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曲木兰辞,千古动人魂。

花木兰的名字由来(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到底姓什么)(1)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这一点在学界已经形成共识。它不是产生于“五胡乱华”之前,也不会产生在陈之后,因为在陈代人智匠编的《古今乐录》中已经提到了这首诗的题目。一般认为,《木兰辞》“产生于北魏对柔然的战争,因为与诗中的地名相吻合。”(余冠英《乐府诗选-木兰诗注》)

《木兰辞》以其凝练的诗句,跌宕起伏的情节,再现了木兰代父从军之孝,保家卫国之忠,身经百战之勇,女扮男装之奇,功成身退之德。木兰传说虽不见正史记载,但民间传说与文学创作却十分活跃。木兰形象历千余载,经诗词、歌曲、戏剧等形式代代相传后,在清末民初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花木兰不但是中国古代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传奇人物,更一跃成为“女性国民”和“民族英雄”。

那么花木兰姓什么?这个问题问的似乎可笑,可是搞明白这个问题却对了解《木兰辞》的背景、时代大有裨益。

有人说,花木兰,当然姓花了。但在《木兰辞》中根本没有出现“花木兰”的名字,很显然,木兰姓花是拜后人所赐。

花木兰的名字由来(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到底姓什么)(2)

明-何出光《木兰祠赛神曲》十二首之序云:“将军,毫人,魏氏女。汉文帝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不任授甲,身伪其子以行。”老上,匈奴单于之名,《资治通鉴》卷十四“汉纪六”载:“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何出光认为木兰姓魏,而且是汉文帝时代人。

在《古今乐录》中,智匠曾云:“木兰,不知名。”,智匠是梁陈时代人,距离《木兰辞》产生和流传的时代不远。他既说“木兰不知名”,换言之,“木兰”是姓。

木兰是鲜卑人复姓。鲜卑人原居大兴安岭附近,鲜卑族的姓,也就是他们氏族称号。鲜卑语是多缀语的部族语言,他们的姓氏也是多缀语,都是复姓。北魏皇族九氏,以及北魏初期所统领的一百八十氏,全部是复姓。例如长孙氏、丘穆陵氏、贺赖氏、贺楼氏等。孝文帝推行汉化,才将复姓改为汉字单姓。木兰一姓,虽不见于鲜卑大姓,但鲜卑复姓在改为汉字单姓时,难免在音译或者用字时发生变异,因此木兰这个鲜卑姓变为哪个汉姓已不可考。

花木兰的名字由来(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到底姓什么)(3)

古代氏族、部落喜欢以山川河流命名。例如长白山,就曾是北魏的勿吉和隋靺鞨七部之一白山部的居住地。黑龙江是鲜卑人的祖居地,木兰县就是由县境内木兰河得名的。因此木兰一姓很可能就是从木兰河而来。对于木兰之涵义,《黑龙江志稿·地理志》云:木兰,蒙古语,江也。《呼兰府志》卷一载:木兰为索伦语“阿穆塔”之译音,谓打牲也,打牲就是打猎。另说:木兰,满语围场也,或哨鹿之意。满语谓哨鹿曰木兰,围场为哨鹿之所,故以得名。鲜卑人和女真人系出同源,因此木兰应该就是围场中打猎的意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定鲜卑九十九姓,其中没有木兰一姓,可见此姓属于贱姓,不在被定之列。木兰为围场之意,围场中打猎(主要是逐鹿)的都是底层奴隶,当然不可能被定为显姓。所以木兰家族应该就是专门负责围场猎鹿的底层奴隶,他们甚至连姓都没有,木兰意即围场猎鹿者。由于常年猎鹿,所以体格健壮,动作敏捷,擅长骑射,这也是木兰能够代父从军的前提条件。试想一个每天坐在窗前纺线娇滴滴的闺门秀女怎么能出征打仗呢?

所以木兰的日常生活应该是骑马逐鹿,而非纺线织布,纺线织布只是射猎闲暇的业余工作。

花木兰的名字由来(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到底姓什么)(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