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格物致知”这个词,在初读时完全不知道什么含义,有幸在《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哲学(王阳明心学之如何理解格物致知)(1)

一个同为生活奔波的人,只为有所不同

首先,来看看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朱熹的理解:探究万事万物,以获得知识,知识上升到天理层次,从而得出一个人生哲理。比如,按朱熹的理解,我们来格“烤猪”。一头香喷喷的烤乳猪上席,会探究烤乳猪的万事万物,如乳猪喂养多长时间了?用什么喂养比较合适做烤乳猪?做乳猪前如何处理?有什么仪式?注意哪些环节?需要放哪些调料,有先后顺序吗?如何烤,火候、时间如何把控等?会向制作师傅请教或翻查烹饪书本来了解关于烤乳猪的所有相关事宜,从而学会此知识,并从中得到一个天理、哲理。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哲学(王阳明心学之如何理解格物致知)(2)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正念头(心安理得)来实现良知,有不好的念头,就要停止。对于烤乳猪上席,王阳明式的格物致知是:你是猪,命运就是被摆在餐桌上,现在不是活的,被烹饪成美食,我吃你是心安理得,至于如何被烤出来,我不必知道,我不是烹饪师,只需心里知道吃你没有错就行。

从上面可以知道,朱熹式的“格物致知”更复杂,需要探究各种知识,有种破砂锅问到底的感觉,最后得到一套理论,然后按理论来做事。而王阳明式的“格物致知”则把事情简单化,顺应我们的良知,只要是正念头,是好事,良知就会指引我们如何去做。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哲学(王阳明心学之如何理解格物致知)(3)

前者是向外撒网式寻求知识,先探究,后用心;后者是在心里找这个知识有无必要追寻,先用心,后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