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东经109度、北纬21度的涠洲岛,夏季总是那么炎热且漫长而知了作为岛上的常住“居民”,每每如期而至,为海岛奏响天籁之音,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地下怎么发现知了 探秘知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地下怎么发现知了 探秘知了

地下怎么发现知了 探秘知了

坐落在东经109度、北纬21度的涠洲岛,夏季总是那么炎热且漫长。而知了作为岛上的常住“居民”,每每如期而至,为海岛奏响天籁之音。

“这是谁在唱歌?”“是呀,谁在唱歌?”“我也不知道”……不一会儿,一个迟疑的声音在孩子们中间响起——“知了”。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知了伴随着我的童年,当看到同样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对知了不甚了解时,一丝失落的情绪划过心间,一个有趣的想法走进脑海:何不让孩子们亲近、融入自然,经由多维度、多视角的浸入式探索,触摸、了解、认识关于知了的全息图景,萌发孩子们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孩子们对家乡和生活的敬畏和热爱?

实地探访,触摸知了

夏季里的一天,我引领孩子们来到知了常常现身出没的小树林,孩子们循着知了的叫声,分头四处寻找。陈嘉豪大喊:“快看,知了在这儿!”几个孩子凑过去再看时,却只能看见知了从树上飞走的身影。可他们没有丝毫失望,反而斗志昂扬地在树干、草丛、灌木中展开了地毯式搜索,陆续地,十多个孩子手上都有了一只知了。他们有的将知了放在手中把玩,“嘻嘻,好痒!”有的用双手捂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知了一不留神飞走了。还有的手中拿着三四只知了展示自己的成果。与知了初次亲密接触,孩子们跃跃欲试,展现了了解知了的强烈愿望。我捕捉到这一兴趣,确立探究主题,设计系列活动。

释疑解惑,揭秘知了

孩子们对知了爱不释手,都不约而同地询问老师,知了的“壳”是怎么回事?面对孩子们的疑问和不解,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坚信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孩子构建自我经验、砥砺学习思维品质、形成积极情感的心路历程。我给予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将知了的壳带回家与父母一起探究,并鼓励同伴之间互学,分享自己的探究所得。

一种叫声,一只知了,一次探寻,一个疑问……从“1”发展到“N”,自然界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每一次的探寻都是亲近自然的体验,而在自然探索中,教师伴随着孩子们的脚步前行,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始终如一地做他们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往后几周,小树林知了探秘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活动,他们清楚知了还有个名字叫“蝉”,带回家的“壳”也有个名字叫“蝉蜕”。而这,仅仅是一个美妙的开始。

把握契机,深度认识知了

在蝉的外形探索阶段,我鼓励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便是轻薄的蝉翼,频繁振动的翅膀带来了丝丝清凉;蝉的6只脚上有小小的勾子,可以帮助它抓住树干,在手上爬的时候会带来痒痒的感觉;蝉的嘴巴就像一根长长的针,树木的汁就是它最美味的食物……同时,为了让孩子们的探索走向深入、全面,我引导他们通过猜想和验证的科学实验法,甄别知了的雌雄,以及求偶时妙趣横生的招式。

特别是当发现一只正在努力蜕壳的幼蝉虫时,所有孩子围绕着木桩讨论,他们的谈吐和表情,表达着观察知了蜕变带来的惊喜。在将近半小时的持续观察中,他们见证了知了的蜕变过程,对于他们自身而言,这也是一次移情、共情的难得时机。此外,我还适时向孩子们揭秘蝉蜕的功能,引导他们收集、清点蝉蜕数量,在轻松愉快中推进其整体发展,舒展其自然灵性。

打动孩子的心,引发孩子思想、情感、意识、认知的共鸣和活跃,是学前教育的初心。“海丫丫365成长行动”系列课程,扎根于涠洲岛丰富多元的自然资源,坚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唤醒孩子自身的创造力,一如在探秘知了的教育之旅中,孩子与知了深度对话,全方位、全过程投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26日第3版

作者:董俊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