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题目,忽然发现似乎帽子有点大了。反正就是一个京剧小白的个人小结,又不是写论文。
你开始学京剧,老师就说了,演唱中要一直用气息托着你的声音。我们学梅派,发声位置比较靠前,在眉中,额前。学程派,有时发声位置靠后,叫脑后音。但不管是发声位置靠前还是靠后,声音都不能掉下去。就是不能像泄了气一样,让声音塌下去。找好头腔共鸣位置之后,就要一直控制在那里,不能跑到胸腔里去了,更不能纯粹用肉嗓子去发声。
唱高音的时候还好,气顶着,声音不容易掉下去。而唱音调比较低的部分时要格外注意。音调不管多低,你的声音位置都不能低下去,还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声音位置。有的人遇到低音,干脆用大嗓唱,更是大错特错。
人不管干什么都要有精气神,唱戏尤其如此。腰背挺直,腰周围一圈肌肉都要紧张起来。老师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一个人唱了半天戏,完后说的不是嗓子疼,而是腰疼,那么说明他力气用对地方了[微笑]d打个岔,没准唱京剧还能瘦腰腹减肥呢[呲牙]
今天老师教了一个方法,有人找不到小嗓,不知发声位置在哪。老师让她闭上嘴,发“嗯~ o(* ̄▽ ̄*)o”感觉微微有点发麻的地方,声音保持住,然后张嘴唱“一“,基本就能找对了。
旦角声线的细腻婉转,尤其要靠很好的声腔控制。特别是慢三眼,听的就是气息的稳定性好不好,声音节奏,气口掌握得如何。情绪把握得对不对。
老师特意提醒我关于口型的二个要点,一个是口型要摆对了,正确的口型,能保证你发出的声音不会偏离,二是口型要有变化,老师这是按上台的标准要求我们呢,脸部表情的传神,口型变化的优美灵动,结合唱腔的婉转,身段的韵味,要不说京剧是个综合艺术呢。
先白话到这儿吧,回见了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