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原因,秦、巴山区人民的文化、经济,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但人民纯朴厚道,勤劳善良的精神风貌,代代相传尤其这里姑娘,性格开朗大方,温顺,但却泼辣,引得父母难舍嫁出,多留家中招婿但无论是招或是嫁,都是先由姑娘自己挑选对象(有原来相识或不曾相识者)经过谈婚(又叫谈朋友),建立初步的感情,然后再经父母同介绍人相亲而定,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汉中民俗填房婚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汉中民俗填房婚俗(汉中秦巴山区婚俗)

汉中民俗填房婚俗

由于历史原因,秦、巴山区人民的文化、经济,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但人民纯朴厚道,勤劳善良的精神风貌,代代相传。尤其这里姑娘,性格开朗大方,温顺,但却泼辣,引得父母难舍嫁出,多留家中招婿。但无论是招或是嫁,都是先由姑娘自己挑选对象(有原来相识或不曾相识者)。经过谈婚(又叫谈朋友),建立初步的感情,然后再经父母同介绍人相亲而定。

 谈 婚

 秦、巴山区(特别是巴山地区)的妇女思想,从来就比较开放,举止大方。没有男尊女卑和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的束缚。所以在谈婚时,是自由、无拘束的。一般是,姑娘长到十八、九岁时,就开始谈婚(选择对象)。

  谈婚方式,多种多样:一种是从不相识,而由介绍人先引“背见”。背见则是约定赶场或赶庙会,由介绍人(向男、向女)指定某男某女,让其第一感觉,认为可谈与不可谈。可谈者,即可通过各种形式相互了解或交谈,或参与对唱盘歌的活动,共同欢慰,倾吐情感,达到“定点”。这些谈婚活动,大都是得到父母同意、支持的。

  也有由于山大林深,有些住户较为偏辟,青年男女不易见面和接触,故而也有托红叶传信搭桥的。若经月老引见和介绍,青年男女便可经常往来,相互了解,建立情感。双方若是互感满意,心意投合,姑娘就可告知父母,进行相亲(又称作相女婿),并与双方父母见面,才作最后决定。

  另一种是,男女双方早就相识,心存慕爱,托人从中牵线者。

  相 亲

  相亲又叫相女婿、看媳妇,即双方父母都要看看男娃和姑娘。但这里的习俗,多为只看男娃(男娃只要看上的姑娘,男方父母绝无异议)。通过相亲,主要是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此举虽非婚姻成与败的关键,但它关系到婚后的家庭和睦与否(因多为招女婿)。因此,人们把相亲也看成是婚姻金练条上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巴山青年小伙子当中,有个关于相亲的山歌:

  哎……

巴山妹子最大方也, 

唱起山歌选才郎哟; 

就是“相亲”关难过啊,

  搞不好是个白“帮忙”哎!

  相亲的形式很别致,不是在茶肆酒店里进行,也不是在男方或亲友家里,而是要男娃到姑娘家去帮忙。

  帮忙的事,都是姑娘提出,借故叫男娃到自己家去参加农活或做手艺活。通过帮忙,女方父母就可以仔细地观察女婿。除看小伙子的体质、劳动外,还要看是否有见识、懂礼貌、知孝道等。这样的帮忙要进行二、三次,女家才能认可或者摇头。如果小伙子是为了应付相亲的话,他表现出来的勤劳、孝顺、诚实等,时间一长就会暴露出虚伪面目。女方父母若相不中,就规劝女儿,给男娃送些衣物表示谢绝,此门亲事即为作罢。如果相中了,姑娘的父母就带上女儿去男娃家认门、认亲家。

  认门,就是订婚,双方父母在酒席桌上,当着男娃和姑娘的面,当面锣,对面鼓敲定,亲事就算成了。从此,两家亲戚经常往来,有事相互帮助,成为至亲。

离 娘 酒

  离娘酒,是巴山地区的姑娘(或男娃子)在出嫁前夕和娘亲告别的一种仪式。在南郑县的南海、红庙、碑坝、元坝等地尤为盛行。

  这种仪式,是在婚嫁的先一天举行。将要结婚的青年男女,带上备好的坛酒、猪肉及糕点之类的食品,到出嫁者(男女一样)家里去拜谢娘亲,群众称为送离娘酒。拜见后,男女青年要双双进厨房亲手暖酒、做菜,这天,姊妹、兄弟均可入厨搭手帮忙,唯独作母亲的不让进厨房,只能坐在火塘边喝茶、吃糕点、休息。

  离娘酒在晚上举行,菜肴、美酒摆上桌子后,婚者双双请母亲上坐,请父亲和亲友们作陪,其他兄弟姊妹们围坐两边。开始,先由即婚的一对青年人给娘行礼(从前是叩头,现为鞠躬),然后两人轮番捧起斟满的酒杯送到娘面前唱起《感恩歌》:

雨纷纷,泪纷纷, 

手捧美酒敬娘亲; 

娘养孩儿实艰辛, 

风霜雪雨苦受尽, 

儿难报恩情哟哎! 

酒过三巡,便给母亲奉菜。一对青年边用干净筷子给母亲送菜边唱:

乌鸦反哺有孝心, 

羊羔跪乳谢娘亲; 

禽兽都有行孝意, 

孩儿怎敢忘母恩, 

请娘放宽心哟哎! 

一对青年,千言万语,倾吐不尽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这时,作父亲的和亲友,也要唱一些劝慰母亲的歌和相互《劝酒歌》。母亲抹着热泪(不知是高兴泪还是伤心泪),也唱一些祝贺孩子们恩爱和好,白头到老的《祝愿歌》,勉励孩子婚后孝敬双亲,勤俭持家。例如:

愿你们恩爱手牵手, 

幸福美满到白头; 

二老堂前行孝道, 

邻里乡亲要仁厚; 

勤劳节俭走正路, 

莫让为娘心担忧…… 

酒宴,常要进行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直到第二天迎亲队伍到来之后,在欢快的唢呐声和鞭炮声中,一对新人才恋恋不舍地,在哭泣中拜别娘亲离去。

哭嫁与迎娶

  哭嫁,是陕南巴山地区姑娘出嫁时的一种仪式和传统风俗。在南郑、西乡、镇巴、宁强等县的巴山地区,至今流行。

  哭嫁,实是喜嫁、哭里藏喜的唱嫁。所谓“哭”,并非真哭。是有凄凉韵调的“唱”。因用歌唱形式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心思和感情,故称《哭嫁歌》。

  事先,出嫁者要请两、三位陪哭的姑娘(这是比较相好的),以便在客多或出嫁者不爽快时候代哭。就哭的内容而言,可分为三种。

一是哭胞亲。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亲人未到之前进行。桌上摆些烟、茶、水果,一家人围坐一起吸烟、喝茶。姑娘先“哭”父母,再“哭”兄弟姐妹。通过“哭”,叙述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倾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拜托兄嫂要孝敬年老的父母,待好年小的弟妹等情思。“哭”时虽无泪,却声腔悲哀、韵律婉转、缠绵,如哭如诉,情意真切。例如: 

哭声哥也叫声嫂,

难割难疏亲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 

这恩小妹还未报; 

离家还得又拜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二是哭百客。这里的风俗是,姑娘出嫁前两天,亲戚、朋友就要给姑娘送礼品来,如送被面、床单、衣料、鞋袜等,群众称添箱、添嫁妆。出嫁者要逐人“哭”,用“哭”表示对亲友们的谢意。

  三是哭迎亲(又叫哭冤家)。这是在迎亲者到来之后进行,也是哭嫁的尾声。“哭”的调式与前边相同,但表达手法却不一样。它是以哭、笑、讽、骂的反意来唱的。据说,出嫁姑娘的哭骂,实际是对迎亲者的欢迎和感谢。越“哭”得厉害,越是对婆家的爱。例如哭红叶和哭押礼先生。如:

迎亲的来得实在早, 

那树上鸦鹊还没回巢; 

世上有心多为责,

我这里一一多谢了。 

押礼先生象条牛, 

走起路来慢悠悠, 

有心喂你一把草, 

怕你贪吃误时候。 

红叶娘子油嘴狗, 

吃了这头吃那头; 

一根红线两头牵,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过,哭迎亲时,大部是姑娘的陪哭者所哭,她们和出嫁者手牵着手、肩并肩来到迎亲者当中,低一声高一声地“哭”,不在跟前的人还弄不明白是谁“哭”唱的。有些风趣的哭骂,不时地逗起满堂哄笑。

  迎新郎与摆礼

 迎新郎,就是招女婿。迎亲时,由红叶(即介绍人)和新娘的嫂子(被称为迎亲娘子)领着七个未婚姑娘(被称为七巧姑娘)去迎接新郎,取“七夕搭桥渡双星”之意。这风俗,在秦、巴山区都很流行。

  迎新郎的礼仪简便。到男方家里之后,一切礼节都由迎亲娘子出面操办;如劝慰男娃的双亲,接收和清点陪嫁,邀请新郎娘家客人,催促新郎起程等。

  在新郎起程前,要将彩礼——给男娃送的衣物,摆出来让宾客观赏和评论,此举即称为摆礼。在摆礼和观赏的时候,双方还要说个四言八句。如迎亲者说: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穿戴衣帽,绫罗绸缎; 

虽不够如意,

却也不失体面。 

请亲戚朋友, 

都来观看、指点!

  此时,男娃的父母若不说话,亲戚友人就会给出嫁者争讲彩礼,评说礼物不够好和不够厚。男娃(迎新娘时也有摆礼的仪式)的父母若接着迎亲者说:

山高水不断, 

红花绿色垫; 

开亲几年, 

亲家费心又花钱。

礼物丰盛优厚, 

儿子福份不浅。 

有啥不周不到, 

都怪我的差偏, 

请大家多多包涵! 

男娃的父或母承担了一切责任,亲戚、宾客们真不好挑剔啥了,只有赞好。

这时,迎亲者便说:

  肉煮烂了在锅里,

靴底烂了厚(后)补起。  

二好合一好,

  幸福到百年。

说穿的给新郎穿! 

该捡的往箱子里捡! 

莫误良辰,铺毡起亲! 

亲戚六眷,请过去游玩! 

这样一说,既催促新郎起程,又请了所有客人。主家就收捡陪嫁,发亲了。

  到了女家后,只要举行过结婚仪式,把新郎和新娘拥进洞房,这迎来娘子和七巧姑娘才算了事。

  盘歌迎新娘

  迎新娘,即迎接新媳妇。迎新娘与迎新郎除礼仪上有所不同,送礼品也很讲究。迎亲时,由红媒(即是自由谈的,结婚时也要找一个象征性的红媒)领新郎迎亲,并要带上四大、八小的礼品。如大肉、酒、斗米、斗面为四大,配八样不同种类的糕点、糖果食品为八小,以及给新娘送的衣物等,都要装成彩筐(一些财主、大户人家,要装食盒)。礼品、衣物上都要用大红纸剪的“喜”字和各种花鸟图案盖着。

  到了女方家,除有摆礼的仪式外,新郎还要拜丈人、丈母、兄弟姊妹和拜客等礼节。

  巴山里,新娘从无坐彩轿的风俗。新娘的双脚是用红布包裹着步行,直到拜堂后入了洞房,才将脚上红布取下。新郎要将新娘的包脚红布拿去压在猪食槽下,不再取动。据说,这是取“新娘走到那里就红到那里”和“槽头兴旺”之意。

  起亲后,新娘新郎走在迎亲队伍的中间,前边是鼓乐,紧跟着是抬、挑陪嫁的,巴山地区姑娘的陪嫁包括箱子、衣柜、床、桌、椅、凳等家具,都是新娘带的(其它地区则是男方购置的)。随一对新人同行的是伴嫁娘、迎亲娘子、送亲娘子和送亲客等。

  一路上,新娘、新郎、迎亲的、送亲的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唱山歌、吼号子,极为热闹。除迎亲队伍一路歌唱而外,这里还有拦新娘对歌的风俗。若遇上歌迷,迎亲队伍就得停下来,陪着新娘对歌:

  哎……

啥子开花一时红? 

啥子开花耐寒冬? 

啥子婚姻根不稳? 

啥子爱情永不分?  

哎……

三月桃花一时红, 

腊梅花开耐寒冬, 

“金钱”婚姻根不稳,

  纯洁的爱情永不分。

  拦新娘对歌者,皆以盘歌形式。盘问者随心唱问,对歌者一一唱答,有时一对就是半天,往往使迎亲队伍天黑才到屋。真是一路欢歌,一路笑语,一路喜气,即是迎亲者饿着肚皮,也都高兴情愿。

  迎宾唱礼

  “新婚新喜,迎宾唱礼”,这是南郑县的南海、红庙、黄官等地区特有的风俗。

  在这一带,不管家境如何,办婚事都要请一位“礼先生”唱礼。(又称为说席)礼先生属民间艺人,他在喜事中担当着司仪的角色。新婚中的一切礼节、仪式,都由他主持进行。啥叫唱礼?就是在举行仪式时,礼先生高声喊、说一些赞美和吉利话。例如:新娘一到门口,主家燃放鞭炮,鼓乐齐奏,礼先生就扯着嗓子唱道:

  家有梧桐引凤凰,

贵门福地迎新娘(招才郎); 

凤凰栖在万宝地,

荣华满门福满堂。 

开喜门,迎新娘罗! 

喊唱声一落音,迎亲娘子和伴嫁娘子便拥着新娘(或新郎)进门。接着,举行结婚典礼(过去叫拜堂)。一对新人并肩站在堂前,宾客站立两旁,礼先生燃香点烛后,便高喊:

对对红烛,对对金花; 

龙凤呈祥,飞黄腾达; 

先拜天地,永放光华; 

再拜爹妈,合睦全家; 

新人交拜,偕老白发。 

拜!……

  从新人进门,拜堂、人洞房以及迎宾客、开席、上菜、送客等事项,礼先生都要唱礼。礼先生不但礼仪熟,记腹好,还得嗓音宏亮,口齿流利。并且,他还善于随机应变,语言风趣、幽默。经常现编一段唱礼,逗得宾客哄堂大笑,给喜事增添了新的乐趣。

例如说席,第一道菜端上红肉时,他便唱道: 

“喜事喜盈盈,

  端上开门红;

  诸位佳宾请,请,请!

  最后一道菜是红烧鱼或清蒸鱼,人们都知道上鱼,就表示菜上全了。礼先生还要唱道:

鲤鱼要把龙门跳, 

鱼龙变化好吉兆。 

请慢喝,请细嚼, 

我的“劝果”也圆满了!

说得不好莫见笑!

铺 红

铺红又叫二闹房,是新婚之夜妇女们一个独特的活动(仪式)。这风俗,在汉中地区的秦、巴山区及部分平川地区虽然都有,但由于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的不同,铺红仪式大同小异,各有特色。这里介绍的是南郑县的南海、红庙等地区的铺红仪式。 

铺红活动,只许妇女和小孩子参加,不准男人(新郎除外)参加。铺红,即在“洞房”里为新人扫床、铺红毡、叠被、挂帐子。铺红者,不是谁都可以干的,而是由新郎的母亲在事先就挑选邀请的全命人——丈夫在世,儿女团圆的妇女,取其吉祥如意。铺红人在铺床时,还要边铺边说唱《铺红歌》。如:

象牙床长长方方, 

大红毡方方长长, 

绣花枕成双配对, 

花锦被放在中央; 

吉祥宝地落凤凰, 

池深水清卧鸳鸯; 

今日喜得龙凤配, 

白头偕老福满堂。 

随后,将大红枣、花生、核桃、糖果向床上抛撒,让孩子们抢食。群众说,孩子越多,抢得越欢越好。铺红者边抛撒边喊:

  糖果上铺,金银满库!

红枣上了床,早早生儿郎! 

花生落在铺当中,

一儿一女“花花生”! 

核桃滚下了床,

新郎拜新娘! 

拜!……! 

洞房里,孩子们抢食糖果的嘻嘻哈哈,吵闹喧哗声,妇女们逼着新郎给新娘下拜(过去是作揖,现为鞠躬)的喊叫声,汇 融一起,笑声迭起,“闹”声不断,气氛热烈,主客高兴。在“铺红”结束之后,新娘要给铺红人送上铺红礼(一件衣物)致谢。

  铺红是新婚之夜最后一个热闹场面。客人散尽,一对新人才整理被孩子们翻乱了的被褥和床单等,准备安寝。

  这时,婆婆娘还给送两碗荷苞蛋到洞房,使受饿的新媳妇暖暖心。

奇特的嫁妆

  嫁妆,俗称陪嫁。是姑娘出嫁时,父母为表达对女儿的爱抚之心,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购置一些女儿喜爱的物品(如衣、被及用品),这些物品就叫嫁妆。

  嫁妆腌菜

  人们通常为女儿置办嫁妆,是以物品的贵重和时兴为标准,而巴山姑娘出嫁时,却以巴山腌菜为最珍贵的嫁妆,故人们又称巴山腌菜为嫁妆腌菜。有一首民谣赞叹道:“巴山姑娘怪,出嫁要腌菜;嫁妆没腌菜,姑娘头难抬。”因之,女儿长到十八岁时,母亲就要开始为女儿做制嫁妆腌菜。嫁妆腌菜的品种越多,姑娘就显得越光彩、荣耀。这一风俗,在南郑县的南海、红庙、黄官等区,尤为盛行。

  腌菜,是巴山地区的特产,色美味香,可称一绝。久有“开坛香十里,尝过永留味”之说。这种菜,除为群众日常食用和款待佳宾之外,在婚嫁喜事中亦有许多用场。

  腌菜酒

腌菜酒,是新婚之夜举行的闹房仪式。洞房里,桌上摆出各种腌菜,并配有酒、糖果、糕点等。在辉煌的彩灯下,新郎新娘挨肩而坐,贺喜闹房的姑娘、小伙子围坐新人周围,边吃边喝,边唱喜歌。唱时不拘形式,有宾客唱问,新人唱答的,也有新人或宾客独唱、合唱的。有即兴作唱的,也有固定唱词的。例如: 

妹子能干哥子强,

情投意合结鸳鸯; 

今日洞房花烛喜, 

明年抱个“状元郎”。 

巴山竹子节节高, 

哥吹笛子妹吹萧; 

同吹一个幸福调, 

莫忘只生一个好! 

诸如此类的歌唱,引得哄堂大笑,既风趣热烈,又文明大方。

  腌菜茶

 腌菜茶,是另一种仪式。在新婚第二天清早,摆上嫁妆腌菜,泡起巴山青茶,请亲友围坐一起,喝茶品尝腌菜。

  吃法是:所有腌菜都不用刀切,也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拿起整条菜慢慢地撕着嚼。除谈心说笑,参加者还要依次歌唱助兴。有祝贺赞美满姻缘的,有赞誉新人贤慧、能干的,也有风趣、幽默、诙谐取笑的。如:

妹子手巧好嫁妆, 

什锦腌菜喷喷香; 

老汉吃了腰不疼, 

细娃吃了不尿床。 

妹子贤慧郎勤俭, 

勤劳致富建家园; 

媳贤子孝爹娘爱, 

一家合睦幸福来。 

填房婚俗

  陕南各地的婚俗中,都有填房的风俗习惯。在秦、巴山区更为流行。

  这里,死了男人的妇女,被称为寡母子。在过去,寡妇是不许再嫁的;有的寡妇也会被家族中的强权者卖掉。即是再嫁,也不像通常办喜事那样,接人时,都是在晚上,像做贼一样悄悄接人,有的家族中还派人去追打,显示寡妇出嫁是不光彩的事。直到解放后,寡妇才得到了自由再嫁的权利,封建婚俗才逐渐消失。

  填房,就是在本家里孤男寡妇结合成婚,填补空房之意。此风俗,在这里流行历来很久。例如,一家之中兄长(或弟)亡故,其弟或兄又未娶妻,弟与嫂(或叔与弟媳)都是只身孤影,相互也能理解和爱怜者,由在世父母或族中人从中撮合,叔嫂成婚即称为填房。

  据了解,填房的婚俗,自古有之,今亦流传。历来虽无明律提倡或禁止,但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一种认为:在“好马不二鞍”、“好女不二嫁”的封建社会里,是一种再婚的变通方法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特别是在一些穷山辟壤地区的贫困家庭,男人娶妻不易,寡妇再嫁又不允许,填房可算是一事二益之举。一可通过在世父母允许,使其孤男寡女结婚合法化。二可使一些濒于破裂的家庭从新组合,开拓新的生活之路。三使一些丧子的年迈老人得安慰,有所依靠,它对稳定社会也有一定的作用。当然,填房婚俗之裨益远不止这些。

另一种则认为:叔嫂成婚是大逆不道和乱了纲常的行为,不可取。但在了解中发现,填房婚俗多出自贫寒人家,富豪之家,从未见过,这说明它与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因为,富豪和权贵之家有钱有势,娶妻纳妾容易。妻亡可再娶,天经地义(大男子特权);夫亡妻守节,理所当然(套在妇女身上的封建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