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中国正式进入了“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时代。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对中国之后两千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得到了确立,从此之后,“百代都行秦政法”。“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春秋公羊传》中的“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秦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意义(奠定中华文明的大事件)(1)

“大”意为“尊大”,“一”是元,“统”是始,“一统”就是元始,元始象征着政治社会的本体,“一统”的本义是指政治社会自下而上的归依于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从而使这一政治社会获得一个超越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自上而下地以一个最高权力为中心来进行政治范围的集中统一。

第二、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朝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朝是第一个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短暂分裂格局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意义(奠定中华文明的大事件)(2)

那么,秦朝是如何建立起大一统国家的呢?

首先,结束诸侯割据,政治上统一中国。

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毒集团,开始亲政。赢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采取了“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做法,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并且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秦王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其次,商鞅变法,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各国。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鞅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从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论点出发,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重农战,要富国强兵就必须进行法制宣传,培养法治人才。

秦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意义(奠定中华文明的大事件)(3)

在经济上,商鞅变法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战国策》言其为“决裂阡陌,教民耕战”,从根本上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在政治上,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商鞅的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另外,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不属于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私自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次年,查出犯禁地方土、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意义(奠定中华文明的大事件)(4)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的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熔合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压制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

公元前206年,刘邦进抵咸阳东郊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秦王子婴被迫乘坐素车白马,用带子系着颈,捧着玺印向刘邦投降,秦王朝灭亡。“短命”的秦王朝仅仅存续了15年,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悠久而深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