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倦游思故乡(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1)

◎刘婷

陈凯歌电影《妖猫传》中,“极乐之宴”堪称高潮。在那场为贵妃庆生的夜宴上,流光溢彩,璀璨生辉。白居易的“偶像”李白现身,因醉酒俨然不省人事的他,令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于是一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如水一般自然流出。李白,以他不可节制的才华,喷薄出多少动人诗篇,而这许多都是夜晚造就的。他曾于夜晚不能睡去,举头望月思念家乡;他也曾在金陵的玄武湖,感慨“亡国生春草”,只有后湖月,空对江上洲。

早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那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已经像是文化基因一样刻在了中国文人士夫的骨髓里。从那之后,他们发现了夜的美好,也书写了夜的无数可能性。古人的夜生活,永远在我们的想象之外。而我们现代人的夜生活也远不止电影院、酒吧、撸串……

南京博物院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举办了“家·国——中国传统人伦精神”展示展演,以及“奔赴美好生活——文脉”主题的“博物馆奇妙夜”。作为每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传统节目,“博物馆奇妙夜”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了。晚上七点,2600名从各地赶来的观众陆续签到进入博物院,共赴一年一度的奇妙夜之约。抢票的过程不可谓不紧张,比起购物节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购物节的东西虽然便宜,如果没买着等下一次购物节也还是能拥有的,但是夜游南博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就得再等一年。

进入南博的时候,天色渐暗,琉璃瓦、朱漆柱散发着极具历史感的魅力,灯光如昼的博物院大殿在深蓝色天空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华美、典雅且古朴。大殿门口的广场作为主舞台,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关于江苏大地、运河以及生命的表演,将现代舞、装置艺术、乐器、音乐、行为、意念等多重表达融合在一起,贡献了一场视听盛宴。

除了主舞台,艺术长廊的非遗技艺展演、历史馆里演员演绎文物故事,数字馆的南都市集、民国馆的仿真街区以及老茶馆内上演的折子戏都让大家惊喜不已。当晚,演员中有的扮作汉唐舞俑,有的扮作竹林七贤,观众中也不乏穿着古代服饰来夜游的,在夜间的博物馆与这些“古人”摩肩接踵,恍惚间,真有一种穿越之感。

一晃七年,最初的“博物馆奇妙夜”是如何诞生?本次主题是如何确定的?院方为我们解答了疑惑——

2013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形成了一院六馆的新格局。院长龚良想要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为观众提供一些新颖的活动,于是与当地媒体共同打造了夜游南博的活动,而名字是受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启发。“过去大家都觉得博物馆是个与自己无关的殿堂,展出的青铜器、瓷器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千年的文化,让人感觉看不太懂且离生活有点远。2008年,南京博物院向社会免费开放,2013年又分出了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数字馆、民国馆和非遗馆,其中历史馆、特展馆和艺术馆展出的是文物和艺术品;而数字馆、民国馆和非遗馆则是为了与观众产生关联而建造的,在这些馆里,观众可以玩游戏,可以买东西,也可以打卡拍照。六个馆中有“殿堂”,也有“场所”,我们在“殿堂”里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场所”里感受生活的美好,当逛博物馆成为一种日常行为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地方对观众产生吸引力的时候。南京博物院在寻找一种更加当下的方式将历史和文化呈现在公众面前。“南博奇妙夜”正是这样一种贴切而别致的方式。

每年的“南博奇妙夜”都会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股文化热潮,但是如此好玩有料的夜游博物馆活动为什么一年只有一次呢?实际上,也有博物馆并不是南博首创。1997年,柏林举办了第一个博物馆长夜,紧随其后,法国在1999年举办了这一活动。似乎这个并不复杂的点子使全世界的文化机构恢复了活力,自此博物馆长夜风靡欧洲,游客络绎不绝。在疫情前,不少发达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会选择在周五、周六延长开放至晚上。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部分展厅延长开放至20时30分;卢浮宫每周三和周五晚开放至21时45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周五延长开放至20时;大都会博物馆每周五和周六开放到21时。一些博物馆选择在周五晚上增开夜场,和这一时间段的人流量大有关,也是为了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

在中国,一些位于城市夜间经济比较活跃的区域、游客流量较大的博物馆,在近几年也开始尝试夜间游览。比如苏州的网师园、拙政园等古典园林开设了夜游项目,在灯光艺术环绕的拙政园中,游客可以看到可以听到雨打芭蕉,自然梵音入耳,凡心归于沉静。远山堂的灯火,照亮了明瓦的清晰纹路,昔日士大夫之家的豪奢可见一二。“小飞虹在梦隐楼之前,若墅堂北,横绝沧浪池中。”文徴明如是写道。而如今小飞虹犹在,不过在夜游之际,游客可以看到小飞虹桥上的彩虹光影,那是属于夜晚特有的浪漫。

夜游对于城市夜间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为大众提供了新的休闲场所和娱乐方式,也提升了“夜经济”的多样性,游客夜游博物馆可以获得与白天截然不同的体验。然而盛之翰副院长坦言:“开放了夜游活动的博物馆、文化艺术场所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人流量。虽然南博在每年博物馆日的夜游活动都会被约满,但实际上如果没有特意安排的演出和互动活动,观众并不会很多,投入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不成比例。”当然,南京博物院的地理位置相较于市中心的博物馆也偏了一些,这也是一个原因。

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的南京博物院里,身着汉服、铠甲、旗袍,自发以“文脉”为主题的观众不在少数。良夜望月,漫步于幽园之中,他们是否会生出李白曾经生出的感慨: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们是否也会像苏轼那样认识到,秋水流逝如斯,而未尝往也;秋月盈虚,而卒莫消长也?又或者他们只是享受当下,像唐伯虎那样良夜由之,人事纷杂亦由之,他只在“竹量寺里看梅花”。

与各类电子设备相互依存的现代人啊,或许只有一年一度一期一会的夜游是与博物馆,也是和自己相约的最好时机。

供图/南京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