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大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代有十六位皇帝,这里为什么叫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今天随着老猪的镜头,探寻这个神秘古老的帝陵。

亲身亲眼观察历史的痕迹,亲手触摸岁月的痕迹。

作者/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此次打卡点:北京,昌平,天寿山.

明十三陵系列一: 神路探踪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1)

十三陵地图

十三陵建造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2)

大宫门为通往明十三陵的门户,红壁黄瓦,下辟三券门位于高岗之上,中门正对天寿山主峰,名大宫门,清代称大红门,后称大宫门。门前两侧各立有下马碑,碑上刻有“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字样。并有掸法殿遗址。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3)

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内竖碑一座,龙首龟缺,高8.1米,碑阳刻明仁宗朱高炽撰写的碑文,三千馀字,碑阴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御制诗,西侧是清仁宗嘉庆九年的御制文。碑亭四角,各有汉白玉华表一座,表顶各有异兽一尊,面南者称望君出。面北者称望君归。每座华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条龙。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4)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5)

碑亭北依次排列大型石像生。有望柱二尊,坐立狮二对,坐立獬豸二对,立卧骆驼二对,立卧麟麟二对,立卧马二对,持瓜盔甲将军二对,朝衣冠文臣像二对,朝衣冠勋臣像二对,北接三门六柱式的棂星门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6)

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7)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8)

石像生。明代的石像生比较萌。

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9)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10)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11)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12)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13)

走到头。就是棂星门又叫龙凤门。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

揭秘明十三陵选址的风水要素(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14)

<十三陵>

忠奸欲问辨何曾,似见山妖哭驾崩。

草野金銮千万部,昏君圣主十三陵。

莫非史笔文多讳,终是将军老不能。

出入牌坊休细读,望中人事已蒸蒸。

作者/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谢谢观赏,喜欢请关注。

明十三陵系列下期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