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文

中庸之道最高真理(中庸与中庸之道)(1)

楼宇烈

《中庸》的成书年虽无确考,但自宋以来却是儒家学派,特别是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那么下面小编带你来了解下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讲中庸吧。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一大智慧,也是一大品德,然而就连孔夫子也感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说明,在生活中,按照中庸之道去为人行事并非易事。那么,中庸之道是否如我们日常所说“没有原则”呢?我们又该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中庸的智慧?本系列中,国学泰斗楼宇烈先生将为我们讲述中庸的魅力,探索中庸之道的奥秘。

“折中”并不是一个坏词,“折中主义”就有点问题了,把折中绝对化了。

《史记》中说:“六艺折中于孔子”,意思是说,我们要以孔子对六经的阐释作为标准。所以“折中”是一个标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走极端。“折中”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个褒义词,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标准。就像我们讲六经,那就要以孔子所讲的为标准。折中主义于现代恰恰是儒家最反对的,这叫“乡愿”。中庸跟乡愿是相对的,乡愿就是不讲原则、没有标准,随风倒。这是孔子所批判的。

中庸原则不是一个僵化的原则,而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事情有不同的标准,这不是折中主义,不是不讲原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孔子的感叹。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它是最高尚的,但是百姓能够按照这样去做的很少,而且很久以来没有人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做了,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按照中庸哲学去做很难。也有的人对中庸这个词到底是一种品德还是一种原则产生疑问。实际上,中庸首先是一种原则,儒家的实践原则就是中庸,不光是儒家,可以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以中庸作为实践原则的。

张三丰有一句话“夫道者,中而已矣。”道就一个“中”字,天下之道就是“中”,所以:“儒曰致中,道曰守中,释曰空中”,都讲“中”,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围绕着“中”。中庸作为一个实践原则,我想是毫无疑问的,是大家都很容易接受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我们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饿着,这就是个中的问题;对待子女不能不爱,也不能过分地爱,也要掌握中;不能从早睡到晚,这要掌握个分寸,也是中。生活中处处碰到“中”的问题,我们要以“中”的原则处理各种问题,太严厉了不行,太放松了也不行,要宽严结合。

人们经常说孔子看不起女人,藐视女人,因为他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其实是有原因的:“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你对她太亲近了,她不听你的了,爬到你头上去了;你离她远一点,她到处散布对你的不满,你受不了。所以孔子不喜欢的实际上是违背中庸道理的女人。人际交往要掌握分寸,既不能离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对待别人既不能太严厉了,也不能太宽容了,做事不能太刚了,也不能太柔了。

中庸也是一种品德,一种德行。为人处事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宽,这不就是一种品德吗?所以,它既是一种实践原则,同时也是一种品德,有了这样的品德才会这样行动。《庄子》里面这样解释“庸”字:“庸者,用也”,用就是“运用”的“用”,所以中庸的意思就是“用中”,要用这个“中”。

 什么叫做中庸

1、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封建社会里,她一直是我国儒家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其中的一些思考和理念是很科学的,需要我们辩证地认识、看待,从中正确地汲取养份,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2、《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3、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就是中庸是国人的道德标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做到中庸。对于和谐社会来说,道德观念是尤其重要的,虽然我们不一定能持之以恒地做到这一点,但最起码作为一个衡量尺度,构建和谐社会需以此作为标准。

4、解释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5、引证解释

(1)指平常的。犹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说教。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谨慎、妥善协调的处事方法(用一个字形容为:政)。

鲁迅《华盖集·通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6、文献古籍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