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

马克·吕布 ((Marc Riboud,1923年6月24日—2016年8月30日),20 世纪伟大的摄影师之一。1923年6月,出生于法国里昂,在他30岁的时候,应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的邀请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此后拍下了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重要事件,诞生了许多名作。

他也是一位徕卡代表性摄影师,常用设备有徕卡M6、徕卡R4s、徕卡R6……马克·吕布的作品很平淡,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

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摄新闻报道摄影,也用彩色材料拍摄,而他的这些彩色作品不但构图精彩,而且色彩优雅、细微。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

马克·吕布是上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后来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到中国。

半个多世纪前,马克·吕布从印度辗转香港来到广州,然后一路北上,第一次沿途记录中国风景,其中包括他在武汉的所见所闻及建设中的长江大桥。这位法国著名摄影师抓拍的众多照片,已成为巨变中国的一份历史档案。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

这张著名的《周总理》,据了解,当时周总理在和法国前教育部长聊天时伸出两根手指,“我在法国只学到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列宁主义”。这个场景被马克·吕布用徕卡迅速抓拍了下来,成就了这张经典之作。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4)

▲1965年,北京古玩店橱窗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5)

▲1957年,故宫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6)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7)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8)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9)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0)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1)

▲1957年,北京摄影师露天拍照

作为极受推崇的玛格南图片社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的作品多以真实、朴质又平实的画面展现社会各个层面。始终坚持以局外人的立场,独立的观察方式,冷静又富于艺术感受的人文视角捕捉直觉性的瞬间。

在马克·吕布的画册中,他留下这么一句话作为篇首语:“摄影之于我,是一种令我近乎着魔的情感。”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2)

▲1956年,这位女子坐上了从香港开往广州的列车。她的神情很呆滞,仿佛有数不清的心事。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3)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4)

▲1956年,一对情侣在众人的见证下完婚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5)

▲1957年,北京街头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6)

▲1957年,汉口长江大桥在苏联的支援下,正式启动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7)

▲1957年,北京大学附近的未名湖有很多的滑冰群众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8)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19)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0)

马克·吕布对于结构和线条有着天生的敏感,他的照片中总能看到高度和谐的点、线、面构成关系。

这样形成的强烈的视觉样式加上“陌生人”一般温情又好奇的视点构成了马克·吕布具有高度辨识性的镜头语言。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1)

▲1957年,艺人在北京胡同附近表演胸口碎大石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2)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3)

▲1965年,一群干完农活的农家孩子,背着斗笠成群结伴的去上学。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4)

▲1965年的上海,一位路人从大跃进的海报底下奔驰而过。这个奔跑的姿势完全契合海报的主题。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5)

▲1957年,摄于长江边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6)

▲1985年,一群排队等候的西藏藏民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7)

▲1998年,已经面临拆迁的上海旧房屋的墙上,贴着《泰坦尼克号》的海报。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8)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29)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0)

当回过头来谈到对自己这些摄影作品的看法时,马克·吕布这样说道:“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我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很多别人所不关注的细节,我觉得那很重要,摄影本身都是源于生活的。”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1)

▲1992年,广州出现了大哥大和游戏机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2)

▲1957年,天安门广场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3)

▲1993年,一群在户外办公的工作人员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4)

▲1993年,在深圳的路上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5)

▲1993年,巩俐,电影《活着》拍摄期间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6)

▲1995年的上海弄堂,因为要建设文明城镇,周围的墙上写着注意卫生的标语。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7)

▲1995年,一位路人打着印有外国女人的伞,当时用西方传进来的东西成了一股潮流。

“我从来不因寻求美而感到疲惫。”在罗伯特·卡帕、布列松等纪实摄影界传奇大师相继去世后,马克·吕布这位玛格南图片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仍然对摄影秉持着一种近乎着魔的情感。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8)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39)

▲1965年,湖南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40)

▲1983年,安徽黄山

马克一直在追寻属于中国的光和影,用它们组合出了一幅历经 50 余年发展的国家肖像,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 20 世纪的时代缩影。

不仅如此,他还把个人视角带给了中国摄影家,把一种对摄影的直觉和敏感、对摄影近乎着魔的热情了带给中国摄影界。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41)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42)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43)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44)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45)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46)

马可吕布摄影作品(纪实摄影师马克)(47)

时光会走远,影像永留存。这些照片,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变迁,如今在享受现代化的成果时,我们也应该停下脚步,看看这些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以及那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