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泉州最贵的面线糊
藏在寺庙里头
多少人驱车数十公里
只为了它
。
。
。
“泉州最好吃的面线糊究竟是哪一家?”
答案众说纷纭,好像每个泉州人的心里,都有一碗丝毫不容许别人诋毁的面线糊。顺着老泉州人的味蕾记忆,朵莲寺旁的这家面线糊,终于被我找到了。
说来也有趣,第一次来吃,愣是找不到入口在哪,跟着导航直上了泉州大桥,在纵横的高架上兜了圈,蓦然回首原来它躲在桥下。
37年前,悄然出现在顺济桥下的这家小店,几张木桌木板凳,开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佳话。绕着方圆3百米,小店搬了4次,老主顾们也寻迹着面糊香前前后后吃了数余年。
有人说——太贵了,吃一次跑那么远还得排队。
有人说——从小吃到大,开始还是爷爷带我来吃的呢!
有人说——这碗面线糊,吃的似乎不仅仅是味道那么简单…
那些流言云云,抵不过一口热汤下肚。终于,那层包裹着的神秘面纱要被揭开了…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堆成小山的数十种配料。这头客人点得火热,那里大炒锅刺啦刺啦地又持续补充着。荤的素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都使劲往面线糊里加。
面线糊的熬制是一门学问,有人说,用骨头煮并不算正宗,要海味熬制的鲜才叫够味。这儿的面糊却不理会主流的声音,几十年来都用大骨汤做底,咕噜噜地加着热,更为清透,入口更香。
醋肉一份有手掌心那么大块,虾仁是包裹着鸡蛋煎出来的,似乎这儿的配料不同往常所见,份量足用料实在,贵也算有他的道理。
料酒、香菜、蒜蓉、胡椒粉,一气呵成一碗面线糊,浓郁的香味与热腾腾的白烟交织盘旋,食欲顿开。
价格确实比外头要高一些,虾仁、排骨、醋肉,一份下来也要20元。不过也实在,又大又圆的搪瓷碗里,配料硬生生将面糊挤得快要溢出来,填饱肚子不为过。
肉多粉少的醋肉,让人怀疑猪肉涨价并未波及到这片净土。外皮炸得不算酥脆,扎扎实实的肉酸甜适中,颇有嚼劲。
烫嘴也要呼噜噜喝下的面糊,味道偏咸,骨汤的味儿直灌喉咙,许久还会回甘。似乎这汤头的味道有些上头,一不留神就见了底。
店里不乏闽南特色小吃:马蹄酥、白萝卜丝包,但面线糊的绝配还是油条。赶巧碰上了刚出炉的一整篮子,趁着热劲儿略微在糊里泡过,软糯可口却又带着一半的酥脆,大抵是地道的泉州人才有的吃法。
肚子填饱了,看着老板好不容易能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这才拉着他聊聊家常——毕竟一家店能生存37年,实属不容易。
“哪有什么厉害的事,还不都是辛苦了那么久换来的,就是要拼,要闯。“
老板笑着告诉我们,有一次不知道是中央还是地方的电视台,找上门,正值店休,一口气回绝采访,让他们吃了个闭门羹。
似乎听起来有些可惜,但客人才是广告,好不好吃他们说了才算。
老板兴冲冲地掏出手机来,嘴上说着“这算人少的啦!”表情却又透露着一丝骄傲,看着门口一片人山人海,成就感溢上心头,也不枉付这37年,日日3、4点的早起备料。
我总会想起闽南人最爱念叨的“爱拼才会赢”,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长辈们,身上有股韧劲儿,从白手起家到如今总算有些安定的日子,都是靠勤恳的双手创造的。
原来,这家老店的味道在这里。
或许你曾不满这样普普通通的面线糊,到底有什么必要驱车前往,又有什么意义花大价钱吃。但随着他生生不息,或许是下一家百年老店,又有谁知道背后的辛劳苦痛呢?
桥尾面线糊
人均:15~20元(丰俭由人)
营业时间:6:30~20:00
店铺地址:鲤城区江滨南路与324国道交叉口西50米
(探店小tips——导航到朵莲寺下车,向左行百米左右就能看见)
来源/微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