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高密有哪些文化遗址(齐鲁地名探究一个人抑或一条河)(1)

【地名由来】

高密得名主要有两种说法,或者两者并无二致——一个人的名字或者一条河的名字。

一个人——大禹

新编《中国通史》曰:“禹,字高密。” 《帝王世纪》曰:“伯禹,夏后氏,姒姓也……故名文命,字高密。” “高密”不仅是大禹的字,还是大禹的封国。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在其著作《史记索隐》中引宋衷语:“高密,禹所封国。”宋衷是东汉末学者。大禹治水成功后,名扬天下。其封国内的子民为本国出了圣王大禹而深感荣幸。为纪念大禹,就把国名和城名定为高密。

高密有哪些文化遗址(齐鲁地名探究一个人抑或一条河)(2)

大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一条河——密水百尺河(密水)

高密有哪些文化遗址(齐鲁地名探究一个人抑或一条河)(3)

百尺河:百尺河是潍河的支流,现主要流经诸城地域。诸城市北端有个镇叫百尺河镇。历史上的百尺河,曾经叫百尺水、密水。

《太平寰宇记》:“百尺水原出东南五努山之西麓。

《水经注·潍水》:潍水“又北过高密县西。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此为对高密一名较早的解释。

高密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东地区,胶莱平原腹地,东与青岛市接壤。总面积1526平方千米。高密市是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乡。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 “三宝”的扑灰年画、泥塑和剪纸,久负盛名。

【历史沿革】

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高密境域繁衍生息。

高密有哪些文化遗址(齐鲁地名探究一个人抑或一条河)(4)

“古唐、虞青州域,为禹封国”(清康熙版《高密县志》)。

秦置高密县后,治城阴城(今井沟镇前田庄东),属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市东南)。

西汉,高密县先属胶西国,改高密国(俱都城阴城)。

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高密曰章牟。

东汉复称高密,属高密国(都城阴城)。

三国时,高密县归魏,属城阳郡(治东武,今诸城市)。

西晋怀帝永嘉之乱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高密县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其上属皆相因袭。南燕亡后,又归东晋,属高密国(都黔陬,今胶州市黔陬村东)。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高密县属高密郡(治桑犊,今潍坊市坊子区泉河头附近)。北朝元魏、北齐、北周时,高密县仍属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阴城;北齐移治东武,今诸城市)。

隋文帝统一全国,高密县移治今柏城镇故献。初属密州,复改称高密郡(俱治东武,今诸城市)。

唐建国,高密县治移今市区(战国前夷维国都城,汉为夷安县治)。初属高密郡,改称密州,又改州为高密郡,后又改称密州(俱治今诸城市)。

五代时,高密县上属仍为密州。

北宋与金,高密县属密州(仍治今诸城市)。

元代,高密县属胶州(治今胶州市)。

明代,高密县改属莱州府(治掖县,今莱州市)。

清初沿明制,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州升为直隶州,高密县改属胶州(治今胶州市)。

中华民国时期,高密县先属胶东道(治今烟台市),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称莱胶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裁道,县直属山东省政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入侵高密后,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境由中国共产党解放,此间曾有共产党领导的县民主政府和国民党县政府(驻南乡王十字庄)并存,还有伪县政府(驻县城)。

新中国成立后,高密县初仍属滨北专区。1950年5月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划归昌潍专区。1967年2月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称潍坊市,高密县均顺次属之。

1994年5月18日,撤销高密县,设立高密市(县级),以高密县的行政区域为高密市的行政区域。高密市隶属山东省潍坊市。

【寻欢高密】

高密名人众多,最著名的莫过于“高密三贤”。春秋名相晏婴、汉代大司农大经学家郑玄(郑公祠现位于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郑公街道后店西村)、清代大学士刘墉出生在境内,称为“高密三贤”。

高密有哪些文化遗址(齐鲁地名探究一个人抑或一条河)(5)

今天说个关于郑玄的小故事。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1

高密有哪些文化遗址(齐鲁地名探究一个人抑或一条河)(6)

素来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这篇小故事可见一斑。郑玄乃山东大儒,东汉末年高密人,求学于马融,三年都未获亲传,可见马融当时之盛名和气派。然而当郑玄搞定了马老师都搞不定的浑天奥数题之后,马老师立即就重视起他来。当然这不是啥好事,为了避免“礼乐皆东”,马老师决定将郑玄留在西部,活的死的都无所谓了。郑玄能高过马老师,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遂用了点小把戏逃出生天,得以脱险归家。

勿论故事真伪,且说人性,其实佛魔也只在一念之间。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没有对错是非之分,只有不同的立场。马融之流,名为大儒,实际心胸狭隘,颇多门户之见,为人所不齿,但就其立场而言,似乎也说得通——郑玄获得成就,而且终非池中之物,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只好除之而后快。君子而言,恪守一些原则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小人而论,做出一些抉择同样是为了内心的宁静。所谓殊途同归,是也!

高密有哪些文化遗址(齐鲁地名探究一个人抑或一条河)(7)

郑玄祠

前年有幸拜谒郑玄祠,坐落于峡山水库南,经过数个村落,蜿蜒曲折,终于找见。其内芳草萋萋,人烟寂寥,想来虽有高密三贤之名,而后人能记起的越来越少了。

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郑玄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年七十四。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