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体名。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具体地说,思维“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特别是表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词汇、语言的工具,以知识经验为中介而实现的。”(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因此,思维属于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思维能力的发展,既依赖于其它认识能力,又赋予其它认识能力以有意性、深刻性、创造性,也就是自觉的能动性。”(同上)人依靠思维这个心理特征,才有可能创造出灿烂文化和高度文明。对于写作来说,“整个写作过程都有思维活动参加,写作水平的高低和思维能力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张寿康:美国写作教材《写作中的思维训练》的《译本序言》)。因此,在写作者的各种心理能力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

写作思维能力主要有三种:

1.逻辑思维能力

它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得出结论,以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能力。又称抽象思维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即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因此,逻辑思维能力是保证我们的认识活动得以正常地、有效地进行的一种重要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议论文、学术论文、文学评论、杂文写作所必需的,而且也是文学创作所不可缺少的。张贤亮在《写小说的辩证法》中指出:“只有通过抽象逻辑思维才会使大千世界通过我的视听器官传到我脑子里的种种形象信息更为清晰和生动。而这种种形象信息一旦在我脑子里抽象成了某种观念,在观念的支配下,种种形象信息还会生发,还会串连,以至衍变成一段情节。并且,也只有通过抽象逻辑思维才能把这种种形象信息变为稳固持久的形象记忆,就如只有理解了的古文才易于背诵一样。

所以说,没有思考和分辨,作家就无法驾驭他所要表现的内容。而思考和分辨能力,只能来自学习。”从他的经验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第一,逻辑思维能力是写作者不可缺少的;第二,它不是天生的禀赋,任何一个作者都必须经过学习、训练、实践,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形象思维能力

它是选取并凭借具体的有感性特征的事物,通过想象并伴随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舍弃非本质的东西,来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简言之,这是一种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思维的能力。

现代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早期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的不同。

作者的形象思维能力,除了有强有弱,还有类型的不同:有人长于实在的形象思维,有人长于艺术的形象思维。实在的形象思维常用于日常生活、劳动实践、科学发明等思维活动,而艺术的形象思维则多用于文艺创作。这是因为,实在的形象思维能力作用的结果是类型形象,即一般的、不具艺术性的形象,而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力作用的结果是典型形象,即特殊的、具个性特征的形象。实在的形象具有科学的理性价值,艺术的形象则具有审美价值,能唤起人的美感。

在写作实践中,我们既要运用实在的形象思维进行日常实用文、科技文章、新闻通讯的写作,又要运用艺术的形象思维进行文学写作。作为初学者,应同样重视实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

3.灵感思维能力

灵感思维能力是人脑在高度兴奋情况下所出现的信息纷呈并互相沟通从而取得预期结果和效应的心理特征。这种“顿开茅塞”的能力又称为顿悟思维能力。

诗人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最愉快的邂逅。”(《诗论》)

在创造性写作中,灵感是整个思维的起点——写作的冲动。但确切地讲,它又不单是一种创作冲动,而是作者在创作活动中精神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时出现的一种奇妙的现象。当作者为某一客观事物所激动而引起创作欲望时,为了表现他心中的意念,展开了积极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了他记忆中丰富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并十分活跃地在脑海中寻找各种足以表现它们的材料和形式,一旦找到了最满意的材料和表现形式,作者也就获得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最愉快的邂逅”。这种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就是灵感涌现时的心理活动现象。灵感不一定是属于天才的,灵感思维的能力是多数写作者都能通过勤奋写作获得的。

培养灵感思维能力,除了读书、研究、观察世界、深人生活、体验感受、加强平时的积累外,最重要的是写作时要精神高度集中,饱含激情,展开积极思维活动,以求出现思如泉涌的情景。如同袁枚所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只要平时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情体验,平凡的夕阳芳草就会因灵感诗情的触发而变成妙语佳作。

需要指出的是:写作者的国家、民族不同,所受的教育、文化修养和信仰不同,其思维的内涵和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如中国和其他东方人与美国和其他西方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观念,于是用完全不同的观念评价事物。例如,美国的书店里有《自杀方法大全》公开出售,而这样的书在中国是不能出版的,更不要说公开出售。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不同呢?员文、李盛林等在《现代美国生活方式》(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写道:

美国人自由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人人平等,其二是个人权利不容侵犯。而这里所谓个人是指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因此个人权利不容侵犯。切记这是西方社会构筑的最基本观念,是西方人思维的最基本观念。当他们裁断《自杀方法大全》能不能出版的时候,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写书人和一些心态不正常的读者有这个权利写和读,其次才考虑它会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权利。有些人在书店无意翻阅此书可能诱发自杀念头。最后这本书被裁定可以出版销售,但必须用塑料纸封住,无法直接翻阅,必须购买后才能读内容。这样既保证了作者和某些有心的读者的权利,又保证其他人不受侵害。但是在我们中国等东方国家里,我们的思维角度则完全不同。我们评价事物首先考虑的是它对社会的意义,像《自杀大全》这样一本书的出版对社会只可能有害而几乎毫无益处,那我们就会认定不允许它出版。

这种由宏观及微观的思维角度,决定了东方人评价事物的许多观念与西方人不同。很难说由宏观及微观的思维方式就不如由微观及宏观,反之亦然。思维方式的产生总是与一个民族的特点和特定的环境相适应的。记得曾经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外教让大家分组争论允许个人携枪的利弊时,竟然很快争论就结束了,正方反方都认为个人携枪有害而无益。这使外教非常吃惊,她不得不亲自出马与大家争论。美国人说美国好,中国人说中国好,大家为此争论这似乎还可以理解。可是如果美国人指责中国这不好那不好,中国人指责美国这糟糕那糟糕,这就显得非常无知和可悲。

想象是以感觉、知觉和记忆为基础的。三者的区别在于:感觉、知觉反映当前事物的形象;记忆反映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想象则反映未曾经历过的或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及各种妖魔鬼怪,都是想象的形象,是非现实的。想象在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受想象的启发而获得的,无数文学人物的形象是通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认为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绝对必需的。例如,茅盾说:“创作文学时必不可缺的,是观察的能力与想象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

想象力的基础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牢固的记忆力。较强的想象力表现为:善于控制想象的方向,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想象;善于提高想象活动的新颖程度;善于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非现实的新形象;想象的内容是丰富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这种较强的想象力主要是经由人的后天教育与环境熏陶,通过实践的锻炼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重视并且认真培养、锻炼想象力,就可使想象活动在写作中发挥开拓思路、强化感情、促进独创、深化主题的作用。

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写作中的想象按其创造性的本质来说,则都是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科学写作中的想象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而文学写作中的想象具有主观性和虚构性。

文学创作想象的主要特点是进行表象的分解与综合。只有在理解想象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经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培养出丰富的想象能力。

一位风水先生的故事(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教授谈传记)(1)

一位风水先生的故事(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教授谈传记)(2)

一位风水先生的故事(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教授谈传记)(3)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