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中国文明的衰落,很多人遮不住对清朝的愤愤,耽误了整整三百年,中华文明从清朝时期开始衰落。更有人把乾隆说成是“千古第一罪人”。

清朝灭鼠疫的方法(清朝留下的防瘟疫四招)(1)

不可否认,被清朝灭掉的明朝还是可圈可点的,西方著名科学家莱布尼茨在其《中国近事》说:明朝时候,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

这时候,东阁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完成了其主持的《崇祯历书》,书中采用第谷创立的天体系统和几何学的计算方法,也对哥白尼的学说做了介绍并大量引用其在《天体运行论》中的章节。而此时,伽利略正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

但是,不管你怎么不服气,最终明朝被清朝取代了。在窝窝囊囊、跌跌撞撞,即将灭亡的前一年,竟然做出了一项或许是唯一正确的决策,使得清政府在备受屈辱的外交史中,难得地表现出了一点大国气概。而这也成为晚晴最后的遮羞布。

清朝灭鼠疫的方法(清朝留下的防瘟疫四招)(2)

这块遮羞布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

1910年11月,今天哈尔滨道外区,突然爆发神秘瘟疫,村民一家一家死亡,前来调查的警察、医护人员,也未能幸免。这就是近代最惨烈的东北大鼠疫,也是中医与西医间第一次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大对决。

此时的哈尔滨,有中国居民两万多,俄国侨民十万人,日本人两千人。清政府最担心的就是疫情被虎视眈眈的日俄利用,成为侵占东北的借口。加上疫情初期,对这场大鼠疫没有清楚的认识,致使疫情迅速蔓延,从山海关、从港口迅速侵入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地。

时任蒙务处协理的曹廷杰在其《防疫刍言及例言序》记载:从1910年9月到1911年2月,6个月至少死了6万人。

清朝灭鼠疫的方法(清朝留下的防瘟疫四招)(3)

这时候,大清国一片哗然,驻北京的各国使馆给清政府施压,要求立即派人救治。但是,一些畏惧不前的传统中医此时却裹足不前,打起了嘴仗。毕竟,比起面子来,命更重要。而日俄却蠢蠢欲动,主动要求派军队接管,其野心昭然若揭。

关键时刻,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挺身而出,施肇基,苏州吴江人,他亲自担任"防疫大臣",他一边筹办"万国治疫会议",向全世界求援,另一方面,力荐伍连德为东北防疫总医官。

清朝灭鼠疫的方法(清朝留下的防瘟疫四招)(4)

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侨,1907年7月,他接受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的邀请,出任北洋军医学堂的副校长。但是,当1908年10月伍连德来天津赴任,去遭遇慈禧与光绪接连死亡,袁世凯失势被贬。于是被冷落一边。

伍连德懂得感恩,始终不忘帮助过他的人,若干年后,他在《自传》扉页上写道:“作者敬献本书,纪念中国前驻英国、美国大使施肇基阁下……”

接受任务后,伍连德二话没说,直接登上了北去的列车,随行的,只有他的一个助手林家瑞。而当时,中国几乎没有西医,整个东三省的西医除俄国和日本医生外,加起来不超过10人。

清朝灭鼠疫的方法(清朝留下的防瘟疫四招)(5)

伍连德到达哈尔滨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死亡气息弥漫的空间:

首先,大量患者死亡,很多尸体来不及收集,被扔在城市的角落中。即便被统一拉到了郊外,但由于天寒地冻,根本无法深埋,瘟疫病毒无法彻底消灭。

其次,人们对鼠疫认识不清楚,认为是传统的腺鼠疫,但最可怕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全新肺鼠疫,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播。

再次,治疗方式错误。飞沫传播这一特性,对于望闻问切的传统中医诊断方式来说,特别是切脉,触摸患者皮肤,不戴口罩,没有消毒意识等都是致命的。而当时,北洋首席医学教授,法国人迈斯尼也不相信人传人的说法,他不戴口罩,没穿隔离衣,走到病人中,结果被感染,1月8日被染,1月11日死亡,是哈尔滨防疫队伍中唯一一个死亡的西医医生。

清朝灭鼠疫的方法(清朝留下的防瘟疫四招)(6)

残酷的现实面前,伍连德的主张和措施得到落实:封城,焚尸,戴口罩,医院隔离。

第一:封城。伍连德来到哈尔滨之初,已经出现人员大量死亡的情况,但当地官员并没有认真重视,怕引起外国居民的恐慌,也怕麻烦。

伍连德几经上书朝廷,终获全权。他第一时间下令:关闭港口、山海关等入关通道。对中东铁路沿线实行交通管制,所有旅客隔离5天观察,无感染后放行。哈尔滨居民实行严管,一律不得外出。

1910年11月15日哈尔滨组成了防疫会,接下来,奉天、长春、黑龙江响应,东北各地也相继建立了防疫组织,东三省很快形成了鼠疫防控体系。

清朝灭鼠疫的方法(清朝留下的防瘟疫四招)(7)

第二:焚尸。最初的哈尔滨规定,对于死亡人员,如果想拉回老家埋葬的,政府放行,如果同意就地埋葬的,政府出钱购买薄皮棺材。这些疫尸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在中国死人为大,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下,1911年1月30日,伍连德在哈尔滨傅家甸焚尸2200具,施肇基从朝廷获得大规模焚烧尸体的圣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清朝灭鼠疫的方法(清朝留下的防瘟疫四招)(8)

第三:戴口罩。伍连德来到哈尔滨后,在认真调查后果断提出:这场鼠疫人传人。这个判断没有人认可。

1910年12月27日凌晨,伍连德和他的助手对死亡尸体偷偷进行了解剖,这是惊天骇俗的行为,但也找到鼠疫杆菌,确定了通过唾液传播的方式。直到三年后,1913年11月22日,内务部颁布了解剖条例,才正式准许解剖。

接下来,伍连德发明了一种纱布口罩,作工序简单,原料取材方便,称为“伍氏口罩”,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很快,东北其他地方的防疫人员,和很多老百姓都戴上口罩,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为防止疾病传染而改造发明的医用口罩。在1911年4月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

第四:医院隔离。军警立即接手,出入严格检查,发现病人立刻就近隔离。在疫情爆发区傅家甸设立定点医院、定点隔离区。医院安置病人,隔离区安置病人家属。在其他居民点就近设立了定点医院,分设疑似病例院区、轻症病例院区和重症病例院区三个相对独立分院区,避免交叉感染。

种种措施迅速出台,哈尔滨疫情得到控制,伍连德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百万人的生命。

清朝灭鼠疫的方法(清朝留下的防瘟疫四招)(9)

当时的伍连德只有31岁。很多人说,伍连德,放到现在也是和钟南山一个级别人物,但是在很长的时间中,伍连德并不为中国人所熟知。程光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专家,《伍连德自传》中文本译者,他曾接受采访说:到现在为止,哪怕是院士,有很多都不知道伍连德是何许人也。

直到近些年,有了王哲《国士无双伍连德》、温兆伦主演的电视剧《浴火危城》以及不久前央视在《家国记忆》中播放的纪录片,这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伍连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