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使用的一种古老文字,是现代汉语的前身,因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其发现对于探秘中华上古文明和研究商周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7.1多领域多组织开展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
自1899年殷墟甲骨文现世以来,迄今已有120年历史。殷墟甲骨在两甲子的岁月中经历了发现、破坏性发掘、损毁遗失、初步解读、规范性发掘、流失海外、保护性发掘、集中研究解读等多个历史阶段,虽历经磨难,却历久弥新。
37.2中国文字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开馆、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等一系列重大文化事件的呈现,在文化界、历史学界、书法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甲骨文宣传推广热潮。但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较低,大部分普通民众仍对甲骨文和汉字文化知之甚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甲骨文现世两甲子的风云故事。
37.3河南省市级单位地图
"七朝古都"安阳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有豫北要冲、四省通衢之称,自然条件和土地耕作条件较好,历史上一直是河南的粮棉主产区,明清时称彰德府。但自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开始,近百年时间里彰德府频发洪水、旱灾、蝗灾、瘟疫、冰雹、地震、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导致安阳长期粮荒、百业不兴,当地百姓不得不向"地下"求生路,使殷墟甲骨的出土成为了必然。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安阳遭遇特大蝗灾,县志记载:"沿万金渠曲流盖三闸村庄,谷苗被虫三日食尽,其虫在野,一时行人无着足处。"颗粒无收的安阳百姓只能靠挖掘"龙骨"卖于药商来维持生计,终于让埋藏地下三千多年的殷墟甲骨重现于世。
37.4古代人面对蝗灾几乎束手无策
关于殷墟甲骨最早出土的时间历史上多有猜测。安阳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发现商代铜器,但历代学者均未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笔者考据的最早的甲骨出现时间应为清咸丰年间。
自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河道南移后,安阳有600多年未遭遇过大的水患,但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从北岸兰仪县夺道而出,改道北流,洪水自滑县涌入安阳境内,从地下冲出不少甲骨。
37.5黄河多次改道及咸丰五年黄河改道
此后百年间安阳遭遇了十二次大洪水,多有殷墟文物和甲骨出现,所以不少古董商和药材商在安阳当地收购这些东西,但从未有人将殷墟甲骨当成古董文物,而仅把它当做一种叫"龙骨"的中药材收购。
1899年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的著名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王懿荣在机缘巧合下发现"龙骨"上契刻着类似篆文的刻痕,凭着扎实的金石学功底,他意识到这些刻痕很可能是一种很早的古文字,其年代应不晚于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
37.6中国甲骨之父-王懿荣
关于王懿荣最初如何得到殷墟甲骨的说法很多,以疟疾购药说最为传神和流行。说1899年秋,王懿荣患了疟疾, 于是请太医给其医治,太医诊脉后开了一张方子,其中有一味药是龙骨。王懿荣派人去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或鹤年堂)买药。药买回来后,王懿荣在准备煎药时(或在药渣里)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和篆文相似,因而发现了甲骨文。
笔者考证了一下,认为该说法不靠谱。
37.7中药-龙骨实物
首先,古代中医对疟疾研究较多,疟疾治疗古方中以"柴胡"为主,确实有些偏方中会使用到骨质药材,但未见龙骨。而中药"龙骨"具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之功效。常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惊痫癫狂,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显然龙骨药不对症,身为太医绝对不会开出带龙骨的疟疾药方。
其次,当时药店收购龙骨有规定,带字的不要,乡民挖掘出带字甲骨后,或刮去刻字冒充龙骨出售,或直接遗弃,或做成刀尖药(止血药),所以王懿荣不可能在中药中看到带字甲骨。
37.8金鸡纳树介绍
再次,清康熙年间就有外国传教士向康熙敬献金鸡纳霜治疗疟疾的记录,此后清史资料上多次出现历代清帝向臣下赐金鸡纳霜治疗疟疾的记载。而印尼等地1854年就移植金鸡纳树成功,民间虽然不容易获得金鸡纳霜,但清贵的国子监祭酒肯定有办法弄来这种特效药,所以疟疾购药说多半是编造的传奇故事。
而另一种说法--古董商上门求教说更为可信,虽中间细节还存在争议,但事件经过基本清晰。
1899年秋,山东潍县范姓古董商人(有范维卿、范寿轩、范春清等说,无法确定是否为一人多名,或是亲友,或为化名,但之后范维卿出场较多)携甲骨至王懿荣府上请求鉴定,王懿荣发现刻契甲骨很有价值后,以每片2两的价格买下甲骨12片,并向范维卿求购更多带字甲骨。
37.9刘鹗和《铁云藏龟》
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王懿荣通过古董商范维卿、赵执斋、王缉等人收购甲骨约1500片。王懿荣对所收藏的甲骨加以秘藏,不轻以示人,还命古董商"秘其事"(这是收藏家的习惯和人性使然,不用过多解读)。其死后,收藏的甲骨大部分为好友刘鹗所购,并于1903年出版了《铁云藏龟》,首次将甲骨文研究资料公布于世。。
不少人认为王懿荣只是收藏了甲骨,没有公布和传播甲骨文,因此质疑王懿荣在甲骨文学中的历史地位,认为与王懿荣几乎同期收藏殷商甲骨的王襄同样有资格成为甲骨文发现第一人。
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说法,首先王襄的《簠室殷契序》等甲骨著作晚于刘鹗的《铁云藏龟》(书中序明确说明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其次甲骨文权威王国维、明义士、郭沫若、胡厚宣等人为王懿荣背书,确认其历史地位;再次王襄自述其断定殷墟甲骨的说法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所以现在学界普遍接受王懿荣为中国甲骨发现第一人的说法。
37.10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王襄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决定了王懿荣"甲骨文之父"的称号。1898年-1900年,清政府连续经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等重大历史事件,王懿荣身为国子监祭酒,又与翁同龢、张之洞等人私交甚密,大部分精力都被牵扯在政治之中,学术研究肯定在其次。
1900年,王懿荣以国子监祭酒(文职)转任京师团练大臣(武职),就带有清算戊戌变法的意味,最后王懿荣在八国联军入京时自杀殉国,清廷定其谥号为"文敏",使其声望达到了巅峰。仅此一条,其他人就无法与王文敏公(王懿荣)争夺"甲骨文之父"的称号。
王懿荣对甲骨的收购和刘鹗《铁云藏龟》的出版,令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许多学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来。而古董商们为垄断货源,从中渔利,故意隐瞒甲骨出土地点,刘鹗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皆以为甲骨来自河南汤阴。
37.11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合影
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经过多方查询,才确定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这里与古文献记载的商朝后期的殷都所在地相吻合,从此拉开了殷墟遗址挖掘的大幕。
因为当时殷墟甲骨受关注程度很高,其后收藏甲骨的人物、路径、数量等资料基本可查,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无序挖掘阶段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并重金购买后,甲骨的价值激增,在高利的驱使下,小屯村人开始大规模挖掘甲骨,从1899年甲骨文发现至1928年殷墟规范发掘的30年间,小屯村民私掘甲骨的活动频繁,其中能追寻甲骨去向的有九次。
第一次发生在1899-1900年,范维卿分两次卖给王懿荣800余片(12版;800片)甲骨,同年古董商赵执斋、王缉也向王懿荣售出数百片甲骨。
37.12古董商亲自参与的殷墟盗掘
第二次在1904年,地主朱坤率领佃户长工在自家地中大举挖掘,获得甲骨数车,其中卖给端方、黄濬、徐坊3600余版,其余甲骨从河南流到山东,被美国长老会驻潍县传教士方法敛、美国浸礼会驻青州传教士库寿龄分别购得,数量不详。
第三次在1909年,出土牛肩胛骨骨臼、边缘部分甚多,被罗振玉收购。
第四次在1920年,华北大旱,村民为求活大肆挖掘搜求,出土甲骨数量不详,大半卖给霍保禄和王襄。
第五次在1923年,出土两块大骨版,文字很多,被明义士买走。
37.13加拿大汉学家明义士
第六次在1924年,出土一坑甲骨,被明义士买走。
第七次在1925年,村民挖掘甲骨数筐,其中有大骨,辗转被明义士够得。
第八次在1926年,挖得甲骨甚多,多被明义士买走。
37.14北伐誓师-打倒军阀
第九次在1928年,因北伐军在安阳作战,村民无法耕种,与地主商量大举挖掘,发现不少甲骨,多数卖给上海、开封的商人。
1928年,国民党政府将殷墟考古纳入政府管理,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开展殷墟考古工作,此后殷墟及甲骨挖掘工作开始规范。
37.15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公文
2、民国规范挖掘时期
由于甲骨文专家董作宾等人的参与和主持,该阶段甲骨挖掘损伤减少,可以得到全版甲骨,残碎甲骨也便于缀合、粘对、复原;同时出土地点、层次及同出器物等信息完整,利于判断甲骨的年代;此次考古对甲骨开展编号、磨拓、照相等工作,可以整批公布材料,能够全面反映甲骨各方面信息,便于研究工作开展。
1928-1937年史语所进行了15次集中发掘,共获得有字甲骨 24922片,其中字甲22718片,字骨2200片,刻辞牛头骨1个,刻辞鹿头骨2个,刻辞牛肋骨1个。同时发现了商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其中1933年春,日本加快了侵华步伐,史语所的发掘工作中辍一段时间,小屯村及邻近村庄村民趁机挖掘,所得甲骨流入市场。因私掘过程中在侯家庄附近挖掘出大量青铜器和其他珍贵文物,史语所遂将挖掘工作转场侯家庄,随后在那里发现了殷王陵大墓。七七事变后殷墟规范挖掘工作彻底停止。
37.16河南省博物馆早期奠基人-何日章
史语所集中挖掘期间,河南省政府也派出河南博物馆的何日章到小屯抢挖甲骨,1929年10月-1930年4月,何日章先后挖掘字甲2673片,字骨983片,共3656片,部分精品被拓编成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何日章所得甲骨及其他文物被选出5000件,分装68箱运往重庆,其中精品38箱1949年被运至台湾。
3、抗战盗挖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史语所在殷墟的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日本人多次在殷墟进行所谓的调查、考古和挖掘,将殷墟盗掘的很多文物运至日本。
同期,小屯村民也趁机盗掘,出土了很多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及甲骨,其中就包括司(后)母戊大方鼎。这期间出土的甲骨,部分流散海外,大部分为京津宁沪等地机构或个人购藏。
37.17外国考古人员发掘中国遗址照片
因战乱和保管不善等原因,该阶段盗挖的甲骨损毁很多,对甲骨文研究造成了莫大损失。
4、新中国科学考古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成立了专门的考古所、研究所、殷墟博物馆等,将殷墟考古科学化、规范化。从1950年至今,经过60多年的发掘,基本确定了殷墟的范围,清理出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居住遗址、墓葬区、铸铜作坊遗址、制骨作坊遗址等,不过出土的甲骨数量不多。
37.18《小屯南地甲骨》(1985)
1973年后,新发现了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两个集中点。其中小屯南1973年出土有字甲骨5335片(缀合后实得4805片),是1949年至今殷墟发掘中出土有字甲骨最多的一次。1991年在花园庄东地出土有字甲骨689片,这批甲骨占卜属于"非王卜辞",其内容丰富,对于甲骨文例、文字考释、甲骨断代、商代的家族形态、学校教育、疾病医疗、殷礼、地理等方面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7.19花园庄东地甲骨研究相关著作
此外殷墟以外也陆续有甲骨发现。如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遗址出土一片有字的牛肋骨,2003年济南大辛庄出土有字卜甲7片。
5、西周甲骨的发现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河南、陕西、山西、北京、河北等地考古发掘出土西周甲骨17000多片,其中影响较大、数量较多的有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的周原甲骨(最终整理出有字甲骨202片)和岐山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周公庙甲骨(刻辞甲骨700多片)。目前已发现的西周甲骨文有3300多字,内容涉及人物、方国、祭祀、战争、纪年与历法、占梦、筮法等,又开辟了西周甲骨的新分支学科。
37.20甲骨文学新分支-西周甲骨文
虽然据殷墟甲骨现世已经过去了120年,但关于甲骨文的研究工作还远未结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甲骨文,让中华文明之光光耀九州!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