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审食其、赵食其、司马食其,古人缘何偏爱“食其”?是巧合还是暗藏玄机?(结尾篇)

柳暗花明经典语录(柳暗花明抽丝剥茧)(1)

本期是收尾之作,更是关键之所在。我终于履约要有始有终,且要保质保量。写完这一期,准备休息几天 ,起码放松一下眼睛。

前五期通过研究郦食其、审食其、赵食其中的生平事迹,来试图探讨“食其”二字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鲜活含义。那么今天我们要完成追踪“食其”的本源之意,就不能再往下去寻找,继续往下找只能说明人们都很仰慕“食其” ,而解决不了为什么敬慕的问题,所以只能回过头来,到更早的史料中寻找叫“食其”的人物,但凡只要能进入史册的人,那都不是一般人。

今天突然看到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话:“想郦生辈慕司马食其为人,故名食其,其后赵食其亦必如此。人知食其之名,自郦、审始,不知郦、审前已有此名者。”

我准备写这个系列文章的时候,还没有发现司马贞说的这段话,今天看到之后,感到惊喜万分,原来早在盛唐时期就有史学家对“食其”二字产生过和我一样的浓厚兴趣,也把郦食其、审食其、赵食其三人放在一起讨论,并得出他们都是因为仰慕司马食其的原因。说实话,我有一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好像一下子握住了司马贞的手。

我之前只知道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司马食其的人,也隐约地认为西汉时期的郦食其、审食其、赵食其可能与时代更早的司马食其的“食其”有关,但没有证据,正发愁怎么把他们之间从逻辑上联系起来,这下好了,司马贞作为唐代的史学家,他说的这段话就是最好的间接证据,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在此特向1700多年前的司马贞先辈拱手致敬!

那么司马贞是谁,《史记索隐》一书又是怎么一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司马贞,字子正,河内人,679年生于河内,即今河南省沁阳,终年63岁。曾任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是中唐时期的一位史学家,主要著作就是《史记索隐》,全书共三十卷。当时有人称“小司马”的美誉。

那么,人称“小司马”的司马贞为啥要写《史记索隐》呢?原来《史记》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从两汉到晋,由于辗转传钞,字句之间颇有差异。晋朝徐广作《史记音义》,把那时不同的字句记录下来,其间的差别往往很大。六朝时,刘宋的裴骃作《史记集解》时,十分感慨地说:“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真譌舛杂。”那是五世纪时《史记》流传的情况。到了唐初,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时,《史记》本身的问题更加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引用了四百多种书籍来加以说明。

柳暗花明经典语录(柳暗花明抽丝剥茧)(2)

他运用大量的文献作校勘材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献,使一些书目得以流传下来,便于后人辑佚。《史记索隐》在文献考证上取得丰硕成果,其重点考证《史记》中的人名、史实、司马迁生平等。《史记索隐》的特点是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司马贞的《史记索隐》的“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原来如此啊!司马贞人家本来就是专门搞人名及史实探源工作的。我之所以介绍他的情况,就是想说明,他作为专业人士,他说的话应该是很靠谱的。

好了,按照司马贞的逻辑往下推,既然我们相信司马贞说的郦食其、审食其、赵食其都是因为仰慕司马食其而起的带有“食其”二字的名字,那么司马食其又是何许人也。

我得仔细查一查。结果很失望,在我目前覆盖的视野和拥有的史料书籍里,只查到刘向在《战国策》中有一节名曰《客谓司马食其》的故事:“虑久以天下为可一者,是不知天下者也。欲独以魏支秦者,是又不知魏者也。谓兹公不知此两者,又不知兹公者也。然而兹公为从,其说何也?从则兹公重,不从则兹公轻,兹公之处重也,不实为期。子何不疾及三国方坚也,自卖于秦,秦必受子。不然,横者将图子以合于秦,是取子之资,而以资子之雠也。”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有人劝说司马食其合纵抗秦,他的门客为其分析推销者的用意及利弊。

但凭这段文字,我们只能看出司马食其应该是一位高官,从他养着一些门客来看,应该名声个威望还不错,但能否达到令人仰慕到按其名来起名的高度,不得而知。作为榜样的"司马食其",其生平已经无处可考。作为中唐时期的司马贞应该能够看到比我们更多的有关司马食其的资料,不然他作为专门的研究者,绝不会只因一段文字就作出结论,另外,他们都是司马复姓,古代很讲究姓氏的传承,每个姓氏都有详实的家谱资料,这也是我认为他能够更多了解司马食其的一个客观原因。

其实,起名字这事儿,每个时代都兴赶时髦。不光郦食其、赵食其,就连作为刘邦的家奴也取名审食其,这只能说明当时起这样名字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只是太多的人没有机会载入史册而已。就像现代的解放初期,都争着起名“解放”、“建国”、“国庆”、“大庆”一样,不用说多,再过个500年,起这些人名的人绝大多数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没有人知道他们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或许只有十亿分之一的人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名字。当后人考究他们名字来源的时候也许同样存在一些困难。

现在,我们姑且相信司马贞的话,相信司马食其是个值得仰慕的大德之人,那么,他的名字又是根据什么人或典故而起的呢?

柳暗花明经典语录(柳暗花明抽丝剥茧)(3)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食其”二字在冲破名字的拘束之外,在古典文献里是否存在被引用的可能呢?还别说,真找到了更早的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

做学问就是这样,柳暗花明,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先看西汉刘向在《说苑》记载的这样一则故事:楚国有个孝子申鸣,拒绝担任宰相,他的理由是忠孝难以两全。申鸣的父亲不同意,说:“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

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申鸣出仕为楚相。三年后,楚国都城发动叛乱,重臣白公胜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楚惠王欲自立。申鸣要去为楚惠王战斗,被父亲拦住,又说:“抛弃父亲而去牺牲,儿子可以这样吗?”申鸣答:“做官的人俸禄孝敬双亲,身体归国家所有。”申鸣率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的手下知道他是孝子,出了个主意,把申鸣的父亲捉拿了过来。白公胜派人对申鸣说:“要么共享富贵,要么杀了你父亲。”面对艰难的选择,申鸣流着泪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故事的结局是申鸣牺牲了父亲,他杀死了白公胜,最后他也自杀身亡。

这段文字出现二个要点,一是“食其食者死其事”之句的本意,应该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之意;二是申鸣说“吾闻之也”。这就说明不是他的原创。那么还有更早的出处吗?

有的,深读司马迁《史记》的人都应该熟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为了方便阅读和减少篇幅,我全段翻译如下: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南子。卫灵公的太子蒉聩(读 kuài kuì。亦作“蒯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南子谋杀,就逃往国外。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就立辄为国君,即卫出公。

卫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还一直留在国外,不敢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此时就和孔悝勾结在一起,想夺取儿子的王位,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里,和孔悝的党徒一起去袭击卫出公。卫出公逃往鲁国,蒉聩便入宫继位,即卫庄公。

柳暗花明经典语录(柳暗花明抽丝剥茧)(4)

当孔悝作乱时,子路正在外面办事,听到孔悝作乱的消息后就立刻赶回来。这时子羔从卫国城里出来,正好与之相遇,子羔就对子路说:“卫出公已经逃走了,城门也已经关闭了,您就回去吧,不要为他白白遭受祸殃。”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随离去。这时正好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打开,子路就跟着进去了。子路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正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准备放火烧台,蒉聩因害怕,就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他们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以上是《史记》上记载的情况,后来被添油加醋 ,编造出五六种版本:一个说南子与太子私通,太子怕老爹治罪就逃亡晋国;一个说是南子与宋国公子私通,卫灵公不管不问,而太子看不下去了,就派人刺杀南子,结果失败,就逃亡晋国;一个说是太子联合他的姐姐密谋推翻他儿子的王位。当卫国大夫孔悝得知后,反对他们这样做。太子的姐姐就派人潜入孔悝的家里,绑架了孔悝,以此作为要挟,让孔悝帮忙夺王位;一个说是子路得知孔悝被绑架后,他义愤填膺,入城营救自己的上司;一个说是子路很快便被打得奄奄一息,帽子被打掉在了地上。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戴上帽子又同刺客搏斗,结果被活活打死。死后又被剁成了肉酱;一个说子路的帽子被打掉在地,子路在拾帽子重新戴在头上的时候,刺客们趁机把子路杀死,并剁成了肉酱……今天咱先不拨乱反正这些内容,也先不感慨和议论子路是否死于腐礼的问题,子路进城前对子羔亲口说的“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一句才是我们今天关心的话题。他的意思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这个和申鸣借用听说的话“食其食死其难,受其禄者毕其能”基本是一个意思。即“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即吃着雇主的粮食,拿着雇主的俸禄,即使面临灾难哪怕是死,也要严格执行自己的使命,去竭力保护雇主的安全。其中关于读音的问题,考究的过程很复杂,依古音仍然是可以把“食”读成yì,把其读成jī。但作为子路及申鸣所说的那句话,毕竟不是古人的名字,按照读音的演变,按现代的读音去读也应该不算错误。

关于申鸣和子路谁说得最早的问题,一查便知,看看楚惠王和卫庄公的各自的年代就知道了。他们都是春秋时期的人,卫庄公即位那一年是公元前480年,也就是子路说出那句话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80年。而楚惠王被白公胜劫持那一年是公元前479年。很好,这就基本可以肯定,申鸣说他听说的那句话就是一年前子路进城赴死前说的那句话的翻版。

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子路说的这句话是不是有更早的出处?那么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古代典籍。我们知道,《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述整理出的一部最早的编年体文史类的书籍,年代是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76年。之后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春秋》一书的不同解读版本。既然在时间段上包含了子路之死事件的发生,我就去《左传》里查找发生在公元前480年的事件,果然找到了。《左传》对子路之死事件记述的还比较详细,现翻译如下:

卫国的孔圉娶了太子蒯聩的姐姐,生下了儿子孔悝。孔家的童仆浑良夫个子高,并且长得漂亮,孔圉死后,童仆浑良夫就和孔姬私通。太子在戚地,孔姬派浑良夫前去,太子对他说:“如果让我回国即位,就赐给你大夫的冠服和车子,还可以赦免你三次死罪。”浑良夫就和太子盟誓,并向孔姬请求满足太子的愿望。闰十二月,浑良夫和太子回到国都,住在孔氏家外面菜园子里。天黑以后,两个人用头巾盖住脸,寺人罗为他们驾车,到了孔氏家里。孔氏的家臣之长栾宁问他们,他们说是姻戚家的侍妾,就进了门。到了孔姬那里,吃完饭,孔姬手拿着戈走在前面,太子和五个人身披皮甲,用车装上公猪跟着,把孔悝逼到墙边,强迫他盟誓,于是就劫持他登上台去。栾宁正要喝酒,肉没有烤熟,听说有动乱,派人告诉子路,召唤获驾上坐车,在车上喝酒吃肉,事奉卫出公辄逃亡到鲁国来。子路正要进入国都,碰上子羔正要出来,说:“城门已经关上了。”子路说:“我还是去一下。”子羔说:“来不及了,不要去遭受祸难!”子路说:“吃了他的俸禄,不应躲避祸难。”子羔就出去,子路进入。到达孔氏大门口;公孙敢在那里守门,说:“不要进去了,没啥用。”子路说:“这就是你公孙的为人,在这里谋求利益而躲避祸难。而我不是这样,吃了他的俸禄,就一定要救援他的患难。”有使者从门里出来,子路就乘机进去,说:“太子哪里用得着孔悝作帮手?即使杀了他,一定有人接替他。”而且说:“太子没有勇气,如果放火烧台,烧到一半,必然会释放孔悝。”太子听到了,很害怕,让石乞、盂黡下台和子路搏斗,用戈击中子路,把帽带也斩断了。子路说:“君子死,帽子也不能除掉。”于是子路结好帽带子就死了。

《左传》上记载的还是比较详细,既有子路说的“食焉,不辟其难”也有“利其禄,必救其患”的句子,彻底为申鸣的话找到了出处。我想就不用再多解释什么了。

至此,我们通过七期系列文章,记20000余字的探源工作暂告一段落。初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司马食其、郦食其、审我、赵食其,等叫食其的名字的人,其均缘于对子路的“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崇拜。现在回忆郦食其、审食其、赵食其的人生过往,他们都基本上做到了这句话所蕴含的人生大义:忠义、忠诚、忠勇!向他们致敬!同时也呼唤当下也能出现更多的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英雄好汉!

2022年7月23日,瑞青初稿于郑州

柳暗花明经典语录(柳暗花明抽丝剥茧)(5)

李瑞青,笔名瑞青,字子方,号自怡堂主。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定居郑州。青年作家,文史学者。著有《雾太阳》《猎城》《别动我的心》等长篇小说;《十年江湖》《南二胡同》等中短小说;《故乡的小路》《长江吟》等诗词集。累计在大型文学刊物和网络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300余篇(部),计四百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