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顾维林、殷超
在安徽省郎溪县,提到“臧永元”这个名字,熟悉他的人,无不生出油然的敬意。
臧永元今年82岁,1959年12月在姚村参军,1975年8月退役,是名副其实的“老兵”。80余载春秋里,他把近一半的时光奉献给了一份信念:给21名烈士“正名”。
让我们先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79年。
那一年,臧永元刚从部队转业回到郎溪工作,他的母亲多次嘱咐其帮助“熊恩才”申报烈士身份。正是在那时,他才惊讶地发现,被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视为楷模的革命先辈们,却一直没被认定为烈士。
再把时间的“进度条”往前拉。
1930年夏天,郎溪姚村红旗猎猎,呐喊声声。农民赤卫队高举镰刀斧头,掀起一场暴动,创建了郎溪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姚村苏维埃政府。在这场暴动中,不少先辈英勇牺牲,其中就包括熊恩才,而臧永元的母亲正是熊恩才的遗孀。
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意和对家族的情意,臧永元做出了一个决定:为牺牲的姚村赤卫队员“正名”。
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旧人故去……这注定是一条曲折漫长的道路,但臧永元却走得执着而坚定。
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所有牺牲的姚村赤卫队员的姓名。特殊年代,敌我斗争激烈时,为了保证安全,很多材料都销毁了,不少队员献出生命却无人知晓。于是,臧永元根据母亲的回忆,走遍了姚村夏桥的每一个角落,前后找到了60多名知情人,最终确认了家乡有21人参加赤卫队,在姚村暴动中牺牲。
紧接着,便迎来了申报阶段。1981年4月21日,臧永元将调查收集的21人的材料,上报到郎溪县民政局和省民政厅。但因为缺少认定资料,第一次申报没有成功。1982年,赤卫队员遗属张清福在自家老宅的墙缝中,发现了一份当年赤卫队开会人员的画押名单。两人将这份珍贵的资料交到郎溪县党史办,相关资料得到进一步完善。2011年,臧永元进行了第二次申报,但由于年代太久远,也没能等到好消息。
几次申报不成,不少人劝臧永元别认死理,可这位倔强的退伍老兵没有放弃,他一遍遍到档案馆、纪念馆查阅史料,联系当地新四军后人、志愿者,深挖历史细节。
2013年,臧永元和一批赤卫队员遗属商量后决定,再三次申报时,先申报当地党史资料记载较完整的8位赤卫队员:李同洲、阮大佑、阮开全、费新海、吴清福、张官成、熊恩才、陈建富。
精诚所至,金石可镂。2014年5月20日,安徽省民政厅发出《关于同意追认陈建富等8名同志为烈士的批复》。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臧永元给自己、给烈士们的承诺。之后的岁月里,臧永元继续为其他13位烈士奔走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知情人士相继去世,申报之路越来越难,但他没有放弃。
2016年到2019年,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臧永元一道先后3次赶赴省民政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咨询、完善相关认定。
这份坚持迎来了更多人的努力。2020年,郎溪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工作人员对郎溪姚村暴动进行了更深层地挖掘,通过多次走访调查,出版了《郎溪暴动》(续)。最终,在当地党史上,正式记录下了这13人的相关事迹。
2021年5月21日,郎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最新收集的资料,上交到了上级部门。11月23日,一个和煦的深秋午后,一阵敲门声打破了山村平静。臧永元打开门,郎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把一份文件递到他面前,那正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追认彭本富等13名同志为烈士的批复》的复印件。
青山有幸埋忠骨,岁月从不负忠烈。至此,姚村暴动的21名革命烈士全部成功“正名”,臧永元40多年的追寻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份执着的追寻,追寻的不仅仅是一个称号、荣誉,更是一种对革命先辈的敬意、一种对先烈精神的礼赞。
东部战区权威发布
来源: 东部战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