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璧山规划(共舞长江经济带)(1)

图为璧山发展“深绿”公式

四川新闻网重庆6月30日讯(记者 梁鹏 摄影报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1979年,当邓丽君将这首歌唱红大江南北的时候,为这首《小城故事》填词的庄奴先生,却没有找到心中的那个“小城”。直到2012年来到重庆璧山后,他才找到他心中的“小城”。庄奴先生或许想不到,璧山也是经过一番大力的生态整治后,才成为他心中的美丽的“小城”。

昨日,“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网络主题活动媒体记者一行走进重庆璧山区,探访这个拥有青山绿水的小城,在一个公式的推动下,向“深绿”城市发展的故事。

“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网络主题活动6月29日在重庆启动。启动仪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重庆市璧山区,参访璧山区环保治理情况。

以环保治污破题 成就水城美誉

璧山位于重庆主城西郊,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制,史出“双状元、十翰林”,有“巴渝名邑”美誉。

流经璧山区的长江一级支流璧南河,是璧山区的母亲河。如今的璧南河岸边绿树成荫,河水清澈碧绿。但在2008年治理以前,作为璧山母亲河的长江一级支流璧南河却是一条臭水沟。

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璧山规划(共舞长江经济带)(2)

图为河水清澈的璧南河

“当时部分河段的水黑如墨,鱼虾基本绝迹,恶臭味随着风向两岸扩散,人根本不敢靠近河边。”璧山区水务局局长王继超说,2007年7月17日璧山遭遇暴雨洪灾,因璧南河设防标准低、阻洪建筑物多、淤积严重引发全城被淹。

从2010年开始,璧山以环保治污破题,全力治理璧南河,制定了“河内清淤、河外截污、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治理方案,并创新地出台了河段督导长、河段长制度,把干部“赶”下河,打响“母亲河保卫战”。如今,璧南河这一池死寂的浑水,不仅早已变成了亮丽的清水河,也为全国中小河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一河三湖九湿地”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

同时,璧山还启动了中水回用工程。据介绍,璧山区中水利用之前,大量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入璧南河,时间一长,璧南河下游水质也不尽如人意。在启动了中水回用工程后,璧山城区及各镇街的工程车辆清洗、道路冲洗、市政环卫、园林浇灌用水、景观用水、空气除尘、河流补水等均大量用上了中水,全部替代了以前的使用自来水,全区中水回用率已达46%,有力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水质的进一步提升,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对环境的影响减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璧南河水体污染问题,璧南河周边环境得到改善,也在城市的绿化、消防、工业用水价格上将会直接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

一个公式 推进“绿城”璧山向“深绿”城市发展

流水潺潺、绿树环绕、充满明清风格的亭台楼阁等仿古建筑掩映在一片绿色当中,清澈的湖水中,一座30米高的塔式喷泉正随着音乐喷出不同的水柱。这里便是因郭沫若先生曾赞誉璧山“黛山秀湖”而得名的“秀湖公园”。

在秀湖公园内,有一块与众不同的景观石。其与众不同的原因,是其上面有三个公式:“景区化城市=浅绿城市、浅绿城市 环境保护=中绿城市、中绿城市 低碳发展 循环经济=深绿城市”。而这个公式,正是璧山区的发展理念。

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璧山规划(共舞长江经济带)(3)

图为秀湖公园

璧山区委副书记、区长章勇武介绍,“浅绿”城市单指景区化城市,加上环境保护,可称为“中绿”城市,再加上低碳生活、循环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深绿”城市。

“2009年,我们一共只有17万平方米绿地,现在的绿地面积已经达到180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的公园绿地已经达到28平方。现在的璧山区,已经形成了15分钟的步行圈,市民最多只需要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公园或者绿地。”璧山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章勇武介绍说,近年来,璧山围绕建设秀美“绿城”、活力“水城”,将山水、人居、建筑融为一体,构筑起“山、水、绿、城、人”和谐共处的“绿色谱系”,“我们的城市植物品种达到2700种,在全国也是排名前列的,还曾经发现过两次在优良水质下才能生存的桃花水母。”

目前,璧山正从“中绿”向“深绿”发展。要绿色环境,更要绿色经济。章勇武称,璧山在向“深绿”城市迈进过程中,产业也必须转型,并在转型中实现再生。璧山在关闭污染企业,把旧产业去掉的同时,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吸引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入驻。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璧山将按照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全新定位,把建设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生态宜居区放在工作首位,创造独具魅力的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建设全域景区旅游城市,让“山、水、绿、城、人”和谐共处,完美交融。庄奴先生心中的这座美丽的“小城”将更加的绿色、更加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