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曲墨封
字数:1637,阅读时间:约4分钟
编者按:作为战场上弱势一方扭转战局,反败为胜的绝技,斩首战术往往为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时,通过急速、迅猛的突袭,万军之中斩杀敌人主帅,令敌人轰然溃散,就此敲定胜局,这是何等地令人神往?
然而,真实历史上,成功的斩首战术案例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留下千古遗憾。更有甚者,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在己方占优的情况下,于瓦尔纳一役中试图突阵斩杀苏丹穆拉德二世,结果反而自己被敌方的苏丹亲兵斩首,使得十字军转胜为败,耻辱身死的国王也沦为遗憾与笑谈。
为什么斩首战术不容易成功呢?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斩首战术呢?
首先,一般而言,使用斩首战术的一方骑兵数量未必占优,更是常常占少数,但至少要拥有一支极为精锐,能够突阵搴旗的小规模骑兵部队,用于突击敌方本阵。
如历史上冉闵败亡的燕魏廉台之战,冉闵主力为步兵,且敌众我寡。虽然十次击败慕容恪,但无法久耗,因此冉闵以精锐骑兵突阵燕军大阵,试图斩首慕容恪。但慕容恪直接将弓骑兵连成连环马,做肉盾消耗,缓解冉闵的具装骑兵突击,最后使得冉闵部骑兵锐气耗尽而溃散,冉闵大军随之败溃,冉闵本人也在撤退过程中因马倒而被俘。
▲武悼天王冉闵
很显然,斩首战术所依赖的精锐部队,是非常容易被消耗锐气的,因为兵力不足,面对敌方的大纵深,冲击力会被快速消耗。这就涉及到如何成功斩首的另一个问题——如果有可能,尽量击敌未整。
李世民对窦建德的虎牢之战是个很好的例子。李世民很可能在窦建德军中有精密的间谍网络,由此能够精确地在窦建德的臣子朝拜时,以玄甲骑兵发动袭击,使得窦建德军的指挥系统失灵。
因此,玄甲骑兵虽然没能在突袭中第一波作战就消灭窦建德本人,但随之而来的潮水式崩溃效应,使得窦建德军一直未能恢复正常指挥,窦建德最终在唐军的追击下被生擒活捉。
▲李世民剧照
而关羽刺杀颜良的白马之战,也是利用颜良全无准备,由勇猛的关羽作为突袭队的箭头,奔袭而去,最终关羽亲自斩杀颜良,使得颜良军崩溃。
不过,更多的突袭斩首作战以失败告终,原因也如上所述。然而,在史家笔下,这些斩首行动总是功败垂成,仿佛只要运气再好一丁点就能成功讨取敌方大帅,原因何在呢?
▲白马之战,关羽斩杀颜良
其一是史家同情失败者的春秋笔法。如第一次莫哈赤之战,匈牙利军队被奥斯曼轻松歼灭,但由于匈牙利历史学家同情本国的沦亡,所以加入了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突袭苏莱曼本阵,箭射在苏莱曼胸甲上的情节。
其二是由于斩首战术需要突破敌阵许多重,由于锐气的消耗,越往后只会越难。而一开始面对必死无前的突击部队,被突袭一方的战士是不会全力与之拼命的。而到敌方将帅跟前之后,负责保卫将帅的亲兵也是战斗力最强的防线。
所以,许多突袭战看似离胜利一步之遥,其实还相差万里。如日本战国时代大阪夏之阵中,真田幸村和毛利胜永前后突击德川家康本阵,都突破了许多道阵线,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德川家康的亲兵甚至没有投入作战。
当然,也有确实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功亏一篑的例子。如松锦之战中曹变蛟的突袭。这是建立在皇太极不喜欢用精锐护卫自身,而喜欢把精锐派到第一线迎战上的。早年,皇太极就曾差点被满桂和赵率教的夹击所杀,但他并未吸取教训,因此松锦之战又几乎被明军击杀。然而曹变蛟的突袭仍然是以失败告终,这只能以天命在后金来概括了。
最后,有人可能会问,步兵可以执行斩首战术吗?
可以,但对于条件要求就更高了。代表就是日本战国三杰之首织田信长的成名战——桶狭间之战。
此役中,利用今川义元的队伍在山谷中拉长,织田信长率领步兵队伍自山脊上冲下,出其不意打击其本阵,斩杀今川义元,使得今川军溃散。这不但需要极强的战场作战能力,对于地理的掌握也非常关键。由于步兵机动力不如骑兵,突袭的突然性要低得多,步兵完成斩首作战的例子很少,原因就在于此。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