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新民艺评深海中的深情)(1)

图说:话剧《深海》 官方图

我非常钦佩广东省话剧院的勇气。他们敢于弄险,把“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他们在杨春荣院长带领下,啃硬骨头,创作这台高大上的军事题材的戏,真是大不容易。但是,他们成功了!他们给上海人民送来一台编剧、导演、表演、舞美、作曲都很出色的英雄主义的话剧《深海》。上海观众被深深地感动了,记住了这部话剧的主人公的名字:黄旭华。

《深海》的剧名富有深意。《深海》所揭示的,不只是首次在南海进行的300米的极限深潜试验,也不只是表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非凡贡献,而是展现了一个伟大的军事科学家的崇高灵魂。“深海”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的概念,更是展现了主人公深广的心理空间和如同深海般的大爱情怀。由“深海”延伸而来的“深潜”,除了表明核潜艇作为国之重器要纵横于大洋深处,虽然它充满了无穷的未知与巨大的风险,但是,这更是主人公施展抱负和雄心的广阔天地。黄旭华带领团队铸就的,正是埋藏于深海中的一座万里长城和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因此,他是国家安全的坚强捍卫者,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

由周振天(执笔)和陈萱编剧、黄定山导演的硬核戏《深海》,向观众准确地呈现了我国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的数十年艰难历程,全剧的主调是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戏的总体品格是崇高、坚挺、严谨、正气;但导演却不忘浓墨重彩又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黄旭华的内心深情。最动人的,是与妻子、母亲情感交融的几场戏,把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活生生的人,树立在舞台上。

国家一级演员鞠月斌饰演黄旭华,同为国家一级演员的杨春荣饰演妻子李世英,两位艺术家演的这对知识分子夫妻是珠联璧合,可谓绝配。俄语专业毕业的李世英,明白丈夫从事的工作对于祖国的重要性,一直相依相随,甘愿为他改变自己的一生。第七场戏,黄旭华在“文革”初期,被造反派发配到养猪场去养猪,这是巨大的不公。妻子带着女儿来看望他,说:“屈啊,旭华,你太屈了!”她卷起黄旭华的铺盖,却发现被子里落下一堆研究核潜艇的资料。一个总设计师睡在又臭又脏的猪圈里,依然痴心不改地研究核潜艇。妻子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但是,黄旭华说:“为了核潜艇我什么委屈都可以忍受。”黄旭华对事业的忠贞不移,妻子对丈夫的关爱备至,在这场戏里表演得淋漓尽致。挫折并不能阻挡黄旭华研制核潜艇的坚强决心,在他的指导下,1970年底我国终于自力更生研制成功第一艘核潜艇。

第九场戏,是黄旭华要亲自参加核潜艇深潜300米试验的前夜。极限深潜300米,意味着艇身每平方米要承受300吨的重压,任何一点细小的疏漏,都会造成舰毁人亡的后果。妻子看见丈夫在桌子上写东西,她已经知道是在写遗书,黄旭华欲言又止,李世英忧心诘问;一对结婚30余载的恩爱夫妻,在生死考验的特定情境下发生了激烈冲突。丈夫对事业的恪尽职守,妻子对丈夫的担忧牵挂,在这场戏里,通过你来我往的语言,形成了至性至情的感人的戏剧力量,冲突合情而又合理,交流自然而有深度。台上的情感“交锋”,带动台下观众的无比感动。经过一场充满激情的推心置腹的对谈,妻子终于赞同丈夫的决定,含泪挥手送别。步步惊心的深潜300米试验成功了!电话铃响了,妻子几次止步不敢接听,后来喜极而泣,用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迎接丈夫归来。夫妻重逢的一场戏,也演得真诚、激情而有控制,观众流着感动的泪水,为这对英雄伴侣的大义和深爱鼓掌庆贺。他们以一辈子的相守相知,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忠贞不渝,践行了共同的誓言:“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无论青春还是年老,我们都风雨同舟。”

最后,黄旭华和老母亲30年后重聚一场戏,同样催人泪下。饰演母亲的著名演员杨艺徽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把银梳子是一个巧妙的道具。母子在日本鬼子投下炸弹时被迫分离,母亲给儿子留下了一把银梳子。核潜艇建成,母子终于相聚。90多岁的母亲完全理解了儿子30年没有音讯的原委,说:“儿子三十年没回来,他在为国家做大事情……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啊!”黄旭华听了这一番深明大义的话语,泪流满面,再次拿出银梳,要给母亲梳一梳头。但是,老母却接过银梳子,给儿子梳理斑白的头发,黄旭华跪着依偎在母亲身旁,观众也被深深打动了。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抒发深层情感,正是《深海》能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所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深海》在视觉呈现上面,舞美和灯光设计融合了多媒体手段,在舞台上营造出了一场场精彩的、开阔宏大的场景画面;舞台空间构建质感厚重,又灵动自由,借助多层次的光影变化,突出戏剧悬念,给观众带来富有美感的视觉冲击。音效增强了临场感和心理力度。音乐或节奏强烈或内含深蕴的抒情性表达,对剧情的展开、气氛的渲染和意境的构成都起到了烘托作用。(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