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年初,叶剑英肺炎复发,经过医疗小组半年时间的治疗,病情仍不见好转,而且还引发了多种并发症,病情极其复杂。

当时医务人员昼夜不停地守在叶剑英身边,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进行会诊和治疗。一天晚饭前,专家们在会诊时认为,叶剑英此时的病情,需要请广州著名的呼吸系统专家钟南山会诊。

三个小时之后,远在广州的钟南山奇迹般地出现在了叶剑英的身边……

两度差点进军体育事业

如今我们所熟悉的钟南山院士,稳重,有责任心,为医学事业兢兢业业,然而在小的时候,他却是一个令父亲叹气的顽皮孩童。

1936年,国内著名儿科专家钟世蕃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当时医院正好在南京钟山南面,因此钟世蕃便为孩子取名为“南山”。

在他出生四个月的时候,日本发动了对南京的轰炸,钟世蕃家的房屋也未能幸免于难。当外婆和母亲哭喊着将钟南山从废墟里扒出来时,钟南山的小脸已经成了灰黑色,半天都不会哭。

如果再晚一会儿,钟南山真的就没命了。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1)

图丨钟世蕃全家福,左一为童年时期的钟南山

南京沦陷之后,钟世蕃一家随医院撤往贵阳,并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在钟南山上小学之后,每天忙于工作的钟世蕃还要辅导儿子功课,但贪玩淘气的钟南山只能听父亲讲上一会儿,时间稍长他就借口上厕所溜走了,弄得钟世蕃经常摇头叹气。

内战爆发以后,钟世蕃一家随着医院再次转往广州,好在钟世蕃当时已经是院长,一家人被照顾坐救护车转移,并住进了中央政府分配的独门独户的小楼。

广州更加现代的生活,和贵阳有着很大的不同。钟南山当时能够接触到很多美国电影,对于武侠片更是痴迷,他经常幻想着自己像大侠一样,抬一抬腿就能在天上飞。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12岁的钟南山趁着家里没人的机会,找了一把大一点的伞,上到最高的三楼,撑着伞从窗户跳了出去。按照他的想象,这把伞会带着他从空中慢慢飘落,就如同游侠一般。

但现实是钟南山刚跳出窗口,手里的伞立刻就翻了过去,他就像石头一般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好在下面是草地,躺了整整一个多小时之后,钟南山才慢慢地爬了起来。

这种活泼好动的性格,让钟南山开始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培养了他不服输的性格,和勇于拼搏的勇气。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2)

图丨青年钟南山

从上高中开始,钟南山就经常参加广东省田径队的业余训练。1954年,钟南山在广州市运动会中,取得了400米跑第四名的成绩。经过两年的训练,钟南山已经能够取得第二名的成绩。

之后他还代表广东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运动会,并取得了全国400米跑第三名的好成绩。

这样的成绩很快引起中央体育学院的注意,他们给钟南山抛出橄榄枝,邀请他进入国家队继续训练。但钟世蕃则希望儿子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做一名医生。

就这样,钟南山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学,成为当年广东省五个考上北京医学院学生的其中之一。

1958年,已经大三的钟南山被抽调到北京市体育集训队,准备参加第一届全运会。每天下午放学之后,钟南山就在校园里坚持跑步训练,等到天黑才离开训练场。到了集训地之后,钟南山又挺过了一次次艰苦的训练。

眼看着正式比赛的日子越来越近,信心满满的钟南山居然在选拔赛中未被选中。几乎丧失了全部斗志的他,不甘心自己近一年的努力白费,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他决定挑战自己。

在第一届全运会的比赛测验中,钟南山以0.4秒的优势,打破了当时400米的全国纪录,北京医学院甚至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3)

图丨第一届全运会上的钟南山

体育上的天赋让钟南山再次收到邀请,北京体委希望他能够留在体工队。钟南山考虑再三,决定放弃这个从事体育事业的机会,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医学事业中去。

等回到学校之后,钟南山的学业面临着进入实习阶段,因此钟南山只上了三年半的大学。由于没有在大学中进行完整的学习,钟南山从北京回到广州从医,经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道路。

阴差阳错成就终身事业

在当年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钟南山从大学毕业之后,整整八年时间都没有做过一件和医学有关的事情,这原本应该搞出好成绩的黄金时间,就这样被荒废过去。

1971年冬天,已经35岁的钟南山告别了北京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踏上了回乡的火车。

回到广州之后,军区领导让他随意挑选一个喜欢的单位。当时钟世蕃的处境并不太好,钟南山去父亲所在的医院有些不妥,因此妻子随手一指,就选中了离家最近,同时也是条件最差的第四人民医院。

也就是在那一年,毛主席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当时这种病在国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于是周总理号召医疗系统开展对这种病的群防群治运动。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4)

图丨钟南山夫妇

当时医院接到中央的指示,却挑不出人来搞这个工作,所有人都认为研究这个病没有前途。选来选去,医院指定让钟南山去,因为他没有专业,也没有专长。

刚开始钟南山对此并不感冒,但时间一长,钟南山就想通了,既然自己被安排到这里,他就在这里培养兴趣,搞出点东西。

谁都没想到,这成了钟南山一辈子的工作,尽管这一切并不是他的初衷。

一切都是从头开始,钟南山研究了多种和呼吸系统有关的领域,同时也开始研究中医的疗法和理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钟南山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上有了突破。

后来联合国派医学代表团到中国参观,钟南山抓住机会作了仔细汇报,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第四人民医院虽然不大,却藏龙卧虎,有些货真价实的玩意儿。”

自此,钟南山一生的事业有了根基。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5)

图丨钟南山旧照

1979年10月,钟南山作为公派留学人员,踏上了前往英国的列车。初到伦敦,钟南山一边学习英语,一边给导师写信,表达对仰慕已久的教授的期待。整整一个月之后,导师终于回信了,大意是:

“按照英国的法律,你们中国医生的资历是不被承认的……你想在我们这里进修两年的时间显然太长了,最多只能八个月……”

教授的一席话,犹如在钟南山头上浇下了一盆冷水。经过三思,钟南山决定亲自见一见这位教授。

在好友的帮助下,钟南山如愿见到了教授,但教授仍然保持着有些傲慢的态度,经过几次沟通之后,教授询问钟南山能不能讲一讲中国的医疗。钟南山看到了一丝希望,条件反射般地答应了下来。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钟南山拟了一个8000字的讲稿,并请同宿舍的老师为他指正。同宿舍的老师虽然很热心地帮助他,但也非常忧虑,写得好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让人家能听懂。

当时钟南山的英语还不算太好,他便想了一个笨办法,将稿子的内容全部背下来。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6)

图丨钟南山在英国留影

一个月之后,钟南山带着自己的幻灯片和讲稿走上了讲台,从中国的传统医学讲起,一直讲到中西医结合的治病方法。

刚开始钟南山还有些紧张,好在他对讲稿已经烂熟于心,随着听众们逐渐被他所讲的内容吸引,他越讲越有信心,不知不觉就讲了大半个钟头。

在他讲完之后,全场掌声雷动,甚至有老教授邀请他到家里一起讨论医学问题。就这样,钟南山顺利进入爱丁堡皇家医院学习。

当时麻醉科的教授让钟南山做一项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位权威教授的研究。结果钟南山经过反复实验,得出的结论却和权威教授的研究不一致。

在教授的建议下,钟南山反复做了几次,还是未能呈现出来,便开始猜测权威教授的结论可能是错的。经过反复实验证明,钟南山的分析完全正确,在教授的指导下,钟南山发表了自己的实验报告。

很快麻醉协会就采用了钟南山的报告,并将其列为全英麻醉医学会大会首个发言位置。钟南山十分清楚,自己此次发言,就是在挑战权威,去阐述一个和权威教授完全相反的结论,必将引起很大的争议。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7)

图丨钟南山做实验照

在钟南山讲述完自己的实验报告后,在场的专业人士提出了12个问题,好在其中11个就是钟南山预先估计到的。最后,英国麻醉学会主席起身表示,他们也做过类似的实验,能够证明钟南山的实验是正确的。

经过全场与会人员的表决,钟南山的实验结果被“全部接受”。

1981年11月,钟南山结束了两年的进修,婉拒了导师和爱丁堡大学的挽留,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的飞机。临行前,大使馆交给钟南山一封导师写来的亲笔信,这一次的内容和他们初见时的完全不同: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经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未遇见过一位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卓有成效。”

为病人奔波一生

学成回国的钟南山,成为中央领导保健办的第一批专家。1982年叶剑英病情恶化,眼看着“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根据他的病情,中央通知各国使馆,取消当年的建军节庆祝活动,并通知人民大会堂不安排其他活动,准备布置追悼会现场。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

图丨晚年叶剑英

好在钟南山的及时出手,和全体医务人员一起挽回了叶剑英的生命,使其病情再次趋于平稳,获得了中央领导的一致好评:

“你们创造了医疗史上的奇迹!”

1995年,广州市人事局处长三次动员钟南山,希望他能够申报院士,但钟南山认为自己还差得很远,完全不够格。当时负责审批院士的组长侯云德院士,特地找了两位熟悉钟南山,而且讲话不留情的教授,询问钟南山的情况。

结果两位老教授对钟南山都赞不绝口,侯云德就更加认定钟南山这个“年轻人”了。

最后在评选院士的时候,钟南山被高票当选。虽然他得奖不多,但他发表过的几篇文章,都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甚至他撰写的哮喘防治指南,在业内是引起轰动的。

除此以外,钟南山从回国之后,就开始担任中央的保健医生,很多领导到广州之后,都希望找他看病,他也经常去北京会诊。评委们认为这些都体现了钟南山的资历和水平。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9)

图丨钟南山接受采访

钟南山教学生,并不是一上来就教如何治病,而是先教思想,让学生们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问题,不断钻研医术。

有一次,一位30岁的女病人患上了肺结核,但在诊断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有些专家能够检查出是肺结核,而有些专家则诊断不出。为此,这位女病人辗转了多家医院,直到找到了钟南山。

见到钟南山的那一刻,她坦言自己的心放下了,无论结果如何,她都相信。

钟南山立刻安排学生追踪病人的情况,经过四个月的观察和治疗,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学生们纷纷说钟南山的诊断不会出错,但钟南山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将这位病人的所有资料和其他几个专家讨论,最后确诊为肺结核。

之所以钟南山不敢轻易相信自己的判断,就是因为这位病人没有症状。

对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病,钟南山都乐于接受,他知道这些病人已经走过了很多医院,实在看不了才找到了自己。他经常叮嘱学生们:

“到了你这里,你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他找你有什么用呢?”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10)

图丨课堂上的钟南山

2003年,一场“非典”席卷全球,那个时候钟南山的工作非常忙,再加上他的性子急,经常毫不留情地当面批评自己的同事。同时他又可以做到一转脸就转怒为和,温和地对待每一位病人。

在最艰难的时期,很多医务人员都担心病人出现大量死亡,钟南山告诉大家,就算十个病人里只能活一个,也要从那一个里吸取经验,这样才能把救活一个变成两个、三个、四个……

每天钟南山带着人查完房之后,摘下口罩直奔会议室,他的学生、主治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紧随其后,所有人都像他一样,脱下身上的白大褂,简单折叠之后才落座。

在这个会议室中,没有等级、尊卑之分,每个人都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反驳对方的观点,无论对方是什么人。

这就是钟南山一直倡导的:以最佳的方法,为病人解决病痛为目的。

2020年的一天中午,国家卫健委给钟南山的助理打电话,称武汉疫情紧急,请钟南山立刻赶往武汉。当时钟南山正在开会商讨新冠肺炎疫情,这些天他一直在参与深圳病人的治疗,同时密切关注武汉的情况。

听说卫健委要求自己立刻赶往武汉,钟南山考虑当天下午自己还有会议,询问能否推迟一天抵达,结果电话另一头的卫健委专员急切地说:

“肯定不行,我们都要求专家今天赶到,大家一起来开会研判,确定这个疫情。”

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87岁的叶剑英病情危急)(11)

图丨深夜赶往武汉的钟南山

当时助理已经感觉到事情不同寻常,赶快查当天的机票和高铁票,结果没有一张余票。卫健委的专员立刻表示他们来和铁路局协调,请钟南山坐高铁前往武汉。

事发突然,钟南山虽然早有预感,但没想到如此急迫。就像当年三个小时从广州赶到北京,打赢那一场医疗界的“淮海战役”一样,他坚定地告诉电话另一头:

“我下午开完会,晚上肯定赶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