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很多,他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恩格斯的这一理论研究不够, 以至未能把它摆到适当的位置,或者把它摆得太高,认为它在任何时候都是哲学最高问题,或者把它摆得太低,认为它不具有普遍意义, 甚至根本否定它,这些倾向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 建设和发展。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集中地反映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所写的那段话,即“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称它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据此,有人就认为,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并进一步引申出这样的现点,即研究的对象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恩格斯哲学的时代性,正确评价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1)

这种理解造成了几方面的思想混乱。 一是不少人长期以来只注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因而忽视反对研究存在问题,即忽视或反对研究物质世界本体问题, 因而或多或少地抹杀了哲学的世界观性质,至今没有建立起令人满意的本体理论大厦。

二是教材体系难于合理安排,甚至陷入自相矛盾, 我们的哲学教材一方面讲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但另一方面由于坚持哲学史世界观又不得不首先讲世界的物质存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并把意识插入其间,展开论述。

这种状况导致哲学教材体系逻辑上不完善,因为意识或思维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没有讲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 没有讲人类社会及其实践,意识或思维及其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怎么讲得清楚呢?此外,对此问题的过分强调还影响了对哲学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我们在研究历史上的哲学派别时,过分注重研究其唯物唯心性质,而忽视了其中丰富多彩的世界观成分,这也跟我们对哲学基本问 的上述理解有关。

我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不是一门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学科,而是有着多层次、多领域研究对象的学 科群,包括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等等,其中层次最高、最普遍的学科就是世界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认识论的最高问题,但不是世界观的最高问题。

无论如何,世界是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不是统一于物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等比思维 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更高。因为思维、意识不是世界上最一般普遍的东西,而只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功能至于在认识论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最高问题,是因为在人类认识领城中,思维是普遍存在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

恩格斯哲学的时代性,正确评价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2)

恩格斯为什么讲“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 “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呢?这是因为这个问题在近代哲学中成为划分基本流派的标准,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也就是世界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另一种说法,即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等于说 存在是原有的,思维是存在的派生物,许多人认为思维与存在美系问 题的第一方面是本体论问题,这是很对的。这符合思格斯的一贯思想, 思格斯首先把哲学看作“世界观”,看作“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 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另一种倾向则极力贬低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一是认为将思维看作物质派生的东西是不对的,思维不是物质的产物,而是实践的产物;二是认为将物质看作本原,将意识看作派生的,看作对物质的反映,就否定了人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三是认为哲学流派千 差万别,概括为唯物唯心两大阵营是简单化做法。因此,这个理论是 一条阻碍哲学发展的绳索,甚至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我认为这些观点站不住脚。第一,思维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是被科学发展所证明了的。当然,从 物质到思维有许多中间环节,不管实践有多少重大的作用,物质总是本有的,思维以及实践总是派生的,这一点是无法否定的。实际上, 恩格斯对实践,特别是劳动在人的出现和成长、发展中的作用讲得很多。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谁是本原的问题,从肯定存在是本原的结论决推不出否定人和人思维的作用和重要地位的结论。 相反,恩格斯对人和人的思维的作用是极端重视的。

第三,根据哲学家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划分为两大阵营,没有错,问题在于具体划分得对不对,是不是停留在这一点上,而否定各个流派的特殊性、 个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至于后人对这个理论的简单 化、教条化甚至歪曲地运用,我想这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人们利用科学干了许多坏事,能因此而否定科学的真理性吗?

恩格斯哲学的时代性,正确评价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3)

那么,究竟怎样评价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才合适呢?我认为它是对哲学史,特别是对西欧近代哲学史的正确总结,但也带有一 定的时代局限性。根本否定它就是不对的,忽视其历史局限性也是不对的。它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般特征的分析、对唯物主义的肯 定、对唯心主义的否定,都是站得住脚的。

它的局限性在于:(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近代哲学中才是最高的问题,就世界观来 说,这一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是明确肯定的。(2)它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是否承认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是否承认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等,也可以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3)两大阵营只是两大基本派别,不是一个基本 别。(4)唯物主义是对哲学派别的一种区分,不是唯一的区分,用其他标准还可以区分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等。至于对这个理论的简单化的或歪曲的运用,当然与这个理论无关。

总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应把它摆到一个合适的地位。存在是世界观范畴,思维、意识、 精神等不是世界观范畴,而是历史观范畴、认识论范畴、意识论范畴, 因为它们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尽管在完整地论述世界时,我们必须谈到世界的一个特殊的对人有根本意义的组成部分,即人类社会及其各个普遍因素如实践、精神、意识、认识等等,必须谈到自然界、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实践、精神、意识、认识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该摆正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地位,摆得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合适的,根本否定这个问题则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