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闵行简史《本来闵行》近日举行新书发布,该书用简朴的语言对闵行人文历史特色亮点作生动描述,选配大量珍贵老照片和原创视频,全景再现闵行的历史发展轨迹,被认为“深刻勾勒出了地方历史文化的精要”。闵行区融媒体中心图文并茂连载发布,辅以精心制作的音频节目,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阅读体验,温润心灵,抚慰乡愁。

老闵行,有多老

如今,闵行自然指的是闵行区,而“老闵行”却是个约定俗成的专用名词,是本地人的一个讲法,大体上指的是位于闵行区西南部的江川路街道所属区域。

闵行便是闵行,为什么还有一个“老闵行”呢?

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1992年9月,上海县和原闵行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闵行区,本地人为了以示区别,把江川路街道这块原闵行区所属的区域,称为“老闵行”。说得通俗点,是“小闵行”和“大闵行”的概念。“老闵行”地区与今日之闵行的版图相比,那就是个“小闵行”了。事实上,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确只是上海县的一个乡镇。

直到1959年12月,因上海城市发展需要,规划建设工业卫星城,于是上海县闵行镇和吴泾地区合并设立闵行区,闵行正式开始以市辖区的面目示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原闵行区,成为激情燃烧岁月中的一块创业热土。

其后,闵行又经历了数次建置上的变动,终于演变为今天的闵行区。

什么时候有了闵行

闵行之名最初出现时,其区域仅指如今的江川路街道部分地区,即横泾港汇入黄浦江处东西两侧,其中心位置在横泾港和沪闵路之间。

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这里已成集市,名曰“敏行市”,这是最早的地名记载。“行”是上海地区集市的通称之一,而“敏”也非人们理解的姓氏,基本字义为迅速、灵活、奋勉。也许因地处滨江,航运繁忙迅捷,以致后来闵行人爱用“敏航”两字。在民间,过去也有“米行”的说法,《明史•张经传》中,则把闵行写作“闵港”。

明正德七年(1512)的《松江府志》已记载为“闵行市”,为闵行有文字记载之始。正德十五年(1520),松江一带水患绝收,横沥、沙冈、竹冈因地势高亢有收,附近灾民多到闵行这里开展贸易。

闵行集镇市井烟火初步形成,日趋繁盛,历500年不衰。

为什么叫闵行

古人使用地名似乎有点随心所欲,不像现在严格,所以一地多名、一名多写是常见的事,以至于“敏行”“米行”“闵港”频繁出现。最终的“闵行”到底是怎么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坊间流传最多的有三种说法:

一是认为因当地的主要贸易而得名。因为当年这里是重要的米市,所以推断“闵行”是由“米行”音变而来,但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二是认为因人名而得之。明代嘉靖年间有隐士闵其游学来沪,居黄浦之滨。相传,闵其为孔子弟子闵子骞的后裔,为传播儒学慕名来闵行游学,居洞真道院。据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闵其死后其墓在横沥(横泾)启秀桥北。其墓在清乾隆时为闵行镇八景之一,称“闵墓蒹葭”。但这比弘治、正德年间的相关记载要晚,所以这种说法也无法成立;第三种说法认为是以聚居于此的闵姓人家而命名,但这似乎也没找到足够史料支持,缺乏可信度。

老闵行的发展(老闵行有多老)(1)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闵行老街,闵其墓就在原张家弄东口附近(汪大纲 摄)

在《嘉庆上海县志》中对闵行镇地名的记载,与以前志籍记载相比,相对较为详细:“闵行镇在十六保十八图,县西南,陆路六十三里,水路七十二里。以姓得名。《明史•张经传》作‘闵港’,亦曰‘敏航’。南枕黄浦、横沥贯之。”该记载虽然有提到闵行以姓得名,但并未列出依据或出处,所以对此种说法依然存疑。

闵行之名究竟是怎么来的,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也不用太过纠结,反倒是给人们留了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曾是上海县首镇,人称“小上海”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古有秦皇驰道,为水路要津,因地域之便,长期以来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人文荟萃、群贤毕至,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

明初时,这里就已设立了黄浦巡检司署。一般来说只有关津要道、商贾辐辏之地,官方才会派驻这种用以管理流动人口、维护正常商旅往来的管理机构。这说明老闵行商市有了一定规模。其后数百年,南来北往经商者众,店铺市面愈加繁盛,街坊弄巷扩展延伸,不少祠庙馆所、园林官邸在镇上陆续建成。不同民风习俗融会交合,文化也随之发达。当地文人学者求知善读、著书立说,诗文、经史、舆地、书画、金石、音乐、医药等著作频出。

从清乾隆中期开始,这个位于上海西南、黄浦江畔的小镇,一跃成为上海县首镇,而此时这个上海县的概念包括了如今的上海市区。

进入19世纪后,老闵行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本地教育为先,各类学校应运而生,尤其是民众教育蓬勃发展。闵行镇人李显常创办的闵行轮船局、李显谟(字英石)修筑的沪闵汽车路(今沪闵路)和创办的沪闵南柘长途汽车公司,迈出“利运输而兴实业”之路。

闵行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江苏、浙江、安徽、山西、福建、河南等地客商纷至沓来,在老街一带交易粮、油、米、面、肉、茶等。闵行周边四乡农民大多以种棉花、稻米为主,这里自然成为上海地区粮米、棉花以及毛猪的集散地之一。因此,闵行老街上的花行、米行和地货行极多。

本地竹枝词有云:“正月梅花开来心里黄,上洋首镇算闵行。东西黄浦多通畅,客商船只进出忙。”许多地方民间小调和民谣,也有类似的描述。“小上海”之名声名远播。

尴里勿尴尬,闵行要过夜

老闵行地区,南滨黄浦,有横泾穿越,民傍水而居。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闵行最初的发展,就是得益于其紧邻黄浦江这一黄金水道。

老闵行最中心最热闹的位置,便是沪闵路与横泾间的人口密集区,也是人们口中的“闵行老街”。以南北大街为主干,前东街、后东街、老西街、新西街纵横其间,纵横交错的街巷是老镇的脉络所在,而名人往迹、祠庙馆所、园林官邸、民居商铺及市井风情交织在一起,浓缩为老街的精髓。

老闵行的发展(老闵行有多老)(2)

20世纪80年代闵行老街

自古以来,南来北往的航船,途经这里时,往往因行程劳顿或需等待潮汛,都想在这里歇歇脚,顺便领略一下闵行市面的繁华。这些远近客商不约而同纷纷停靠在此,尤其是遇上风雨天气,更是争相靠岸,以致有了“尴里勿尴尬,闵行要过夜”的俗谚。

“三世修来住,家住闵行前”,自明末清初以来,日益兴旺的闵行老街,为四周乡间的富户所向往,纷纷前来建屋、经商,在这里落地生根,过上了“镇上人家”的生活。同时,各地文人雅士齐聚于此,文风所兴,人文底蕴也逐渐丰厚起来,形成了多元混合、具有特色的民间风俗文化。

清嘉庆年间,闵行镇人、《嘉庆上海县志》主纂李林松之女李媞(1805-1829),撰《申江十景》诗一组,分别为“东阁观潮”“南浦归帆”“易园早梅”“竹庄新篁”“谯楼残月”“度门晓钟”“北街夜织”“西寺夕照”“留桥春耕”“横泾雪钓”,生动描绘了黄浦江闵行段和闵行镇的十处人文景观。李媞是本地才女,她在诗序中称:“吾乡枕黄浦而横沥贯之。九峰三泖,环绕于西,数十年来,人文蔚起,论云间名胜者,首屈指焉。”清道光年间,又有本地文人黄家锟撰同题诗。

闵行的对江是奉贤。对于老街的繁盛,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奉贤人朴素又生动地说,奉贤人到闵行(老街),如同闵行人到上海(市区)。

老闵行的发展(老闵行有多老)(3)

项家宅院(摄影:曹恒律)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动迁,闵行老街彻底消失,无数的老建筑中只保存了一座项宅孤独地矗立在一片新兴的居民小区中。

老闵行的发展(老闵行有多老)(4)

文字:吴玉林

制作:刘帆

播讲:陆缨

实习编辑:杨霞

出品: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老闵行的发展(老闵行有多老)(5)

老闵行的发展(老闵行有多老)(6)

老闵行的发展(老闵行有多老)(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