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韶成 (Problems365)
· ·文史哲书院“笺文学”· ·
全文共2364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 —— ···
人类选择了理性,便崇尚理性,并将之视为信仰。
这句话并无出处,是我化用了邓正来先生的一句话:“人类选择了法律,便崇尚法律”。在前几年我们都关注过类似“我们是否需要信仰”这一类的话题,但那时我几乎把信仰和宗教信仰划上等号。
爱默生在《自立》里提到,“文明人造出了马车,却丧失了对双足的利用”。我们的认识也是在新的科学观、认识论出现后发生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看待事物观点角度,什么成为了形成这些认识的基础呢?
按照唯心主义观点,我们将意志赋予到任何事物上,都将影响到事物的属性,即现实事物是我们所理解的事物。自由意志是受到个人认识、学识水平和所处历史背景的影响,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将自身意志加之于外物。
只有我们根据理性和感性博弈时,个性化的答案则会呈现,但这些利用理性还是远远不够,还应该寻找本心当中最符合个人性情、最有益于个人成长的感性因素,就是我是怎么样的人?我为何而活?我的生命该如何才能释放最大的能量?
16世纪宗教诗人莱昂修士的一句话,“美好之人生,不外乎各人顺其性情,做好分内之事。”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个人应当有的生活态度。
人的伟大精神根植于人类的苦难之中,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我们只能够承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在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那些接连遭到毁灭的命运,那些命运多舛的人们根本不去认识不幸,也不去设法防止他们不幸的原因,而始终陷入一种梦幻中,让一切理所应当地发生。
无数悲剧的诞生于无法忍受自己的苟且偷生,但生活不如戏剧般波澜起伏,现实却又如在一个梦境,无论怎么痛苦总会醒来。这般如此沉重的生命,去维持它的往往是我们对此不屈地忍受。
自我意识的觉醒应该是我们在面对遥远梦想的决不放弃,在深陷苦难时的不断挣扎,在物欲面前的不违德性……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我们每个人在看待人、事、物的时候,总是反观自照,不断发现那些与自己契合的部分,这便成了我们的信仰。
信仰与我们所说的“习惯”不同,尼采说,社会上之习惯,杀了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根植于人性当中的自由、自我是不能够被否定的,这种感觉促使我们去追寻那些能够使自身发展,能够使我们幸福的生存力量。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并不具有绝对的合理性。主观的认识有客观予以验证,得到的将比完全从客观中发现的多得多。爱默生在《自立》中说,“Ne te quaesiveris extra,不要在你自身之外寻找你自己。”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谈到过“自我主义”,他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同自我牺牲”。信仰是最为强烈也是最为单纯的精神力量,一种自我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发现真理的时候,必须要打破中国人自身固有的从小事发微却不能从内在感悟到客观逻辑的思维方式。
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同,古典唯物主义难以打破在精神上局限,也就难以准确评价事物。浪漫主义者很可能在过多的摒弃传统总丧失更多信仰,现实主义者则固守于现实或者物质难以脱离。
这里说句题外话。中国传统的学有所成就应当自立门户,对他人的思想便有了敌意,总觉得自己的观点才是最经得起批评,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果学者们都是这样,那么科学如何发展。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康德说他的思想来源于两人:牛顿和卢梭。他的思想当中自然认知以牛顿体系为模型,人文认知脱胎于卢梭的理论。自然世界必然有其遵循的法则,但人文世界人类却是自己做出的选择。
有信仰还远远不够,更需要一个自由实现的环境。我们常说带着脚链跳舞,就是我们的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卢梭的观点是人是被迫自由的。在法学学科当中,自由和权利几乎可以画上等号,我们的自由是由一定限制的,那么我们的权利也必然是由一定限制的,人文世界的自由,在于我们能够独立的思考。只有保障了每个人的信仰自由,我们才能有"阿迦底亚式"的牧歌生活;科研领域的自由,在于我们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不受干涉……
信仰处在不断变化当中,可能趋善,亦可能趋恶;可能不断缺失,也可能不断修正。好像宗教哲学界探讨《圣经故事·创世纪》的结论:应该满足于天意,应该满足于人间事务全体的总进程,这个进程并不是由善开始而走向恶,而是从坏逐步地发展到好。
一个人的不成熟表现在不经过他人的引导就对自己理智的运用无能为力,我们必须从不成熟中走出来,至少我们需要做这样的尝试。“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对“道”的信仰;《论自由》的写作是密尔对对自由的信仰;《正义论》中反映罗尔斯对正义的信仰;普通群众更有对尊严的信仰……
我们可以发现,信仰是我们生活当中支撑我们生存的力量,是我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要尽量去领悟生活中的一些琐屑的道理,而且还必须重视这些事情,因为“真理”多半是依附在每一个简单的问题上,生活里、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就成为我们争论的焦点。
“今天,我执笔的这一瞬间,我展望自己的未来——就像平静的海面,没有任何希求骚扰那完全的宁静。我一点也不期望任何东西会不同于它现在的情况,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尼采:《瞧! 这个人》)
我希望我们都能够像尼采这样独立平静地思考,能在一切事情一切问题上能够公开地和理性地运用我们的自由,实现我们的权利,追寻我们的信仰。©韶成
“我们的目标不是相互说服,而是相互认识。”——赫尔曼·黑塞
排版|飞嘟嘟
校对|焰哆哆
配图|pexels.com
文字版权归作者韶成和公众号:文字的(ID:Problems365)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