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2)

我的敌人是地心引力

文 | 星球研究所

人类自诞生以来

就对自身被局限于地表之上颇为不满

我们爬树、登山,以求居高望远

我们羡慕飞鸟、诸神,可以俯瞰众生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脱离地表

就必须击败一个强大的敌人

地心引力

(标准称谓应是“地球引力”,现代物理学认为其源于地球质量对时空的弯曲,下图为示意;图片源自@universetoday.com)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3)

它是将人类束缚在地表的根本力量

既可以让苹果砸中牛顿的脑袋

(虽然剑桥大学还有这颗苹果树的后裔,不过牛顿因此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并不可信)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4)

也可以轻易将试图飞上天空的古人

重重地摔回地面

(西方航天界认为中国明代官员Wan Hoo曾试图用爆竹将自己送上天空,却不幸被炸身亡,因此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Wan Hoo,不过此事并无中文史料佐证,因此我们不予采信;下图为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他将鸟类羽毛粘到身上来飞翔,却最终摔死,由1906年法国画家Edmund J Sullivan绘制)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5)

人类所有的尝试无不以失败告终

直到公元1783年11月15日

法国科学家罗奇尔(Jean Francois Pilatre De Rozier)

和军官安兰蒂斯侯爵(Marquis d'Anlandes)

坐上刚刚发明不久的热气球

成功完成历史上首次载人飞行

人类摆脱地心引力束缚的伟大进程才真正开始

他们在巴黎上空一边俯瞰大地

一边接受市民的阵阵欢呼

(两人在热气球上俯瞰欢呼的市民,画作印刷于19世纪,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6)

这次飞行共持续25分钟、里程达9公里

飞行高度最高达到

1000米

在这个高度

距离地面2000米以内的

雨层云、层积云等低云族已经触手可及

一些接近地面的层云甚至被览之脚下

(瑞士古斯塔德的低云,摄影师@Bob Martin)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7)

仅仅半年后

罗奇尔再次用热气球刷新纪录

将高度提升到了约

4000米

欧洲的大部分山峰都已在这个高度之下

距离地面2000米-6000米的

高积云、高层云等中云族历历在目

(一种高积云,一朵一朵飘浮空中;摄影师@Marcin Kocybik)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8)

又过了大约80年

1862年9月5日

两个英国冒险家同样采用热气球升空

将高度纪录提升到了

11887米

两人对高空中愈发稀薄的氧气没有充足准备

其中一人甚至一度昏死

但是他们却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

这个高度比珠峰还要高出3000米

人类首次跃升至地球表面所有固态地貌之上

低云族、中云族统统从脚下流过

距离地面6000米-12000米之间的

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高云族在高空与人类对望

(2008年非洲上空的直展云,一种特殊的云,云底位于低云族,云顶直达高云族,并向四周展开如平面;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9)

至此

地球上的绝大部分云族

都可以被曾经囿于地表的人类近距离观赏

那些以云或高山为居所的诸神

正在失去被他们独占的家园

一切“神秘感”都将烟消云散

(云族的分类及对应高度图,注意不同地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云族对应高度并非完全如图所示;图片源自@世界气象组织,星球研究所增加中文标注;)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0)

云族已经完全暴露在人类的视野

但我们摆脱地心引力束缚的进程还任重道远

云族大部分都处于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

对流层

高度占整个地球大气层不足1/200

之上还有约40公里高的平流层

约50公里高的中间层

约500公里高的热成层

以及可能高达上千公里的散逸层

我们今日时常乘坐的民航飞机

一般也只是在对流层顶部或平流层底部飞行

(大致按实际比例制作的地球大气层垂直结构图;图片源自@KrAtul/维基百科,星球研究所修订)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1)

1931年5月27日

瑞士物理学家Auguste Piccard和同伴

为了测量宇宙射线

将他们的热气球升至

15787米

在简陋的防护装备之下

这次行动显得相当冒险

但冒险却让他们成为率先进入平流层的人类

平流层是一个能见度极高的区域

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比对流层少了太多

飞鸟也已经基本绝迹

(澳门上空,云层之上为平流层,淡淡的新月正在大气层上方升起;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2)

地球的曲线在太空中也变得清晰可见

(菲律宾以东洋面上方,云层上方为透明的平流层,远处淡蓝色为大气层某一层的边界;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3)

平流层还有一个重要作用

这里是臭氧分布的主要区域

臭氧吸收从太空来的紫外线

可以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侵袭

同时

因为大量太阳辐射被臭氧吸收

平流层的顶部气温甚至可以与地面相近

高温层在顶部,低温层在底部

上热下冷,大气的上下对流基本消失了

稳定的大气让平流层因此得名

(著名的臭氧层破洞,位于南极洲上方,2006年达到面积最大;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4)

再往上突破地心引力

人类就必须用到更先进的技术了

20世纪中叶

美国开始试验一种新型飞机

X-15

这是一个高超音速(hypersonic)飞行器

它以火箭为动力

时速超过7000公里

相当于现今民航飞机的10倍速度

(图中大飞机为其母船B-52,下方悬挂的黑色飞机即为X-15;远处为伴飞的T-38教练机;图片源自@圣地亚哥航空航天博物馆)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5)

1962年7月17日

美国飞行员罗伯特·怀特(Robert Michael White)

驾驶X-15飞升至距离地面

96公里

这个高度位于中间层

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惊叹

“The Earth is really round”

“地球真的是圆的”

(下图可以看到下方黑色的地平线更有曲线了;最上方蓝色发光的云彩为北半球上空的极地中气层云,又名“夜光云”,位于中间层,是目前已知最高的云;拍摄于2012年6月13日;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6)

中间层最具代表性的景象便是

流星

当流星体进入中间层与气态粒子相撞

产生大量的热力

使得流星在到达地表前就被燃烧殆尽

于是天空中便会发出我们肉眼可见的光芒

(2011年8月13日国际空间站拍摄到的流星,在中间层划出一道光芒;此处位于中国西部上空;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7)

但是罗伯特·怀特和他的X-15

却并非第一个到达中间层的人类和载人飞行器

因为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太空竞赛开始了

宇宙飞船直接超越飞机

成为人类摆脱地心引力的最大利器

一年前的1961年4月12日

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

直接穿过中间层

到达更外侧的热成层

最远处距离地球表面达

315公里

第一个到达中间层的人

第一个到达热成层的人

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的人

全由加加林一人包揽

(国际航空联合会将距离地表100公里之外定义为外太空,因此东方一号到达的位置既是热成层也是外太空;1961年被华沙人民热烈欢迎的加加林)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8)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类和载人航天器

开始到达热成层

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人造卫星

大部分都位于该层

(2011年奋进号航天飞机穿越大气层的画面,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19)

被无数人追逐的极光

则是热成层的代表性景观

(2015年在阿拉斯加发射的火箭与极光同时出现,图片源自@NASA/Jamie Adkins)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20)

在这样的高度

整个大气层的结构都可以被清楚地观察到

(下图为位于热成层轨道的奋进号,左下方为地表,橙色为对流层、白色为平流层、蓝色为中间层、右上方黑色为热成层;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21)

地球表面的景象更是让“地表人类”无法想像

人类完全获得了上帝的视角

从河流

(俄罗斯的勒拿河三角洲,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22)

到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的假彩色照片,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23)

从火山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处火山,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24)

到冰川

(阿拉斯加的Susitna冰川,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25)

现在

人类距离真正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

还有最后一步

1968年12月21日

阿波罗8号载着3名宇航员

从近地轨道加速到10公里/秒

这是一个可以脱离地球引力、奔向星际空间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

宇航员们在途中拍摄了

历史上第一幅地球的完整照片

(1968年阿波罗8号拍摄,拍摄点距离地球约3万公里,图片源自@NASA)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26)

69个小时后

他们到达了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

人类第一次彻底击败了地心引力

从此地表人类进化为星际人类

地表,再见了

P.S.欢迎广大摄影师向我们提供更多佳作,同时我们正在招募地理研究员、编辑等,都可通过公众号菜单中的“秘密组织”了解详情

... The End ...

关注我们,查看探索全球极致风光

地表简史 | 永别了人类 | 美国大好河山 | 地球霸主 | 异类夏威夷

危机天空之镜 | 印度漏洞 | 优胜美地 | 东非残暴欢场 | 加拉帕戈斯

加州风景与梦想 | 日本山与海 | 贝加尔湖无法忘却 | 66号公路

关注我们,查看探索中国极致风光

呼伦贝尔 | 秦岭淮河 | 终极K2 | 神性梅里 | 新月内蒙古

蜀山从盆地到天庭 | 生死珠峰 | 甘肃从哪里来 | 独一无二的林芝

江西沧海桑田 | 江南时代 | 贡嘎PK峨眉 | 烽火太行 | 冈仁波齐

人类飞行史的大问题(还原人类飞行史)(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