(5)

最后孩子收获信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感觉父母不够爱自己进而不配合;

所以对于教育孩子来讲,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这是我们家长一定要学的沟通语术;

我们要知道语言是用来表达爱的,你想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那你就要学会表达爱;

在表达爱的过程中,包容是最大的力量,所以别让我们一时口舌之快,给孩子造成终生的遗憾。

也不要让他像上面的女孩一样,多年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依然感觉受伤害,并且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找回当年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的影子,因而脾气暴怒,影响当下的生活和关系;

如何表达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今晚直播间告诉你答案,约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