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古诗及译文(秋风引赏析)(1)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被贬期间。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文苑杂谈】

人们常用“秋风扫落叶”来形容温带地区的秋天的景色。秋天到了,杨树、槐树等阔叶树的叶子渐渐衰老,随着瑟瑟的秋风,枯黄的树叶便悄然飘落了。你也许为树叶的飘落而惋惜,但是你可曾想到,落叶恰恰是树木的自我保护。

天冷了,人们生上火炉,穿上棉衣。可是树木呢?它们唯有脱尽全身的树叶,来尽量减少水分的蒸腾,才能安全的过冬。要不然,天寒地冻,狂风呼号,树根吸收水分已经很困难,而树叶的蒸腾作用却照常进行。你想想看,等待树木的除了死亡还会有什么呢?

叶柄本来是硬挺挺地长在树枝上的。到了秋天,随着气温的下降,叶柄基部就形成了几层很脆弱的薄壁细胞。由于这些细胞很容易互相分离,所以叫做离层。离层形成以后,稍有微风吹动,便会断裂,于是树叶就飘落下来了。

【字词解释】

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闻:听到。

【原文翻译】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

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

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实战演练】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哪些特征?

答: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刚至、萧索凄凉的特点。

2.“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得好,请联系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简要分析一下。

答:“最”字表现了诗人对物候变化的敏感,写出了诗人羁旅漂泊,思家念归的心情。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诗词赏析】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