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场地是荣国府,从建筑讲,荣国府的核心是荣禧堂。从小说思想内核出发,这个核心却是怡红院。
大观园进门就是一带翠障,贾宝玉为其取名曲径通幽处。过了翠障,左侧第一处就是怡红院,右侧第一处即为潇湘馆,两处院落距离最近,比邻相望。
作为第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居所,怡红院当然不简单。这处所分两次细细展示给读者,一次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次是四十一回怡红院劫遇母蝗虫。第十七回贾政在贾珍的陪同引导下,领着众清客相公,检查大观园工程告竣情况。恰巧碰上宝玉,因要试他的才情,带上宝玉验收工程的同时为各处题联对额,于是贾宝玉大大露脸,把一众酸腐文人秒成了渣渣。
宝玉的不学无术,宝玉的不喜读书,宝玉在父亲贾政那里只能得到呵斥的人设,和这次游园展才鹤立鸡群般的存在,矛盾感突兀对立,这是曹公在提醒读者要正确理解贾宝玉这个人物。
众人的行走路线为逆时针,第一处为潇湘馆,一圈下来,最后一处为怡红院。
相比潇湘馆的清幽别致,稻香村的朴拙,蘅芜苑的清雅脱俗,怡红院最大的特点是富贵且巧夺天工。对于怡红院,曹公的描述相当的细致,这细致里,其实藏着曹雪芹诸多的伏笔和密码。
让我们一同揭开怡红院的神秘面纱吧。
……众人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缀几块山石,一边种着几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众人齐赞好花,海棠普通多见,关键这海棠之妙众人从来没见过,贾政为大家介绍说这叫女儿棠,是外国的品种。众人有题“蕉鹤”的,有题“崇光泛彩”的,宝玉说:
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脂批:十字若海棠有知,必深深榭之。),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两全其妙。
这段的核心就在于芭蕉和海棠,很明显,它们都是贾宝玉怡红的对象,可以泛指各样闺阁青春女子。又分为两类,海棠代表出世价值的女子,如黛玉、妙玉和晴雯。作者专门点出其为“女儿棠”,后文里,海棠枯死后又复活,还不合时宜地开出花来。宝玉又亲口说出海棠之死预兆着晴雯的夭亡。这棵海棠其实就是寓意大观园里的薄命红颜终将枯死的悲惨结局,即便绽放出夺目娇艳的生命之花,终是不合时宜,结局也一样会被风吹雪打冰封,终究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芭蕉是代表入世一派的女子,比如宝钗袭人等人。她们也是可爱的,不同于海棠不合时宜的绽放,芭蕉的特点是内敛和朴拙,宝钗不是改宝玉的“绿玉”为“绿蜡”吗?元春也改了“绿玉”为“快绿”。芭蕉绿的浓烈,有直入眼帘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其温润如蜡的质感,来自唐代诗人钱珝的《未展芭蕉》所表达的立意: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这类女子同样令人陶醉和欣赏,这类女子最大的特点是因为料峭春寒芳心未展,将情怀隐藏于心底,等待着和煦东风的温暖来拆开它。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想说的核心思想,就是封建礼教对青春美丽生命的束缚和残害。这些看似符合正统的女子,她们自觉接受礼教的毒害而不自知,同样是受害者。
……进入房内,只见这几间房……竟分不出间隔来的(脂批:特为青埂峰下凄凉与别处不同耳。),室内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
想当初,这块被女蜗锻炼过的补天顽石因为不得补天,日夜悲号,现幻化成通灵宝玉居于这富丽的怡红院,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形成的对照令人无限唏嘘。今日饫甘餍肥之富贵,明日寒冬噎酸齑、午夜围破毡。展眼人生物是人非。
众人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迳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玻璃大镜相照(脂批:石兄迷否?)。及转过镜去,一发见门子多了。(脂批:此方便门也。)
最后贾珍带路带众人出一门,便是后院。又转了两层纱厨锦槅,果得一门出去,院中满架蔷薇宝相。转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贾珍介绍说:
这水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脂批:于怡红总一园之看,是书中大立意。),从那墙下出去。正说着,忽见大山阻路。众人又迷了路了。在贾珍的导引下,众人随他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平坦宽阔大路(脂批:众善归缘,自然有平坦大道。),豁然大门前见(脂批:可见前进来是小路径,此云忽一转,便是平坦宽阔之正甬路也,细极!)。
红尘中的贾宝玉(神瑛侍者、补天顽石)是否迷失过呢?当然,贾宝玉神游太虚时,因为沉溺于与可卿的温柔缱绻,差点堕入迷津,现实中的宝玉同样沉迷于富贵乡里,失去灵效,迷失过本性,不过最后都被救起了,前者是警幻仙子,后者是癞头和尚。经历了富贵和凄凉,经历了悲欢与离合,贾宝玉最终进入了方便之门,这个方便之门就是佛门。入得佛门,方乃豁然开朗,是平坦宽阔的大路了。
对封建统治的彻底失望,给时代定义为末世,体现了曹雪芹历史的发展观和过人的洞察力。可是他毕竟有时代的局限,曹雪芹说白了是个文人,尽管是最顶级的文人,他的阶层和经历,不可能产生超出生产力之外的思想,比如革命。他终极能想象得到的解决方式,就是遁世,也就是逃离这个腐朽的现实。所以,他开篇就给出了解决办法:让一僧一道到人世间度脱几个有慧根的人。度脱了,也就逃离了现实,所以,甄士隐、柳湘莲、包括贾宝玉的最终结局都是遁世,如此,也就进入了所谓的平坦宽阔的正途了。这在曹雪芹看来,至少,他们的灵魂和精神有了皈依之所。
我们不能用今天高度发展了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评价曹雪芹局限的思维方式。在二百六十余年前的封建社会,曹雪芹一介文人,他的武器就是一支笔,除了选择逃避,他想不出其它的方式。
对怡红院描述的十七回这一大段,还有后来四十一回刘姥姥误入怡红院,再次加强对怡红院的描述,两处合起来超过两千字,如此细致的描写,看似平淡,其实曹雪芹就是在出谜语,而脂砚斋几乎句句给予了评语(庚辰本),差不多是给读者一个提示,也可以说是写出了这些谜语的答案。通过脂批,读者可以发现,曹雪芹这么大篇幅交代怡红院的布局和装饰,可不仅仅为了告诉读者怡红院是什么样子的,他有自己的深意,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强化《红楼梦》的主题。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甲戌本、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