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是“关中四塞”之一,春秋时曾名少习关。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面,城关北临高崖,东、西、南三面环水,城关西面地势平坦,东面地势险要,是扼守秦楚的咽喉要道。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作为秦楚边境的重要关隘,自然为秦楚两国打通了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就叫武关道。武关道北连长安,南接南阳,途经蓝田(关)、商州、内乡、邓州等地。这条通道主要依托丹水河谷而打通,因此也叫丹水通道。
丹水河谷所流经的这片土地,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重点——商於之地。这片依托丹水河谷建立起来的商於之地位于秦岭的西南,东面是伏牛山-方城山,西面是金钱河,南面则是丹水最终流入的汉江中游一带。时下建制的主要行政区有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和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
在了解秦楚两国对这片土地争夺之前,有必要对这块商於之地的前身有更多的了解。相传在三皇五帝时期,这里曾是华夏民族与苗蛮部族交锋的主要战场,后来帝尧还曾西迁苗蛮到三危山(今甘肃张掖境内)。据说商契所封之“商”也在这里的商地。商周时期,楚人的祖先曾在这一带活动。《左传》:“楚鬻熊居丹阳,武王迁郢”。钱穆《国史大纲》:“楚之先亦颛顼后,始起在汉水流域丹、淅水入汉水处,曰丹阳”。丹阳就是丹水下游一个地方,丹、淅水交汇之地,属商於之地的东南部。武王伐商时期,鬻熊曾加入武王的诸侯行列,为武王灭商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分封诸侯的时候,鬻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
楚国发祥地丹阳
楚人在这片土地上默默的生活,直到周成王时期,楚人的首领熊绎被封为男爵,以丹阳为中心建立自己的国家,方五十里。《史记·楚世家第十》: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可见楚人建国之始,也是在丹阳这片商於之地的。所以说,商於之地也是楚人的发祥地,是楚文化摇篮。然而楚人建国之初是非常贫困的,据说熊绎受封以后,建立了一座用于祭祀的庙宇,但是却没有祭祀的牲口,于是只得在路上牵走了一头鄀人走丢的牛。但是楚人又害怕被鄀人发现,于是连夜把牛杀了用来祭祀。相传这和楚人夜间祭祀的传统也有关系。而这个鄀人就是建立在今淅川县内乡境内的下鄀国的人。
楚国都商於之地的丹阳时间达到了400年之久,几乎占据了楚国800年国运的一半时间。所以说,商於之地是楚国的发源地,也是楚文化的摇篮,正是在这里,他们开启了他们的国运,孕育出了独特的楚文化。
楚熊渠为君的时候,楚国开始沿着汉水通道向南扩张,到了楚文王时期(一说楚武王),楚人迁都鄢郢,结束了自己长达400年的都丹阳的历史。《史记·楚世家第十》:(楚武王)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但是这并不代表楚国放弃了商於之地。他们把周围的小国一一消灭,渐渐壮大起来,最终建立起了当时南方最大的政权之一,商於之地的反而得到了巩固。
这片处于秦岭深处的土地,本来不会成为地缘关系的焦点,但是丹水河谷的涉入大大的提升它的价值。战国时期,随着秦楚两国的崛起,商於之地逐渐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春秋后期,秦国就已经翻越秦岭,向南扩张,并最终占据了秦巴之间的汉中地。《史记·秦本纪第五》: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伐蜀,取南郑。这也为他们夺取商於之地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案。
秦国汉中地图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愈演愈烈。魏国通过变法率先强大起来,他们首先向西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最终魏国占据全部河西之地,牢牢的把秦国堵在关中地区。同是在中原地区把楚国打的也够呛。《史记·楚世家第十》:悼王二年,三晋来伐楚,至乘丘而还......十年,魏取我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十一年,肃王卒,无子,立其弟熊良夫,是为宣王。魏赵韩在占据渭南以后,兵锋直指商南,这就威胁到了楚国的安全。公元前365年,楚宣王领兵10万,沿丹水溯流而上,经过武关道,与韩魏联军大战与商州。为了联合秦国,楚宣王不得不以割商於之地北部的土地给秦国为代价来,来联合秦国共同抗击魏。于是秦、楚联军大败韩魏,韩魏退出河西之地,与此同时,楚国夺回被魏国占领的鲁阳、禹州等地。
魏国由于长期陷于多线作战,又遭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失败,逐渐衰落下去。而东西方的齐国和秦国则越来越强大。楚宣王后期,楚、齐、越、宋等国忙着争夺淮泗之间的土地,楚国在争夺中取得大胜,淮泗大部分地区都入楚国之手。但是秦国趁楚国与其他诸国争夺淮泗的时候,派卫鞅率领20万大军出蓝田关,夺取了商於之地的武关等地,商於之地终于被划入秦国的版图。不久后,秦孝公兑现“富强秦国裂疆分土”的承诺,把商於之地十五邑分给卫鞅,加强对商於之地的控制,于是卫鞅也叫商鞅。《史记·秦本纪第五》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封鞅为列侯,号商君。这一段关于商於之地的博弈,楚国失去了商於之地,在秦楚两国交锋中处在下风的位子。但是从全局来看,楚国又获得了淮泗之间的大片土地,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果楚国后来能够妥善处理商於之地的问题,收复商於之地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说这一阶段秦楚商於之地的争夺应该是相持阶段。
商於之地丢失后两年,楚宣王去世,子楚威王继位。楚威王是以为雄才伟略的君主,虽然在位时期楚国已经达到全盛时期,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家局势,他依然充满危机意识。尤其对于刚刚夺取商於之地的秦国更是充满忌惮。楚威王去世以后,子楚怀王立。楚怀王继位之初,积极与齐国搞好关系。公元前318年,齐楚魏赵韩共推楚怀王为约纵长,联合攻伐秦国函谷关,结果却被秦国各个分化瓦解,三晋势力则严重受损。
楚怀王剧照
如果说五国伐秦失败对楚国无关痛痒,那么接下来这件事情对楚国将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马错伐蜀,结果成功灭掉巴蜀。这样,秦国对山东六国尤其是楚国就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他们北面可以出武关进入楚国南阳,从秦汉中也可以从侧翼进逼楚国汉中,而南面还可以顺江而下,直下巫郡、黔中,如此楚国将陷入南北夹击的境地。最为可悲的是秦灭巴蜀期间,楚怀王坐视不管。对于秦国的咄咄逼人的态势,楚怀王唯一让人满意的是于公元前312年派昭鼠率十万大军驻守汉中。
当时强国,首推秦齐楚三国。秦国想伐齐,奈何齐楚两国仍是同盟关系,所以很忌惮。这时候秦国的相国就是先秦历史上有名的纵横家张仪。秦惠王使用张仪之计,假装免去张仪的相位,让张仪去楚国绝齐楚之交。于是后来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张仪欺楚”事件。《史记·楚世家第十》:“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则齐弱矣。是北弱齐,西德於秦,私商於以为富,此一计而三利俱至也。”商於之地对楚国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现在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失而复得,换谁都无法抵挡这样的诱惑,就像后来赵孝成王接收韩国上党郡一样。于是楚怀王每天好酒好肉宽带张仪,还封他为相。甚至还派使者到齐国辱骂齐王。后来楚使随张仪去秦国索取商於之地,张仪却抵赖,硬是把商於之地六百里变成了“所谓自己封地六里”。
楚怀王被张仪戏耍以后,非常愤怒。集结大军攻打秦国,事实证明在愤怒的时候做出决定是非常危险的,楚国遭遇大败。继痛失商於之地,再次失去汉中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丹阳之战”。《史记·楚世家第十》: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楚怀王接着又集结20万兵力攻打秦国,也许是知耻而后勇,楚国在蓝田大败秦军,收复了商於之地。但是由于楚怀王把兵力都用在伐秦的战事上,导致南阳无兵可守,韩魏两国乘机攻打楚国,一直打到邓。楚怀王无奈,只好从蓝田撤并,非但没有收复一城一地,还被韩魏夺取了一些城邑。
商於之地示意图
经历了这样的闹剧和兵败,楚怀王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数次见欺与张仪和秦昭王,并最终客死秦国,让人感叹不已。楚国也由盛转衰。
经过这一阶段的较量,楚国并没有收复商於之地,反而让秦国夺取了与之互为唇齿的汉中之地。楚国彻底失去了商於之地,收复已无可能。而秦国则通过夺取楚汉中,使商於之地一定程度上成为自己的腹地,秦国更加巩固了自己在商於之地的所有权。
因为楚顷襄王继位,使得秦昭王在楚怀王身上没捞到好处,就发兵攻打楚国,大败楚国,取得析邑16座城池而归。这时候的楚国已经不复当年之威风,甚至只能像韩魏一样看秦国脸色行事。秦国觉得楚国有用,就和他缔结盟好。觉得没用了,就发兵攻打。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楚国兵败,遂把上庸、汉北的土地割给秦国。这样楚国对于秦国已经无招架之力,灭亡也是迟早的事了。
商於之地对于楚国来说,不仅是祖先的世居之地,楚国的发祥地,楚文化的孕育之地,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更是他们西南方向的屏障和大门。拥有商於之地,楚国进可以北上与秦争雄,退可以保郢都安危。失去商於之地,则西北面门户洞开,汉中势单力薄,郢都也岌岌可危。而之于秦国来说,则为他们打通了一条通往南阳的通道,占有他可以对楚国居高临下,虎视汉中、汉北,退可以保关中无虞。失之则南方纵深尽削,关中无险可守,危在旦夕。
秦楚之于商於之地的数轮较量,最终由楚国版图变为秦国地界,这一得一失的变化,瞬间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从此秦国攻楚势如破竹,楚国则处处陷入被动。商於之地,实乃是秦楚攻守之势异也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