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乡村振兴规划大学?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振兴规划大学(成都开放大学培养乡村人才)

乡村振兴规划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近段时间来,学校通过‘线上 线下’方式组织专题学习,研究贯彻落实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优异成绩迎接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成都开放大学有关负责人说。

成都开放大学前身为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79年。2020年12月,经四川省政府同意正式更名。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坚持把大学办在田间地头、办在工厂车间。在全国开放大学系统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实施成都市乡村振兴“学历 能力”人才培养计划,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在2021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获“时代先锋奖”。

深化校地合作 搭建人才培养新平台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校第一时间响应号召,联合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农委(现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共同实施“成都市三农工作队伍学历能力提升项目”,面向全市免费培养50名乡村基层干部、50名产业带头人、50名农技人员,首批学员成为全市广大农村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种子,在全市广大乡村发挥头雁作用。

为复制推广这一做法,学校与简阳市共建青年农民学院,共同开展“简阳市青年农民学历能力提升计划”和“简阳市返乡农民工及在家青年农民大专学历提升计划”。与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深度合作,承担其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师资库建设等教学运营工作,通过与地方共建乡村学院,共育乡村人才,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在总结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成都开放大学由点及面在全市区(市)县,特别是涉农区(市)县陆续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2021年12月25日,“崇州市人民政府·成都开放大学校地战略合作签约暨授牌仪式”在崇州市举行。双方围绕康养旅游、民宿产业人才培养共建民宿产业学院,服务崇州文旅产业发展,并实施村(社区)头雁学历提升计划,为崇州乡村振兴培养一批“懂农村、爱农民、爱农业”的“三农”工作队伍,助力崇州乡村全面振兴。

“在推动上述项目运行方面,我们通过组建多元化的优秀专家团队,开发五大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百门优质课程,联合优秀基地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库,组织开展‘乡村大讲堂’等举措来实现资源共享。”成都开放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校地合作,推动地方学院成为理论研究、政策宣传、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优质平台,为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等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人才反哺乡村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5月25日,天气凉爽。蒲江县寿安街道吕石桥村党委书记白蓉华正在柑橘园里查看长势情况,思考如何对柑橘品质进行再提升。“以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意识可没这么强烈。”白蓉华坦言,全面乡村振兴,还得靠产业支撑,而发展产业很重要的一点便在于转变意识,这就需要不断为自己“充电”。

2015年10月,吕石桥村党委组织牵头成立了蒲江县众鑫柑柚专业合作社,吸收了150余户村民加入,白蓉华任法人、理事长。“重任在肩,能不能当好带动村民致富的‘领头雁’,起初心里还真没底。”白蓉华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2016年春,她参加了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科学习,2018年7月毕业。同年,学习成效也被转化成了发展动力,合作社建成占地面积23亩的柑柚储存库及37间气调保鲜库,为全村5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农民人均收入较2016年翻了两番。

2020年春,白蓉华继续参加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本科学习。如今,她成了国家开放大学杰出校友;吕石桥村也探索出了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游学体验、餐饮文化等为一体的集体经济新模式。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33000元,集体经济收入78万元。

吕石桥村的蝶变只是成都开放大学服务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为了精准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我们针对不同地区按需设课,助力乡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农业、爱农村的基层人才队伍。”成都开放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蒲江县乡村(社区)两委干部本专科学历占比低、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2021年4月,成都开放大学与蒲江县创新开展乡村(社区)人才“学历能力双提升”项目,组建包括高校教授、权威专家、企业精英、乡土专家等在内的100名乡村振兴团队师资库,按照“社会工作专科 助理社工师(或社工员)”“社会工作本科 中级社工师(或初级社工师)”两个方向设置体系化课程,每月开展热点专题讲堂、激励学员参与技能培训、建立人才培养跟踪服务制度和循环体系。试点一年来,95%以上学员取得了本(专)层次的毕业证,40%的学员取得了社工专业相应职业技能证书。

此外,成都开放大学还大力拓展农业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和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截至目前培训人数约5000人,为成都市各区(市)县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其中,2019年新增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学员宋德明,潜心研究15年培育出了“抗性淀粉含量达到7.12%”的“稳糖米”水稻,研发出了更适合糖尿病人吃的米饭。2021年10月,“稳糖米1号”正式上市。

开展课题科研 打造特色农科专业集群

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高等农林教育就必须创新发展,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必须发展新农科。

“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数量的输出,还要做好课题研究,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成都开放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不断围绕大数据分析应用研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翻转课堂、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科研立项和课题研究,2019年共立项课题26项,完成国家开放大学和成都市社科规划课题3项,校级科研课题结题5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继续教育学术论文2篇。《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成都乡村振兴学院“1 1 N”培养模式为例》课题于2020年11月顺利结题。

“加快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实用型农业人才队伍,我们将多路径同时推进新农科建设,加快打造符合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集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科专业集群。”成都开放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路径包括以学历教育为核心,从教学机构、教学制度、师资库建设、课程库建设、基地库建设、校地企资源建设、科研建设七大方面构建农科专业集群内涵,同时通过学分置换等方法来转化非学历教育资源,抽调科研人员从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新农科研究工作。

“站在新起点,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探寻乡村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创新打造特色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学习借鉴优秀行业经验,挖掘壮大师资队伍力量,扩大乡村人才培养规模,争取到2025年,学历教育计划培养5000名乡村振兴人才,非学历教育计划培养20000名乡村振兴人才,加快建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教育培训基地、人才智库和创新基地,为全面推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富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成都开放大学相关负责人说。http://t.cn/A6XpTO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