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日神剧,大家就能想起手撕鬼子,谈起手撕鬼子,出自王新军主演的《抗日奇侠》以及……一系列神剧,不过2019年底,这位却导演并主演了正剧《河山》,当然不是神剧,也算不上神作,虽然有不足,但也有相当的进步。

道具

剧中出现了抗战中方方面面的势力,国民党的中央军、东北军、陕军、晋军和川军。八路军、民兵、妇救会也悉数登场。

中央军戴德式钢盔,穿黄绿色军装。

陕军和晋军穿灰色军装,戴英式托尼钢盔。

川军穿草鞋。

所有的参谋戴着右边军衔,左边交叉竹节的参谋领章。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1)

参谋领章

军队文职(国民党称之为军属人员)穿着文职制服。

八路军抗日根据地里的民兵拿着土枪,用消息树报信。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2)

消息树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3)

民兵的土枪

所有抗战初期的冲锋枪是伯格曼冲锋枪(德制MP18/28),而不是拿美式M3黄油冲锋枪

日伪军方面。

1938年之前的日军穿昭五式军服,将军级别的军官不佩戴兵种领章。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4)

昭五式军服

1938年之后的日军穿九八式军服,佩戴M型兵种章。

华北治安军穿着富有特色的西服开领军装,戴大檐帽。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5)

华北治安军

看来,剧组是查阅过史料的。

不过,仔细看剧,还是能看到一些不足:

国民党军属人员在1936年1月更换了制服样式,帽子样式从礼帽改为大檐帽样式,并在领口增加了圆形领章。而《河山》的故事始于西安事变前夕,已经是换装完成之后了,但电视剧中出现的自始至终是老式制服。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6)

文职军服的变化

西安事变中,主角的部队用无线电话联络,电话机虽然用帆布包着,但是还能看出来是美式SCR 300,是美国1940年研制的,迟于剧中的使用时间。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7)

无线电话

剧中的国军指挥部出现过“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标语,但这句话是1944年9月16日提出的口号,远远迟于剧情发生的时间。

剧中有个汉奸卧底国军,被任命为副排长,可是他的领章一直是列兵。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8)

错误的领章

剧中几个将军的军服上没有胸章,比如战区司令官魏总指挥(原型疑似卫立煌)、接替他的简秀章(原型疑似何应钦)还有军统头子邱元古(原型疑似宋良)。估计剧组本来想用历史人物原名,但是本剧虚构情节比较多,后来改名,而胸章上写的是原名,只好在后期剪辑中将胸牌抹去。

道具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在女性主要角色的妆容方面,女主角姜雅真和翠姑的妆容非常现代,扮演姜雅真的秦海璐其实已经不太适合扮演年轻女性了,角色设定却是年轻的地下党员,掩护身份是军统特务,角色在冬季场景中甚至穿着光腿神器,令人忍俊不禁。如果这个角色和王新军扮演的卫大河都改成三四十岁,在七七或者九一八时丧偶,或许更自然一些。

至于王文绮扮演的翠姑,妆容和农村妇女的角色设定实在太不相符。尤其在八路军恋人高晓山牺牲之后,很多网友认为剧中表达的意思好像是翠姑剪发开面,按照当时结婚的风俗来纪念牺牲。可是,由于妆太浓,实在看不出来。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9)

翠姑

战斗设计

本剧中的战斗设计给人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一方面,剧中终于还原了日军的本来面目,他们的重武器比中国军队多。

每次作战必出动迫击炮、步兵炮和山炮。第25集中更是出动了97式坦克和87式装甲车。有些大规模进攻中还有航空兵狂轰滥炸。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10)

日军坦克

剧中还表现了日军在历史上使用了一些真实的作战策略,比如长距离调动部队到异地作战,使得通讯条件有限的中国军队无法及时传递情报。

比如频繁采用迂回战术,找出防线弱点,合围中国军队。

还有一些战斗中的真实反应,比如没有作战经验的人,第一次经历大规模炮击,真的吓尿了。

在混乱的战场中发生耳鸣的现象。

先集体投掷手榴弹,然后再发动冲锋。(当然这两点似乎是致敬《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

但是有些战斗设计明显做的很马虎:

许多作战中,剧中的主要角色抱着轻机枪,或者亲自操纵重机枪在显眼的位置射击。

也许火力薄弱的军队进行交战时,这是有一定作用的做法。但是对于配备了不少火炮和掷弹筒的日军来说,发现机枪,第一时间就能组织火力打掉,让中国军队吃了不少亏。

所以,隐蔽好机枪位置,从侧翼射击,频繁转移位置才是正确的做法。

真实的作战队形在摄像机镜头中也许真的太松散了,但是为了视觉效果,也不至于在镜头里人挤着人。很遗憾《河山》简单沿用了“人山人海”的战斗队形,如果像一些优秀战争片里一样,能采用折衷的方法则能在真实性和视觉效果方面达到平衡。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11)

密集的队形

第9集里,陕军向日军发动冲锋,用的居然是八路军的冲锋号谱,殊不知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就另外编写了一套号谱,因此两者肯定是不同的。

第32集里有一场战斗,中国军队夺取了日军一个据点,然后换上日军的衣服,一支退回据点的日军不知是计,进入据点,然后被中国军队包围歼灭。

这场战斗看起来巧妙,实际上不太可能,攻击据点留下那么多战斗的痕迹,后来的那支日军难道看不出来?

第49集有个场景,华北治安军的军官骑马,步兵徒步行军护送汽车辎重队。观众:?这还不如使用骡马辎重队。

第12集有个镜头,川军的上校先向晋军的中校敬礼,而且一个坐着一个弯腰驼背,前后也没有任何剧情交代军衔高的为何向军衔低敬礼,且如此军容不整。

故事架构

《河山》的主线故事是西安事变到中条山战役这段时间里,一支混编的游击纵队在敌后抗日的故事,这支游击纵队由中央军、晋军、川军、陕军和八路军各一个团混编而成。

如此复杂的混编确实在历史上出现过,比如娘子关战役,国军的各个派系加上八路军一共二十多个旅混编进行正面作战。但是效果并不好,最终战役失利。

至于游击纵队这种编制,国军还真组织了不少,目前我没有发现史料表明有国共混编的游击纵队存在。而国军的这种游击纵队,有很多支在敌后根本坚持不下来,要么消亡,要么投敌。

《河山》在剧情上,努力再现了八路军如何发展敌后根据地的:

八路军在敌后组织了儿童团、妇救会整合当地的人力资源;

协助当地居民发展生产,保秋收;

组织学习文化,开启民智;

在当地青壮年中招募民兵,积累战斗经验,择优选拔到主力团;

虽然着墨不多,但是相信有心的观众已经看出来为什么兵员靠壮丁,补给等靠要的军队在敌后生存十分艰难。而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越打越大。

剧中有些情节可能让一些观众感到不解:

比如,军统派驻游击纵队的叶贤之,眼看游击纵队里的国军各派系部队看八路军的方法有效,纷纷效仿,感到怀恨在心,居然提供假情报误导游击纵队,要借日军的手消灭这支部队。

剧中给出的理由是叶贤之在一次行动中被日军俘虏,然后迅速变节。

但是现实更魔幻,是1937年12月的晋西事变(十二月事变),晋系阎锡山突然宣布国共合作组建山西新军,即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人自卫队等组织为叛军,然后派兵围剿。

之后发生了阎锡山的旧军、山西新军和日军三方混战的奇幻景象。八路军与山西新军互相配合,最终击败了日军,重创旧军后与之停火。新军的大部分部队也被争取到八路军的战斗序列之中。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12)

决死队臂章

再比如,有观众疑惑为什么随着抗战的深入,剧中加入地下党的国军越来越多?

卫大河的亲信王三喜是地下党,姜雅真是地下党,付洋(卫孝邦)是地下党,伪军里的谢文涛是地下党,最后连卫大河也入了党,军统精心培养出来的卫孝定在游击纵队工作了一段时间,也有加入地下党的倾向。

不过就算只看中条山抗战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史真的是如此,随便举几个例子:

第一战区游击第1纵队司令魏风楼,属于西北军系统,在察哈尔抗战被绞杀后成为特别党员。

宣传处处长杨春芙,地下党员。

团长彭国政,地下党员。

剧中的国民党顽固派嘲讽陕军的第38军,简直成了“七路半”,是不是要投共?

历史上,陕军的第38军确实因为吸收了不少地下党员,军纪和战斗力远高于陕军其它部队。指挥这个军的赵寿山,被卫立煌夸奖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当然在剧中,“铁柱子”这个称号被安到了主角卫大河头上。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13)

头戴平顶盔的陕军

赵寿山在中条山沦陷之后,深切感觉到国共不同做法造成了不同抗日局面,真的投共了,而38军的一部2300人,1943年冬起义,回到解放区。

上面提到的山西新军,原本是国共共同组建的军队,大部分最终投向了八路军,可见人心向背。

总的来说,《河山》是王新军自2004年的《历史的天空》之后,有一定深度的,且有一定影响的抗日正剧。虽然有些不足,但是令人看到了进步。

抗日神剧颠覆之作(神剧主角改演抗日正剧河山)(14)

历史的天空

不过,从本剧的实际拍摄效果也可以看出,考证历史来拍摄正剧的难度是多么得高!即便剧组可能自以为做足了资料,依然能被看出不少疏漏。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