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迷途
——Brené Brown
说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把自己和自己的母上加以比较。有次我们一起去看电影,还有N次我们一起在家看电视剧。每次到动人之处的时候,母上都会哭红了双眼,然而我却。。。。
(然后,我内心暗暗怀疑自己可能是个sociopath)
为什么呢?
因为看到别人痛苦,自己也痛苦,是一种社会连接的表现,我却没有。但是……
对,凡事都有个但是。
但是,这不是故事的全部。
共情,是一个人作为【社会人】的重要能力,能否换位思考,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个人有没有办法去统御身边的人,能不能谈恋爱,会不会交朋友,而【换位思考】的能力正是典型的【共情能力】。
多少年来,大多数人都认为共情和情商息息相关,但是上周留言中有人说【以前以为高情商是换位思考,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换位也可能是错的】,
这是怎么回事?共情力不是单纯地高就好低就不好?好像还真的不是。
和上次情商很低不一样,其实我的共情力非常高(但是情商还是很低),相信我,一个男生共情力高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你能想象一个妹子和你说她在医院扎针的时候你一听到扎针就跟着觉得自己痛还跳起来被妹子鄙视的画面吗?我试过。
你试过看电影的时候看恐怖片结果遮着自己的眼睛不敢看,结果离开电影院被周围的人鄙视吗?我也试过。
你试过看到别人被骂了后替对方感到难过结果被骂矫情吗?我还是试过。
Hmmmmm,所以我觉得自己的共情力高估计又是什么地方的技能点点错了。
那么话说回来共情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共情高的我显得情商特别低呢?让我带着大家走进心理学,走进玄学科学。
不过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共情(empathy)不是什么?
共情不是同情。现在有句流行的话这样说:过度的同情就是歧视。可见我们在同情对方的时候并没有和对方站在同一位置。但共情不一样。
当身边的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会尝试想让对方开心点,不要想那么多,尝试让他们转移注意力,但这真的是最有效的方法吗?
情绪消除vs.情绪指导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将人们安慰他人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情绪消除(emotion dismissing),另一种叫做情绪指导(emotion coaching)。
他最早是在婴幼儿的研究上,发现了这两种模式的差异。
采取情绪消除模式的父母,总是会希望能透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让孩子忘了遇到的挫折与愤怒。
对他们而言,孩子的生气就是攻击性的表现,悲伤就是自怨自艾,而恐惧则是懦弱的展现。
他们总是会跟孩子说:「别担心,我想是你误会他的意思了。」、「没关係,遇到挫折再爬起来就没事了。」、「不要生气,想开点,多往正面想,这个世界会更美好。」;而情绪指导的父母,则会把孩子的生气、恐惧、悲伤,当作是一种和孩子建立连结的机会,帮助孩子瞭解这一些感受。
Gottman在他《爱的博弈》一书中,举了一个情绪指导型父亲的例子:「当我的孩子被欺负时,我会停下手边的工作,去了解它发生了什麽事情。我会努力理解他的感受与原因,然后和他站在一起。
不过,这并不是说,采用情绪消除来安慰别人的人,就是在敷衍他人,事实上,他们也是很希望能够安慰到对方,希望对方过得更好的。无论是采用哪一种安慰方式的人,都是希望能够帮助对方的。
因此,就算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有一种被「噹」到的感觉,我也不会说你做错了,因为事实上你的出发点也是对的,你一定也是很希望被你安慰的人,能够过得更好吧!只是,你没有想到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其实不是最好的方式罢了。也许是因为你一直以来,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
那么,为什么情绪指导比情绪消除,有更好的效果呢?我想,那是因为情绪指导裡面,加入了「同理心」这个元素。《脆弱的力量》一书的作者Brené Brown,用了这一个片长不到三分钟,很可爱的一部影片,清楚的说明了一切。
我们常常在讲同情心(sympathy)跟同理心(empathy)有何不同,其实他们的区别很简单,前者使我们失去连结,而后者使我们建立了连结。
他的演讲当中提到了Teresa Wiseman的研究,Wiseman将同理心分成四个部分:接受观点、不加评论、看出他人的情绪、尝试与他交流。
而其中,接受观点的意思是,接受别人的观点是他们认知到的事实。这并不是说一定谁对谁错,假如你处在对方的状况下,假如你的所有成长背景也都跟他一样,那麽你也很有可能会和他有相同的观点。
而且你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比较合理的;就算是比较合理的,在此时说出来也毫无益处,因为当对方处于负面情绪时,就算认知到了自己的矛盾,也不会因此变得比较好。
而不加评论也是类似的意思,在一个人处于负面情绪时,他需要的不是你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事实上该怎么做其实我们大多也都知道了,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人能够懂我们、站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更有力量走下去而已。
所以我会建议你:
除非是对方问你的建议,不然不要给建议;如果你真的很想给建议,那么也请你先问对方需不需要建议。
呃。。我好像自己造了一个悖论。嗯,所以你需要我的建议的话,我的建议如上;)
Brené Brown在他的影片最后,用了这样一句话作结:
「每当我们遇到这些让人难过的事情时,我们都企图做些什麽,让事情感觉好转一点;但当我和你分享一件非常难过的事情时,我宁愿你告诉我,虽然我不知道现在该说些什麽,但我很谢谢你愿意跟我说这些;因为事实是,回应(response)很少会让事情好转,而真正能使事情好转的是连结(connection)。」
所以……
共情力是什么?
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能力意味着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能力。(无误)
很多时候共情被当做心理咨询师的核心软实力指标,人本主义的大牛认为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通过倾听对方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对方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感受;
3、通过运用吹牛皮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高共情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各种传销达人必须都是共情能力极强(不鼓励大家做传销)的人,毕竟共情能力高了就代表:
1、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去洗脑)。
2、对方(被洗脑的人)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交易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
3、促进了对方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沟通者(传销者)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人(被洗脑的人),有更明显的安抚(洗脑)效果。
低共情的样子:
1、对方(被洗脑者)感到失望:认为沟通者(传销者)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因而会感到失望,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
2、对方(被洗脑者)觉得受到伤害:由于沟通者(搞传销的)没有进入对方(被洗脑者)的参照框架,而过多的立足于自己,因而他就很难真正理解对方(被洗脑者)的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甚至批评,这会使对方觉得受到伤害。
3、影响对方(被洗脑者)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求助者成长、进步(以及自己构建欺骗自己完整故事)的必要步骤,但如果缺乏共情,沟通者(搞传销的)往往对对方的自我探索不加注意,影响对方的自我了解。
4、影响沟通者对对方的反应:由于缺乏共情,沟通者就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
咳咳,其实,上述框架放在【男人/女人】、【上司/下级】、【老师/学生】、【咨询师/来访者】都是成立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提高自己共情力的需要。
曾听过一种训练自己共情能力的邪招,让两个人同时处在同一个情境下,对其中一个人做动作(如拍打),而另一个人模仿前者(【被拍打】)的动作,不断的模仿,就能感受到前者的真实感受,从而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理性共情vs.情绪共情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一味地提高共情力不一定就代表情商高,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首先要继续用概念轰炸一下各位观众,那就是【理性的共情】和【感性的共情】,当然,科学一点的叫法叫做【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
通俗的解释一下吧:
【认知共情】:由理性思考所得出的共情结论,通过各种线索判断出对方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中。
【情绪共情】:由感性所得到的共情结论,仿佛在对方身上发生的事情也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从而带动自己的一系列情绪乃至躯体反应(如痛得跳起来)。
举个例子,看到对方跌倒了,知道对方很痛,理智告诉自己应该去安慰他,但是却忍不住想笑——这就是【认知共情】到位了而【情绪共情】还在路上。
再举个例子,看到一个乞丐坐在角落,明知道对方只是懒得工作才那么苦逼,心中对对方不屑一顾,可是却依旧感到心酸——这就是【认知共情】没到而【情绪共情】跑得太快了。
两个例子,恰好的说明了两种共情不同步的时候会造成的矛盾,有的时候会让别人不舒服,有的时候会让自己不舒服。因此,共情能力不一致一般而言不是好事情。
共情力也挑对象
有些人共情是挑着对象来的,比较好的情况就是对自己的另一半特别容易共情,别人稍微有点不舒服,自己也跟着不舒服(或者起码装着也很不舒服),而有些坑爹货看到身边的人不舒服特别淡定,反而看到关系很陌生的人不舒服就受不了,世人称之为【圣母婊】或者【真•坑爹货】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朋友vs女朋友。
有些女生会埋怨自己的男朋友在谈恋爱以前和谈恋爱之后态度不一样,还是朋友的时候各种关心,关系一确定就不管自己的感受了,这个男的就是【共情标准不一致】患者,让亲者恨仇者快,忍不住想一巴掌拍死。
共情的准确度
情绪可细分为情绪的强度与情绪的种类。同样的,共情也分为共情的强度,与共情的种类。而当我们与对方共情时,对方传递的强度与种类与我们感受到的强度与种类之间,往往会有偏差。当这个偏差过大时,得到的效果往往容易出现啼笑皆非的尴尬。
还是刚刚的例子,如果看到一个乞丐坐在角落,结果你觉得很开心,或者你认为乞丐活该所以心里偷着乐或许不能算错,却违背了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情绪体验,就必须憋着自己的共情表达——想一想你和身边的人说:“看那个乞丐好好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对方用眼睛给你甩来一个卫生球的感受吧——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有时候共情得到的情绪可能会坑了自己,所以需要监控自己的共情体验才显得情商高。
最后举个例子,还是乞丐吧,你看到乞丐就难受得狂哭不止……
画面太美,请看官自己脑补身边的奇葩朋友一见到乞丐就哭的画面自行感受。
有时候,同样的情绪,过度了也很吓人,表达情绪以及感受他人的情绪都应该适可而止。
综上所述,共情力高不高和情商好不好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涉及到【是否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理性和感性上的共情是否同步】、【共情所带来的情绪反应合不合适】、【共情带来的情绪强度是否合理】。
共情必须建立在正确可控的基础上才算得上是情商,不然就只是坑自己,而很多时候人们是无法跳出自己的感受去判断自己的共情是准确的,只能期待身边的人和自己一样,而科学的检验是统一的最快捷的标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