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简称“闽”,别称八闽,这早已为众人所知晓,但是历史上因为朝代更替,七闽、九闽、十闽的称谓就鲜为人知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福建为什么称八闽之地?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为什么称八闽之地(福建简称闽)

福建为什么称八闽之地

福建简称“闽”,别称八闽,这早已为众人所知晓,但是历史上因为朝代更替,七闽、九闽、十闽的称谓就鲜为人知了。

很多人认为福建是因为有了闽江这条母亲河,才有“闽”这个简称。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最早记载闽江的是在南北朝时期。而据《周礼.夏官》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辩其邦国都域:四夷、八蛮。七闽、九貂、五戎、六戎之人民……”这就是我们最早的关于“闽”的记载(本人认为山海经不够官方[呲牙])。东汉郑玄注: “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此时的“七闽”应该是为汉文化入闽前,闽地的七大部落。地域范围应该是现在福建全境、浙江和江西南部部分地区、广东东北部和潮汕的部分地区。清蔡永兼(1776~1835)《西山杂记》就指出: “福建周时有七闽,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蜑户,剑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漳郡之南太武,汀赣之山越,此七族称七闽。”高山、武夷即闽江上游的闽越人;三山之蜑户,不止福州(福州别名“三山”,即于山、乌山、屏山),更广泛存在于泉州和漳州,亦称白水郎,即闽江下游及沿海各水系的闽越人;泉州的畲家多分布于安溪,与之相近的是漳州的华安,他们和南太武周边的漳浦、龙海蓝姓畲族、龙岩的龙门同源,均为畲民,即历史上的畲或瑶;汀赣之客家,也称山越,因传统上闽南人称呼畲瑶为“客”,因此该处的客家不等于今日的客家人,而是客家汉人进入闽西前当地的土著,他们与赣南和粤东北基本属于同一支。

汉文化进入闽地后,直到北宋时期,设福建路,治所在今天的福州,此时有6个州、2个军和47个县——福州12县、建州7县、泉州7县、南剑州5县、汀州5县、漳州4县、邵武军4县、兴化军(979年起)3县。此后,福建地区长期保持8个州府级的行政区划。但是福建这段时间还称“七闽”,被用来泛指福建一带地区。如,北宋年间,福州人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宋真宗赵恒赠其《赐蔡伯唏》诗大加赞扬,首句云“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一诗中说:“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另外苏东坡还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直至南宋时期“八闽”才正式替代之前的七闽,成为福建的别称。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王十朋于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时,曾在州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闽清白岩山题刻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今福建省宁德市,治所在今宁德市霞浦县),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八府一州,“九闽”的别称应该始于明朝。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此时应为福建“十闽”别称的开始。台湾和福建是血脉相连的,所以在台湾能听到闽南话,客家话,福州话。顺带一提,清初,由于郑芝龙与满清勾结,弃守入闽要冲分水关和仙霞关(小日本都打不下的关隘),满清入闽,在建宁府(南明的陪都,今南平市建瓯市)有过一场屠城,本人一直认为建宁府是从这个时间段开始逐步丢失福建首府的,而这次跟南京大屠杀差不多的惨案就是重要原因之一。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此时福建又回到九府的区划。

最后,希望台湾早日和平统一。[大笑][大笑][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