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全国首批的特级教师,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她是其中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她就是“师者的楷模”于漪。

于漪老师优秀事迹感悟(师者楷模于漪将一生奉献给)(1)

1929年2月7日,于漪出生在江苏镇江。那是一个风雨如磐的年代。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于漪所在的江苏镇江薛家巷小学面临着解散。在最后一堂课的时候,老师教同学们唱《苏武牧羊》,让于漪幼小心灵中的爱国之情觉醒。她深刻认识到,求学的目的正是解救民族苦难。

1951年,22岁的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这一站,就是68年。这68年来,于漪从未离开过基础教育的讲台;她主持的语文公开课超过2000节,写下的教育著述有数百万字。她从语文教学改革起步,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7年,神州大地百废待兴,当时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春天。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前,只为一睹她的风采,争着看于漪老师的公开课。于漪这个名字也响彻中华大地,是教育界真正的明星。也正是在那一年,于漪带教过的77届的两个毕业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学生们竟然在毕业时100%考取了大学。1978年,工作突出的于漪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于漪老师优秀事迹感悟(师者楷模于漪将一生奉献给)(2)

很多人说,于漪的语文课,有一种魔力。她教过的学生,很多人在毕业多年后,还能整段背出她曾经在课堂上讲过的话、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在她带教过的老师里,有人为了“抢”到前排座位听她上课,竟不惜专门配副眼镜,冒充近视眼……

于漪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她的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结合思想教育,如春风化雨一般渗入学生的内心。她所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和德行。

于漪认为,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教师必须“目中有人”,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认为“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方式比较滞后,特别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应该更加重视听力与说话的训练。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是于漪更加看重的。

于漪老师优秀事迹感悟(师者楷模于漪将一生奉献给)(3)

于漪老师这辈子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学生,始终以包容的心态,走入学生的内心,给予他们尊重。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心里,在耄耋之年,于漪甚至开始研究周杰伦和《还珠格格》。她一直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真爱播撒到学生心中,老师才在学生心中有位置。

除了对学生,对年轻教师于漪也不遗余力地提携。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

于漪说过:“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就算是退休后,她依然逐字逐句审阅了全部12个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参。即便是如今已经90岁高龄,于漪有时上午还要听4节课,下午开展说课、评课。她真正的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或许这就是她心中的信念: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