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中华灿烂文学史上的丰碑,它细腻、率直、直白、简洁。尤其是那个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给我们一种缥缈朦胧,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深处的情人。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片,它所创造出来的“秋水伊人”,成为每一个文艺青年念念不忘的梦中情人。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首章意思是说: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寻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找她(他),她(他)仿佛就在河水中央。
深秋霜晨,那生长在河边的苍青茂密的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徘徊往复,热烈而急切的追寻那思慕的伊人,伊人就站在河的对岸。顺流而上找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伊人好像在缥缈朦胧的水中央,思之可及,行之无方。
诗的二、三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仅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重章往复,一咏三叹,展现出了诗歌的音乐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音律的和谐美。
诗中,“道阻”“且长”“且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艰险,诗人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则表达出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所追逐的恋人,永远是“在水一方”,如镜中花水中月,求而不得,徒留苦闷感伤。
当然这首诗的意境美也是它能传唱至今的重要方面,王国维曾称赞它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最得风人情致”,认为它塑造的意境“在水一方”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凡是我们在生活中所努力追求的,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感情共鸣。
诗中描写的朦胧意象,又是这首诗有了不同的主题解读,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主题理解莫衷一是,归结起来,大概有一下几种:
一、 政治说
《诗序》说:“《蒹葭》,刺蘘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是说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担忧,希望统治者能够招贤纳士。
二、 爱情说
这是一种普遍比较认同的观点,文中的“伊人”就是青年男子的梦中情人,歌颂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表达了当时一种纯真的爱情观,历来被人们接受。
三、 理想说
由于诗中“伊人”形象的朦胧,所以就由此演绎出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对理想的态度应是执着坚定的。
四、 距离说
文中的“伊人”永远“在水一方”,就给我们一种无限的距离之感,美好的东西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它完美的阐释了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距离产生美。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观点,智这见智,仁者见仁,就不在一一列举。我们大多数人感受的是它传递给我们的爱情美。
距离产生美,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得不到的,我们越是难以释怀。总是对她念念不忘,真正得到手了,反而不再珍惜,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好的”。
但还是希望心中藏有美好,更要珍惜眼前人。
你有没有珍藏在心中的“秋水伊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感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