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5月17日,重庆市黔江区东南角濯水镇,合作食堂正在开会。

食堂负责人张书记首先发表讲话,让大家给自己提意见。

职工们连连发话:张书记是个好领导嘛,没有啥子意见可提。

张书记谦虚地说:“跟上级的要求相比,我还差得很远。”

大家看张书记这么谦虚,更是七嘴八舌不断夸他,人群中有人随口说了一句:“张书记可真是虚怀若谷啊。”

说这话的人,名叫刘正刚,是食堂的会计。

在场的都是清一色的农民,虽然有些人没有听懂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但从刘正刚说话的语气看,肯定是一句夸人的话嘛,也就没有人特别在意。

有人却很在意,他就是被夸的张书记,他听了这话后,有一个眉头微微皱起的隐蔽表情,旋即恢复了原状。

张书记不露声色,散会后,转身到当地公安部门走了一趟。

5月19日是星期天,食堂会计刘正刚早早起床,打算出去锻炼身体,他刚走出宿舍门,一辆警车停在门前。

从车上下来了5名荷枪实弹的公安干警,5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

县公安局的张永辉股长走上前,对刘正刚说:

“郑蕴侠,你被捕了!”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1)

刘正刚,真名郑蕴侠,他不但是国民党特务,而且还是周恩来点名要抓的大特务。

郑蕴侠,祖籍江西省临川,在四川重庆长大,郑蕴侠的祖父郑重光,在清朝末年任黄平县知县。

父亲郑宗尧,早年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在那里认识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了推翻满清的革命。

孙中山发动的反清起义,郑宗尧大多都参加了,表现非常英勇。

郑宗尧因此受到孙中山的赏识,清廷被推翻后,他被调到孙中山的大元帅府任负责安保。

父亲投身革命,常年在外东奔西走,没有时间和机会陪伴和教育郑蕴侠。

不过郑蕴侠的母亲是大家闺秀,经常给他讲屈原、苏武、岳飞和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受到母亲的熏陶,郑蕴侠从小立志报国,当一个民族英雄。

郑蕴侠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法学院法律系。

如果不出意外,他将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法学家。可是在上学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弃学从军。

当时有三名喝醉的英国水兵在大街上跟郑蕴侠的同学发生争执,将一名同学的腿打断,闻讯赶来的巡警将肇事的英国水兵拘留。

第二天当他们去跟警局交涉的时候,却被告知英国水兵已经被引渡到英租界,因为他们享有治外法权,中国的法律,奈何他们不得。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2)

此事给了郑蕴侠很大的触动,他才悲愤放弃了学习乱世中最是无用的法律,转而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学生。

黄埔军校有中国的”西点军校“之称,前六期学生尤为著名,真正的人才大部分都出在前四期。

尤其是第四期黄埔军校毕业生,可谓将星荟萃、名将如云。

北伐战争打响后,郑蕴侠参加了老师何应钦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在第一军军法处任职。

郑蕴侠曾经是上海法学院的高材生,在军法处工作,属于专业对口,因此轻车熟路,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受到何应钦好评。

这时的郑蕴侠才20岁,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1928年初,国民党在中央组织部中设立专职情报的"党务调查科",郑蕴侠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是浙江人,跟蒋介石是同乡。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3)

除此之外,他们跟蒋介石还有一层特殊关系,那就是他们的叔父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是蒋介石“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是蒋介石的老师兼大哥,还跟蒋介石是生死之交。

陈其美被狗肉将军张宗昌刺杀之后被暴尸三日,是蒋介石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收尸的。

所以蒋介石跟陈氏兄弟是一家人,陈氏兄弟创立中统就是为蒋介石清除异己,巩固蒋家王朝统治的。

因此,中统成立的时候,蒋介石给了陈氏兄弟一个特权,那就是无论哪个部门的优秀人才,你们都可以随便挑。

在此情况下,郑蕴侠被陈立夫兄弟看上了。

郑蕴侠是上海法学院和黄埔军校的双重高材生,精明能干,是非常难得的人才。

可何应钦就是不答应,不放人。

陈立夫逼不得已,只得亲自上门,向何应钦求情。

在此情况下,何应钦也拉不下脸面,毕竟陈氏兄弟是蒋介石的亲信,疏不间亲,自己是贵州人,跟蒋介石关系再铁也是外人。大家以后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何应钦只好忍痛割爱。

就这样,郑蕴侠到了中统,成为骨干分子。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4)

在阴森森的中统地下室,他们在蒋介石的画像前集体宣誓,坚决效忠总裁,为三民主义献身,必要的时候,随时可以为国捐躯。

虽然中统为蒋介石清除异己,逮捕屠杀爱国人士和异党分子,大搞特务政治,但是郑蕴侠在中统主要负责的是法律工作,公道说来,在这段时间,郑蕴侠手上还亲自没有沾上革命者的鲜血。

1933年,郑蕴侠被蒋介石点名从中统调出,担任国民政府中央司法院法制专员。

因为表现突出,一年之后郑蕴侠升任军法执行总监部司法长。

不仅如此,郑蕴侠还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凭着满腔热忱,投入了抗战,实现了报效国家的夙愿。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5)

1938年3月,中国抗战史上最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打响。

郑蕴侠奉令率领一个政工队到前线,亲自参加了滕县保卫战。

他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大声朗诵自己改写的岳飞《 满江红》 :

“侵略耻,犹未雪,民族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富士山缺。壮志饥餐倭奴肉,笑谈渴饮东洋血。待从头,扬我国族威,新中国!"

战士们听到了他的诗句,热血沸腾,冒着枪林弹雨,勇敢上阵杀敌。

此战之后,郑蕴侠受到蒋介石表彰,被授少将军衔。

如果说郑蕴侠抗战时期为国家、民族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抗战结束后,他就开始为虎作伥,成为历史罪人。

抗战胜利后,“反共”的特务活动,成了他最主要的日常工作。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6)

重庆“沧白堂事件”、“较场口血案”这两个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从头到尾都是事件的参与者、指挥者之一。

1946年1月10日,国民政府在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压力下,不得不在重庆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成员。

为了让政治协商会议成功举办,重庆各界组成了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各界群众踊跃参加,气氛热烈。

蒋介石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恨得要死,也怕得要命。

当第四次“协进会”在重庆沧白堂举行的时候,郑蕴侠指挥特务到会场捣乱,向会场投掷石块,丢爆竹,将会场搞得乌烟瘴气

除此之外,他们还对参加会议的人进行恐吓,谩骂、殴打会议主持人,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沧白堂事件。

紧接着,国民党又一手制造了震惊一时的较场口血案。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7)

为庆祝政协会议的成功,19个团体发起,定于2月10日上午在重庆较场口广场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

对此,国民党反动派心里不是滋味,决定派特务捣乱。

1946年2月10日7时,郑蕴侠奉命带领大小特务进入会场。

当民主人士和欢庆群众相继进场后,特务们开始找茬了。

他们质问大会主持人李公朴:“为什么现场没有挂总理孙中山的遗像,也没有党旗国旗?”

当民主人士登台准备讲话的时候,郑蕴侠站在高处,摘下帽子连挥三下。

特务们见状立刻开始行动,因为这是约定的动手的暗号。

中统特务们一哄而上,对主席台上的人拳打脚踢,将代表们打得鼻青脸肿。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8)

与此同时,埋伏在会场周围的特务也涌进来,对参加集会的民主人士和群众大打出手。

这时候,郑蕴侠见郭沫若躲得快,并没有受伤,他便对旁边的几个特务说:"把这个人架到后面去,好好教训他一顿。"

较场口血案震惊中外,毛主席得知后拍案而起:“这笔账一定要算!”

周恩来也在解放战争后期,西南战役进行前夕,向二野、四野指战员下达命令:

一定要抓住郑蕴侠,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与此同时,地下党也安排卧底,伺机解决郑蕴侠。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9)

1949年11 月下旬的一天,重庆解放军军管会公安处内,侦察科张科长领着一个身穿旧军装的男子,走进陈处长办公室。

陈处长的使命,就是负责追捕国民党重要匪特人物。

张科长报告说:“陈处长,这就是中统大特务郑蕴侠的司机李增荣!"

李增荣内疚地汇报说:“地下党安排我活捉或打死中统大特务郑蕴侠的任务,我完成得不好。他逃往成都途中身边的警卫人员太多,我没机会下手。打算将车熄火后消灭他,但还是让他跑了。”  李增荣走后,陈处长对张科长说:“和成都军管会联系,一定要抓住这个中统大特务!"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10)

此刻的郑蕴侠丢下了警卫,独自一人逃跑。

经验告诉他,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有警卫反倒引人注目,不但不能保护自己,还会暴露自己。

于是他脱掉军装,化装成小商小贩,化名“何安平”,逃到成都。

他开始想去找自己的亲戚王元虎,此人是个军阀,有能力保护他。

当他走到王元虎家里的时候才知道,王元虎已经弃暗投明、参加了解放军。   -

王元虎回家后,劝他到人民政府自首,他假意答应,瞅机会溜了出去。王元虎发现郑蕴侠逃跑,立刻向重庆军管会公安处做了汇报。

侦察科张科长立即布置兵力,设卡盘查。

这时候的郑蕴侠正像丧家犬一般,惶惶然狼奔在逃亡之路上。

沿途“清匪反霸”、“锄奸肃特”的标语随处可见,在他看来非常刺眼,吓得他把一直携带的两把手枪,偷偷丢进了沱江。  两天后,他走到了盛产铁器的大足县龙水镇,看到很多小贩在那里批发铁货,他灵机一动,也不讨价还价,随便买了一箩筐铁剪、菜刀之类铁货,跟在几个个铁货贩子后面直奔川南而去,几天后,又来到赤水河畔川黔交界的叙永县。

郑蕴侠高兴起来,过了赤水河就是贵州毕节,然后就能够经威宁到云南,之后再寻找机会逃到境外。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11)

可是到了毕节之后,他吃惊地发现,到处都是解放军。

上前一打听才知道,由于附近发生了国民党残部土匪暴动,去云南的路已经全被截断。  郑蕴侠大惊失色,他害怕别人看出来,躲进茅厕定了定神,然后又跟着那几个铁货贩子往回走。  

沿途解放军查得严,路上不时看见被枪毙的恶霸、土匪、败兵的尸体。

郑蕴侠胆战心惊,又回到川南重镇沪州,找到了一个小客栈住了下来,和贩卖药材的“王老板”住在一个屋里。

有一次他从半夜醒来,看到”王老板“正在正用肥皂刻的假印章向纸上猛盖。

郑蕴侠不禁心里一喜,心想这家伙也不是什么正经生意人,于是他就咋呼道:“你是干非法买卖的,看我不到政府举报你。”“王老板”躲藏不及,干脆地说:“都是在江湖上混饭吃,多多担待。”

原来这个”王老板“也是国民党军队的连长,部队被打散了,就化装成药材商人想逃脱追捕。

为了应付盘查,他就用肥皂刻公章,盖在介绍信上。

即便是如此”同路人“,郑蕴侠也不敢暴露真实身份,他谎称自己只是一个国民党军队的小兵。

王老板临走的时候,把一张“四川省绵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传笺”和一张“居民外出证”递过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兄弟,给你两张护身符。”  王老板走后,郑蕴侠关上门,在姓名栏上用笔细心填上“刘正刚”三个字。这两张护身符非常及时,他逃到涪陵县,刚寻客栈住下,就碰上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敲门盘查。

郑蕴侠心里狂跳不止,双手颤巍巍地掏出“王大哥”制作的证明,居然蒙混过关。  

郑蕴侠靠着假证件,一路绿灯,在乌江和长江汇合处凉塘乡的私家小厂“川东制服厂”当了个临时小工。

不久之后,工厂裁人, 郑蕴侠这个临时工只能重新找工作。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12)

最后他到了灌水镇,开始走街串巷卖日用品。

这个工作一来可以做掩护,二来可以赚点零花钱。他这个四体不勤的人,实在无法干体力活。  

几年过去,郑蕴侠的肤色便晒得和山民一般黑,任谁也看不出他是一个久坐办公室的国民党特务。

1952年,45岁的郑蕴侠,还娶了一个叫邵春兰的女人为妻子。

邵春兰老家是山东的,跟丈夫到四川做生意,不曾想丈夫8年前在进货的时候遇到土匪,丈夫被土匪杀掉,邵春兰被迫做了压寨夫人。

解放后土匪头子被镇压,邵春兰作为土匪家属备受歧视,也没有人敢娶她为妻。

既然在此难以立足,邵春兰就打算回老家山东去。正在此时,郑蕴侠出现了。郑蕴侠文质彬彬,说话慢条斯理,还善解人意,两人就走到了一起。

其时郑蕴侠对成家并非多么渴望,只想以此做掩护。他知道,一个单身汉太引人注目,成家之后,安全系数马上提高了许多。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13)

结婚之后,郑蕴侠继续走街串当货郎,妻子在家做饭,小日子获得平淡滋润。如果不是国家政策发生变化,郑蕴侠或许还能隐藏多年,身份不会轻易暴露。

 到了1955年,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允许小商小贩四处跨区域售卖,开始改造“私营”经济。灌水镇政府就给郑蕴侠安排了一个工作,让他去县城学会计。

他只好服从政府安排,到了城里,他装作自己文化不认几个字,一切都从头“学”。

老师教算盘,教“九九表”,他当然比谁都熟悉,但他假装什么都不懂,三番五次问老师,把人家都问烦了,说他“不开窍”。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14)

他还装模作样请教车间主任:父亲的“亲”怎么写?

有时候,他还会指着墙上“厕所”两个字,问工友怎么读。但是郑蕴侠不知道,他举止早已引起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张书记的注意。

张书记心想,这个刘正刚,大约是有点不正常。

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有读过书,只在农民夜校上了几天课,不认得几个字。而且调来这里之前,他只是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货郎。

当时内地的农民很少有识字的,地处偏僻的濯水更是文盲遍地。

可是这个老刘头怎么看也不像大老粗,举止彬彬有礼,说话文绉绉,时不时从嘴里冒出“不翼而飞”、“老当益壮”等成语。

联想到大街上到处张贴的通缉国民党特务和军警的布告,张书记不禁心里一惊,眼前的老刘头,会不会是被通缉的坏人?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15)

他心想:这事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提高警惕,小心点没错,因此,被”虚怀若谷“之后,张书记才到了公安局,道出了自己对郑蕴侠的怀疑。

公安机关随即到郑蕴侠的原籍调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当地根本没有一个叫“刘正刚”的人。

根据张书记提供的情况,此人老奸巨猾,决计不是普通的国民党散兵游勇,一定是条隐藏的很深的大鱼。

所以当地公安局不敢怠慢,在逮捕嫌疑人的时候,请求当地驻军协助,一举将嫌疑人逮捕。

当地驻军派人过来的时候,“刘正刚”的身份也查清了,他就是被通缉的中统特务郑蕴侠。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16)

不过在审讯的时候,郑蕴侠装聋作哑,软底硬抗,拒不交代自己的身份。

他加入中统十余年,相继接受过各种特工训练,对审讯术、心理战是轻车熟路,怎么会轻易就范。

不过交代不交代,已经没有什么用,重庆方面早已确定了他的身份,还会放过他?

不久,郑蕴侠被关押在专门关押重犯的地方——重庆市第二看守所。

到了重庆之后,郑蕴侠已然明白自己难逃一劫,顽抗都是徒劳的,索性竹筒倒豆子,老老实实全部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说来也怪,没有交代罪行的时候,郑蕴侠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交代之后,反而坦然了,觉也睡得很香。

他心里很明白,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共产党人不会轻易饶过他,参照其他国民党人员的”待遇“,不用说,自己肯定是死刑。

从此,他别的啥也不想,只想这一天早日来到,吃个枪子,一了百了。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17)

(1985年,郑蕴侠在电影《草莽英雄》中扮袍哥)

被抓一年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958年12月1日,他被重庆法院一审判处死刑。

一切都在本人意料之中,郑蕴侠没有提出上诉,上诉也无非只是拖延一点时间,何苦来哉!

原来这时候,中共惩治反革命办法有了一条新的规定:"可杀可不杀的不杀"。政府决定给郑蕴侠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这个难得的机会,郑蕴侠又惊又喜,自然不会错过,他下决心改造自己,脱胎换骨。

1961年,郑蕴侠被调到华蓥山煤矿煤运站改造,由于表现好,得到矿长、大队长多次表扬。

由于表现积极,1975年10月,郑蕴侠迎来了新生,被人民政府赦免。

改革开放后,郑蕴侠还当了政协委员。

这时候他已经年近八旬,他更加珍惜这个机会,积极给对岸部下和故交写信,为两岸交流做贡献。

1957年,贵州一农民不经意间说了个成语(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18)

1985年,郑蕴侠还参加了电影《草莽英雄》的拍摄,在里面饰演一个袍哥。

2009年7月10日,郑蕴侠逝世,享年102岁。

临终前,郑蕴侠留下了一大遗憾未能完成,“较场口血案,让我至今都觉得罪恶深重。”他还是想“回较场口看看,想亲自站在那里,好好忏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