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悫
韦悫、梅美恩夫妇归国使用的美国衣箱
韦悫(1896年-1976年),原名乃坤,别号捧丹,笔名普天,是广东香山县翠微乡(今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翠微村)人。祖父韦植生,出身雇农,曾在上海做工。韦悫自幼由祖母陈玉琼抚养。父亲韦樵荪,是一名中医。
韦悫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抗战期间,曾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副市长、教育部副部长兼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华侨大学代理校长等,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求学生涯
韦悫6岁入私塾,9岁就读于广州南武学堂附设两等小学,后读中学。读书期间,韦悫成绩优异,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尤其受校长何剑吾影响较大,在其介绍下,韦悫加入同盟会,那一年他13岁。韦悫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外交,毅然带头剪掉了象征封建统治的辫子,表达对清政府的抗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胜利,辛亥革命爆发。15岁,韦悫因参与刺杀清政府官员而遭两广总督张鸣岐通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通过广东都督胡汉民拟定派遣韦悫等人赴英国留学。1913年,韦悫因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而未能成行。1914年2月7日,韦悫利用留英勤工俭学的机会乘轮船远赴英国,于3月28日抵达伦敦,开始了求学生涯。
1915年2月,韦悫入学格拉斯哥大学,选学机械工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韦悫于3月转往美国留学,夏季入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继续学习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兼修英语和德文。这时,韦悫发现“实业救国”的道路未必走得通,而思想改造更为重要,于是改选哲学为主科,政治学为副科。
1918年6月,韦悫获奥柏林学院文学学士学位。在奥柏林学院学习期间,韦悫深受院长庚博士所著《合理生活》影响,主张自我牺牲,树立起为社会服务,特别为劳苦大众服务的人生信条。同年,韦悫进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学习政治和哲学两门课程,兼及教育。
韦悫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入学第一年就获得了研究院奖学金。次年,又获得中国政府的公费补助。1920年冬季,韦悫获得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成为芝加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最早的中国人。在美国留学期间,韦悫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曾被选为留美中国学生会中部分部会长和芝加哥中国学生会会长。1920年6月,韦悫与旅美华侨梅宗周的女儿梅美恩结婚。
投身教育
1921年1月,韦悫偕夫人从加拿大温哥华返回祖国。2月,韦悫任广州岭南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大学教授,在广州岭南大学讲授政治学和哲学,在广州高等师范大学开设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课程。
5月5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后,委任韦悫为秘书兼革命政府外交部秘书,韦悫任职至1923年2月。1921年6月,韦悫受孙中山委派为革命政府代表,出席在檀香山举行的太平洋教育会议。
1923年3月至1924年6月,韦悫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并继续兼任岭南、广师两所大学教授至1926年6月。1925年4月,任武汉政府外交部秘书、司长和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27年5月。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韦悫在是年6月流亡欧美,以讲学为主,一方面发表演说公开宣传介绍中国大革命情况,一方面注意收集各国教育改革的最新资料。1927年12月,韦悫结束流亡生涯,由伦敦乘船回国。
1928年2月,韦悫抵达香港,4月经蔡元培推荐,任上海教育局局长。
1929年5月,韦悫到南京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实验小学校长至1930年7月,还兼任中央、复旦、大夏、光华四所大学教授至1938年7月。
在近20年的时间里,虽然世逢战乱、流连辗转,但韦悫始终投身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和文字改革事业,在汉字简化、普通话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制定及扫盲活动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撰写了《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整顿教育的先决问题》《共同纲领底教育政策》《略谈新民主主义教育》《教育是什么》《全面发展的教育》《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前景》等有关教育的文章近百篇,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结缘淮安
1942年9月,韦悫离开上海,到苏北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担任江淮大学校长。
江淮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江苏省委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吸收上海、苏南抗日爱国青年,为革命事业培养和输送人才。江淮大学的校名由陈毅亲自确定。建校期间,韦悫历尽艰辛,从物色教员、察视校舍、课程设置和思想教育等方面努力做好创校工作。为培养新型的优秀人才,韦悫提出“劳动、学习、为人民谋福利”的校训,在迁徙中办学,在战斗中培养人才。江淮大学前后共两期,约有120余名学生。张云逸、谭振林、罗炳辉、彭雪枫、汪道涵、方毅、潘汉年、范长江等人都曾到校,给同学们作有关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的报告。由于战争形势及师资缺乏等原因,江淮大学于1944年6月正式解散。江淮大学虽然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却在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5年10月至1946年12月,韦悫担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1946年1月至1947年9月,任苏鲁皖解总华中分会主任,为根据地政权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后因抗战需要,韦悫离开了淮安。韦悫虽然在淮安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其在此期间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对根据地建设与新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奇,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淮安书院文化与‘淮学’建构研究”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