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啥?除了春节以外,就属中秋节了。

中国人对月亮似乎一直有种执念,几千年前,就安排了大美女嫦娥姐姐奔月而去,这成了现在“有据可查”的登月第一人,最关键是去了就不回来了,给了国人几千年来年年在月圆之夜祭拜狂欢的理由。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分钟了解(每年都过的中秋节)(1)

在国外,月圆之夜总是会预兆着发生点不好的事情,比如狼人,再比如吸血鬼。

而国内,月圆之夜清辉满人间,代表着思念,美好和阖家团圆。

其实,最早的中秋节并非是现在这样的全民节日,大家举杯共祝,只是文人墨客的一场单方面狂欢。

早在周朝,周人就有祭月的传统,这一习俗流传下来,到了秦汉时期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皇家礼制。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分钟了解(每年都过的中秋节)(2)

魏晋时期,不敢妄谈国事,只敢清谈的文人们盯上了这一祭月传统,赏月,对月抒怀的作品大大增加。这时候所说的中秋跟我们现在所说的“中秋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此时的中秋只是指秋天的第二个月。

这时秋高气爽,粮食丰收,确实是一个值得狂欢庆祝的时刻。

到了唐朝,中秋一词又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基本跟现在一样了,指的是八月十五月圆之夜。

为啥选到了八月十五?唐朝诗人欧阳詹说的好,因此此时:

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 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看到唐朝人多会享受了吧,想要“玩月”,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八月不冷不热正好。

而且十五又是一月之中,月亮最圆最大,所以就选了八月十五这一天来把玩月亮。

唐朝浪漫主义盛行,月亮也被唐朝的文人们赋予了朦胧的美,玩出了新的境界和高度。

翻开全唐诗,咏月的诗句比比皆是:

最爱写月亮的当属李白: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分钟了解(每年都过的中秋节)(3)

无聊喝酒时,他这样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喝晕睡觉时,他又感慨: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童心大发时,李白还如此回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但是把月亮写到极致的还真不是李白,而是张九龄。

作为盛唐宰相,张九龄的成就主要在政治上,文学上建树并不多,但是他却因一句描写月亮的诗句在文坛流芳千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天的华人,有不知道这句诗的么?它所寄托的深深思念之情,成了千年来中国人过中秋时的一种情感寄托和写照。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分钟了解(每年都过的中秋节)(4)

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经典,那么唐人还有诗词巅峰之作,堪称“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首长诗中,几乎句句都带“月”字,成了咏月诗中永远无法超越的经典。

唐人爱月,赏月,玩月,把中秋节固定成了一个诗词相和,阳春白雪的节日。

可以说,最早的中秋节就产生于唐代,但是此时的中秋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日。

因为参与的人并不多,基本就是文人墨客的风月之举,算是高雅人群的小众爱好。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唐代的老百姓就没有一起赏过月,只不过在各种文献资料中,都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只能说这时的中秋节还是曲高和寡,没有走进千家万户。普通老百姓对中秋只可远观,而无法“亵玩”。

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

唐朝虽然号称盛唐,但其实强盛的主要是国家,普通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积蓄,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更是国力大减,民不聊生。

手头没有余钱,每日里为了生计奔波,自然也就谈不上风花雪月,过什么节日了。

所以中秋节在唐朝并没有真正走入平凡人家,是文人的游戏。

到了北宋,一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首先是大家有钱了,北宋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老百姓生活有了很大提升。虽然近代有不少专家学者通过各种论证来证明,北宋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形象的那么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比唐朝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分钟了解(每年都过的中秋节)(5)

人们手中有了闲钱,也就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一年只过一个春节明显不够,于是在一年之中的中秋节首当其冲,成为了大家宴饮娱乐的最佳选择。

这股风潮最早产生于宋朝的士大夫阶层,相较于唐朝的士大夫,宋朝的文人更接地气,更愿意与民同乐,比如宋词,其实就是起源于妓院这种场所的小曲。

因此北宋的士大夫给唐朝诗人的赏月吟月增加了更加娱乐的内容,聚众畅饮,轻歌曼舞,甚至像春节一样打起灯笼营造欢乐氛围。

很快,这等习俗就从士大夫阶层扩展到了全社会,大家开始一起欢度中秋佳节。

这可不是我编的,宋朝人自己就是这样说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对中秋节前的热闹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书中是这样说的: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分钟了解(每年都过的中秋节)(6)

中秋将至,大小酒铺就开始了最繁忙的时刻,他们忙着重新装饰店面,挂起促销招牌,吸引客人。而市民们更是疯狂,还没到下午,酒就基本抢购一空,随处可见开怀畅饮之人,就算那些没钱的,也会把身上衣服当掉换上几两美酒,在这一天,没有烦恼,只有欢乐。

不光是酒铺,贩卖各种时令水果的水果店也是生意火爆,大户人家会在中秋夜登高畅饮,撤去门窗的遮掩赏月,普通市民也是通宵达旦的逛闹市,小朋友更是追逐嬉戏,尽情撒欢,跟现在的狂欢夜毫无二致。

北宋的中秋节,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狂欢的节日,并没有很明确的象征意义,在这一晚,你可以思念亲人、朋友,或者情人,故人。当然,你也可以悲天悯人,黯然销魂。

比如苏轼,就在中秋夜想起了许久未见的弟弟苏辙,写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这样难以超越的词句,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等感慨。

还有柳永,则是在这个月圆之夜愁肠百结,挥毫立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样的千古名句,表达了对情人的无限眷恋,依依不舍。

那么中秋节是何时被赋予了阖家团圆的主题呢?这就要从南宋说起。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有的惨剧,靖康之难后,北方国土尽失,大量汉人衣冠南渡,在江南成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分钟了解(每年都过的中秋节)(7)

终南宋一朝,北伐,收复故土始终都是所有人的执念。

尤其是那些士大夫们,绝大部分更是把靖康之难视为奇耻大辱,毕生都在期望着能够国家统一,能够再见当年留在北方的那些父老乡亲。

南宋著名词人陆游的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是这种思想的最典型体现。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分钟了解(每年都过的中秋节)(8)

金瓯已缺,何时能圆呢?没有人知道,你看那天上的圆月,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够像中秋的月亮一样,圆满无缺啊。

我们能看到,南宋以后的词作中,有关中秋的作品里,大量出现了团圆、圆满的概念。这既是对亲人团圆的期盼,更是对国家完整的盼望。

比如南宋词界的扛把子辛弃疾,就在中秋夜写了首满江红,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可恨的明月啊,你为何总是不顺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真的是希望,人们永远能够团团圆圆,化那些离别的愁绪变成欢聚的畅饮。

也就是从南宋起,中秋节不再是单纯的文人唱和,市民宴饮的节日,而有了更加深重的内涵,那就是“团圆”,不光是家,还有国,都应当是圆圆满满,像天上的明月一般。

一千年过去了,中秋节每年都在过,而我们的国家也在经历了近代的支离破碎后逐渐崛起,逐步复兴。也希望我们的国家早日圆满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分钟了解(每年都过的中秋节)(9)

最后,还是送上那句话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惟愿金瓯无缺,惟愿明月长圆!祝各位中秋节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