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关注我哟
点击新闻与写作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编者按
“
消息或特写的写作中,经常会用到“直接引语”。本文作者以2009年普利策获奖新闻《窗口的女孩》一文作为例证,来说明如何在报道中“善用”直接引语。虽然,案例略显陈旧,但经典的案例,有时候会揭示出一些事物的本质性内容。希望大家通过本文,能真正掌握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的妙招。
”
“引语是一则消息或特写的灵魂,它们能让无趣的故事变得有生命力,能使好故事变得更有趣。”在新闻界,能够巧妙地使用合适的引语——尤其是直接引语,是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能为新闻报道增色,但是直接引语必须确保准确使用,因为“引号是对受众的一份誓约,它保证引号中的话是某人说出或写下的原话”。一旦使用直接引语,编辑、记者必须确保引号中的句子是来自当事人的原话,而非杜撰。
案例背景
2009年美国当地时间4月20日下午,哥伦比亚大学公布了最新一届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来自《圣彼得斯伯格时报》(St.peters-burg Times)的Lane DeGregory凭借报道《窗口的女孩》(A Girl in the Window)获得最佳特写奖(Feature Writing)。这篇特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感人泪下的现实故事:一个年仅7岁的女孩Danielle,被家人搁置在一个蟑螂肆虐的房间,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和家人的教导,她不会说话,更不会吃饭,智力发育远不及正常儿童。警察将其强行从失职的生母身边带走,一个新家庭收养她并给以她崭新的生活。
为了将这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清晰而准确地报道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记者LaneDeGregory运用了大量鲜活的直接引语,在这篇6600多个单词的特写中,直接引语共出现60多处,是间接引语的两倍之多,与之相关的单词总量超过1400个,超过全文20%的篇幅。直接引语在西方新闻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之高,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下面我们就以这篇报道为例,看看直接引语在西方新闻作品中的作用。
01
帮助记者再现新闻现场
直接引语第一功能就是:通过引用当事人的语言真实还原和重现现场的细节,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窗口的女孩》特写的第一部分叙述解救Danielle的过程时,引用了一段来自侦探Mark Holste的话,他是最早到达现场解救女孩的人员,他向人们描述了Danielle最初的生存环境:
“简直没有办法来描述它。来自狗、猫和人体排泄的尿液和粪便充斥房间的墙壁、地毯上,所有的东西都阴暗潮湿且在腐烂。”
“感觉好像走在一地蛋壳上,你走每一步都会不可避免地踩到蟑螂,灯上、家具上、甚至冰箱里到处是蟑螂,冰箱里啊!”
“房间里的脏尿布堆积起来有4英尺高,窗上的玻璃破了,女孩躺在那里,身边都是她自己的排泄物和虫子。”
由于这篇特写写于2008年,而女孩得救在2005年,所以记者不可能亲临现场,但是运用采访中亲历事件人员的描述,一个真实、残酷的现场跃然纸上。
02
展现被采访者的内心情感
运用直接引语是展示被采访者内心情感的最佳方式。记者应该时刻牢记让被采访者自己“说”出内心感受,而不能揣测和想象他人的内心情感。《窗口的女孩》这篇特写中就很好地运用“直接引语”表达了这一新闻中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
如在看到Danielle的遭遇时,来自佛罗里达州儿童和家庭部门的一位调查专家称:“难以置信,这是我见过的最糟糕的场景。”心理学家Armstrong对Danielle诊断后表示:“这是我见过的最让人愤怒的忽视儿童的案例。”监督Danielle抚养权听证会的法官Martha Cook说:“这个孩子让我很难过,我们对她的遭遇很心痛,我们曾为如何去帮助她而伤透脑筋。”
这些充满同情的声音也从另一方面说出了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虽然Danielle的遭遇很不幸,但幸运的是一个新家庭接纳了她,她成为这个家庭新的一员。而Danielle的新家人的心理情感的变化波折则可以从他们的话语中描绘出来——
自从第一次看到Danielle,她给Bernie和Diane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经思想挣扎,两人还是觉得“她看起来很需要我们”,收养Danielle最初“那是一场灾难”。逐步适应后,现在的Bernie希望有一天Danielle能够开口说话,在她能够自立或者婚礼中叫他“爸爸”,即使这不能成为现实,他认为:“没关系,对我来说,能得到孩子的吻和拥抱就足够了。”
这些描述让人们有理由相信Danielle在新的家庭会得到她曾经缺乏的爱和关注。
03
通过个性化语言展现人物的性格
语言是展示人物个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窗口的女孩》这篇特写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对Danielle生母的采访,她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歉意,反而觉得被人误解而委屈。记者将采访对象的许多原话记录下来,将一个自相矛盾、头脑略微迟钝、对女儿不负责任、性格存在明显缺陷的中年女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请看下面几例:
“我尝试让她坐在便壶上排便,她不听,我试过让她去学校,她不去。”
“我带她出去吃过披萨。有一次。”
“我的房子是很乱,我自己都觉得恶心,不过我已经搬家不用再去那里。但是我并不知道房子脏也违法。”
“警察说她看起来很饿,我告诉她我和我的姐妹们在13岁的时候都很瘦,都是皮包骨的样子。”
“我曾尝试寻求人们的帮助,他们说是我让她变自闭了。但是你怎么会使一个孩子变自闭呢?他们说是因为我没有给她穿衣服——可是她把衣服都撕破了啊。”
04
通过权威人物的观点证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
为新闻事实提供佐证。有时恰当的直接引语能给新闻事实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如这篇特写中引用了心理学家对Danielle生母Michelle的心理评估鉴定书中心理学家的原话:
“Michelle的IQ是77,处于一般智能的底线,她倾向于责备周遭环境的艰苦,而非理性化自己的行为。”她“关注自己胜于其他成人,这会导致她忽视给予身边人们足够的关注”。
这段鉴定从心理学角度佐证了Danielle生母Michelle的性格缺陷,这是其没有照顾好女儿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上述多种用途的直接引语,作者还有效地调节了全文的叙事节奏,让人们伴随她设置的线索经历悲伤愤怒、温情怜爱、感叹惋惜等多种情绪的交织。
此外直接引语的使用方式也很灵活,短则一个单词、词组或只言片语,多则一个段落。引语出现的位置也比较多样,可独立成句,也可作为句子的某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直接引语的妙用很多,但是“功夫在诗外”,只有在采访中尽可能接近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和相关人物,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发挥引语的魅力。如果说话者的身份和其话语内容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新闻报道中看不见事件核心人员说话,听不见和内容相关的有实际作用的事实和观点,那么这样的直接引语则会沦为空话和废话。威廉·E·布隆代尔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就表示:“到底谁有资格出现在故事中,一位优秀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铁面无私……对引用的每一句话采取高标准、严要求,将有益于整篇文章。”
(本文原载自《新闻与写作》,学术引用请以纸质内容为准;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当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将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1.如想看到纸质精彩内容,请致电:010-85201321
2.微课或微信支付相关问题,请致电: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请e-mail至xwyxztg@126.com
4.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85201320或给我们留言
5.其他问题添加小助手xwyxzxz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