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云朵居”节选自《启功给你讲书法》,关注公众号:yunduoju(长按复制),关注启功书法收藏

启功谈书法结构(启功讲书法十)(1)

【释文】

古人席地而坐,左执纸卷,右操笔管,肘与腕 俱无着处。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即前后左 右,以及提按也。逮宋世既有高桌椅,肘腕贴案, 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说。肘腕平悬,则肩臂 俱僵矣。如知此理,纵自贴案,而指腕不死,亦足 得佳书。

执笔法

刚才不是说,你不会用笔啦,等等,先拿“用 笔”的大帽子一砍,这人就闷了。底下就全不会, 我不会执笔,我不会用笔。打这就心灰意冷,那干 脆就退出这学习班,退出这练习班。我们就甭写了, 就放弃了,就完了。要知道执笔拿笔的办法并不难。 古代人拿笔跟现代人拿笔不同在哪儿?古代,就是打 五代往上,唐朝还这样子。唐以前,都是席地而坐, 跟现在日本人的生活一样。席地的“席”是什么呢? 为什么吃饭又叫摆席?这个席,就是地下铺的凉席的 席。一大块席,几个人坐;一小块席,一个人坐。 那么这古人写字席地而坐,笔砚也搁在席上。

左手拿一纸卷,或者一竹简(汉朝人用竹简、木 简),右手拿毛笔,就这么写。随写左手就往下放这 个纸卷,越写越往后,所以中国的手卷是从右边往 左一行行写的。这纸卷原来是卷紧的,写完头一行 就松一点。一行垂下去就再写第二行,再写第三行, 再写第四行。这样子写,拿笔就像现在拿铅笔、钢 笔一样,用三个手指就这么拿这个笔。这三个手指 只能这样拿,笔是斜着的,左手拿着纸卷或是木头 片,也是斜着的,笔对着纸卷是垂直的。就这么写 下来,很灵活,要练熟了,笔画灵活而不呆板。这 是没有高桌子以前,拿笔写字的情况。

到宋初以后有了高桌子、高椅子,人就坐在高 椅子上趴在桌上来写字。这样就不可能也用不着左 手拿纸卷了,这纸铺在桌儿上。这笔也不能用三个 手指斜着拿了,那不行了.这笔得立起来,才能跟 纸垂直,怎么办呢?就得变为前四个指头拿笔,食指 中指在管外头,无名指贴在管里头,拇指在管里头。 这样就拿住这个笔了。笔与纸面(桌面)垂直,这么 写。这样高桌把腕子托起来了,腕子在桌面上,纸 也是平放着。

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看古代人写的字为什么 笔画那么灵,那么活动,而现在我们平铺在桌上写, 这笔画爬在纸上很呆板,于是有人就想到像古代人 那样把手腕子、胳膊都悬空起来。可他这是有意的 悬,胳膊也不自然,不能像真正的席地而坐的那么 灵活地写。这时,就有人拿根绳子拴在房梁上,把 右胳膊吊起来。把胳膊吊起来,这腕子、胳膊悬倒 是悬起来了,可古代人悬呢可以上下左右四面动, 他这个悬呢是平面的,他要有上下活动,就跟绳套 脱离了。虽然这个“悬”字用对了,可是提按却没 有了,因为他已经不是那么灵活的用法了。所谓的 悬腕是宋朝人才给它想出来的说法,而古代没有悬 不悬的说法。他们无所谓悬,他就是全空着。腕没 处搁,肘也没处搁。他不想悬,手也得在半空中, 在半空中操作。比如说,我们现在切菜,我们熬汤, 拿一个勺子在锅里和弄,这个腕,你说这还用悬吗? 大师傅早已练会了。这胳膊没处搁,腕肘没处搁, 悬是很自然的。切菜,右手攥着刀把切,这肘也没 处搁,这腕子也没有东西托起来,那只有悬腕悬肘 切。这时我要片这菜是横着走,切这菜是竖着走, 我再想给它挖一个窟窿,还转着走,这刀的走向是 随便的,那还要说得拿个绳子把肘和腕子悬起来吗? 自从有了高桌,才有了悬腕的说法。有了悬腕的说 法,这个右臂完全僵涩,并没有真正发挥臂力自然 地行使的力量。自从有悬腕说,这字就没有了自然 的艺术效果。这是我的感觉。

又比如说回腕,回腕就是这腕子来回转,熬汤 熬粥,拿勺子在锅里和弄,人人都会回腕。清朝有 个何绍基,他的书前头还刻着一个图,这手拿起笔 来呀,腕子回过来往怀里这么勾着,像个猪蹄。三 个指尖捏笔管。拇指与食指中间形成一个圆洞,这 叫龙睛法,像龙眼睛。若是捏扁了一点,中间并不 是一个圆洞,这样又叫凤眼法。看何绍基那个图, 拿起笔来向怀里拳起来,转这么一个圈,然后对着 胸口。这样一看就是猪蹄。在广东,猪的前蹄叫猪 手,猪的后蹄叫猪脚。这完全是猪手法。这些都是 由于不明白大众生活方式、用笔方法、书写工具等 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误解,跟着误解又造出许多不 切实际的说法。这样只能使人越发迷惑,并不能指 导人真正地去探讨这门艺术是怎么形成的,所以我 觉得这些说法都是故神其说,故作惊人之笔,故作 惊人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