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与文化珠联璧合的范例之一,是匾额从形式上讲,匾额是书法美的载体,又是词章美的载体匾额所标识的名称,言简而意赅地浓缩了蔚蔚大观文化内容,使建筑物大增光彩;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符号,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大门门楣题字:门匾建筑物的文字点缀?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大门门楣题字:门匾建筑物的文字点缀

大门门楣题字:门匾建筑物的文字点缀

中国古典建筑与文化珠联璧合的范例之一,是匾额。从形式上讲,匾额是书法美的载体,又是词章美的载体。匾额所标识的名称,言简而意赅地浓缩了蔚蔚大观文化内容,使建筑物大增光彩;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符号。

这里只说匾额这一独特的门饰形式。《邵氏闻见录》说,赵匡胤登明德门,指着匾额问:“明德之门,安用之字?”赵普应答:“语助。”同为宋代,文莹《湘山野录》则将此事的场景记为朱雀门: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赵匡胤是个马上得天下的君王。他大约不喜欢文绉绉习气,所以有对门额“之”字那一番评论。

门匾上“之”并没有因此而绝迹。若不然,便不会有元代张翀《旧闻录》的再谈“之”字:匾题字数奇而不偶者,古今往往皆增一“之”字,如大成殿则曰“大成之殿”,不知起于何时。

“之”字以外,匾额上的“门”字的说法也颇有趣。清代《坚瓠王集》引马愈《马氏日抄》:门字两户相向,本地勾踢。宋都临安,玉牒殿灾,延及厥门,率臣以门字有勾脚带火笔,故招火厄,遂撤额投火中乃息。后书门额者,多不勾脚。我朝南京宫城门额皆朱孔易所书,门字俱无勾脚。

南宋宫殿发生火灾,有人将此归咎于门匾上“门”字最末一笔挑了钩,“门字有钩脚带火笔,故招火厄”云云。把门匾摘下扔到火里,火被扑灭了。于是,门匾上的门字再不敢信笔落墨,末一笔只可直直地竖在那。

除火厄之说外,“门”字挑钩另有一说。据《骨董琐记》,明初年,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门字有钩。朱元璋见后大怒:“吾方欲集贤,乃欲闭门塞贤路耶?”这位明太祖读字,充分调动想像力,“门”一挑钩,如同大门关闭,堵塞了进贤之路。其实,有此“集贤”之心,还愁网罗人才无门路?倒不在门字笔画如何。

北京前门的匾额“正阳门”,“门”字最末一笔为竖,不挑钩。民间就此编出故事,说是皇帝不让写匾的人挑钩,为什么呢?说是皇帝想:我去天坛祭天,要走正阳门,门若带钩,不是把我剐了吗?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檐下有块蓝地鎏金字匾,匾为立形,上题“观音之阁”,落款“太白”。学者史树青认为此匾应是大诗人李白所题,其论据是唐代建筑匾额多为立形,现存唐代匾额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佛光真容禅寺”是立额,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门额也是立形。

其实,唐以后也仍有竖写的匾额。如宋代《鸡肋编》记,有人喜欢苏轼“亭下殿余春”诗句,以名亭,“榜曰‘殿春亭’,作横牌书之。同列有恶之者,乃谓其家有“亭春殿’””。《鸡肋编》特意表出“作横牌书之”,可见宋时匾额并非一律为横匾。

匾额的形状,状如书卷者叫手卷额,形似册页者叫册页额。园林區额为避免呆板,还用秋叶匾,形状如飘落的叶子。

匾额的字体,真草隶篆,丰富多彩。匾額的色彩也丰。在甘肃武威的文庙,大殿门前和回廊上挂满了清代牌匾,蔚成景观。这些匾分别为蓝地、紫地、黄地、绿地、黑地,匾上铭字分别涂金色、银色、蓝色、绿色,每匾上四大字,如“经天纬地”、“斡旋文运”、“天下文明”、“为斯文宰”“孝友文章”、“文以载道”、“化峻天枢”、“人文化成”、“贵相太常”、“德盛化神”、“书城不夜”等等,以壮观的形式渲染着文庙的气氛。

台南三大名匾之一的“一”字匾,匾額很宽,蓝地,通匾书硕大的“一”字,字金色,若碧海蓝天一金龙。匾四周围以楷书,所书为:“世人枉费用心机,天理昭彰不可欺……”共 77 字,形如花边。

一块横书“立雪堂”的游姓人家的匾额,四边框浮雕四个历史故事,下方为“程门立雪”,道出取“立雪”为堂名的缘由;左方为“载道南来”,宋代人游酢与杨时为程门弟子,学成后到福建传播理学;上方为“惠政于民”,表现游酢的政绩;右方“兴学授业”;游酢收徒讲学。匾额上既铭字,又雕图,其文化内涵也就益发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