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福禄寿喜财贴家里哪里合适?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福禄寿喜财贴家里哪里合适(过年时家里张贴的)

福禄寿喜财贴家里哪里合适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过年贴年画这种风俗在现在愈发少见了,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年画中“福禄寿”三星的由来。你知道吗?最早的“福星”的形象是非常恐怖的;“禄星”在成为神仙之前是一个道法高明的道士;“寿星”的大脑门是长寿的象征。今天,笔者便为大家带来一系列关于“福禄寿”三星的“冷知识”,以飨读者。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习惯将之称作“岁星”、“福星”。随着我国考古学家开掘了马王堆汉墓,我们从帛书《五星占》中看到了古人关于木星的记载。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十分发达,古代学者通过观测发现,在木星公转的十二年周期中,这座星球的气候也在发生着周期性变化。

此外,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与太阳活动周期最相似的。因此,古人将木星视作主管农业发展的星官,《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均出现了类似的说法。从《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来看,早在两千年前的东周时期,列国诸侯就已经开始为岁星修建庙宇,进行祭祀岁星的活动。

从后续的史料来看,这种“木星崇拜”一直持续到清末,可谓历史悠久。在唐人所绘的《五星二十八宿图》中,我们能看到一千三百年前古人想象中星官的形象。在这幅画卷中,收录了金木水火土五位星君及二十八位星官的造像。“福星”被列在众星之首,可见,在古人眼中木星的地位是最高的。

不过,《五星二十八宿图》中“福星”的形象有些骇人,他的长相与怪兽无异。图上的“福星”长着虎头,眼睛像猎豹一样怒目圆睁,又像读书人一样穿着简朴的长衫,而他胯下的坐骑竟是一头凶悍的野猪。据悉,绘制这幅星君图的梁令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在唐朝天文学界梁令瓒有着极高的地位。

此外,梁令瓒还是一个精通肖像画的画家,所以,梁令瓒笔下的“福星”必定是被唐人认可的福星形象。之后,或许是古人认为“福星”不该长着怪兽的模样,所以,人们对福星形象的理解逐渐发生了转变。在《新唐书》中,就有这样一个清官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时期的地方官阳城,据说,此人就是福星的人间化身。唐朝时期,朝廷有这样一个奇怪的规定,那就是:每年道州都要从民间挑选一些身量短小的侏儒,在将他们阉割后作为贡品送进皇宫当太监。不过,道州并没有那么多侏儒,根本无法满足朝廷的需要。

所以,为了自己的政绩,每一任道州刺史都会人为制造侏儒,他们将身体健全的小孩子塞进罐子,仅让小孩的头部露在外面,并派专人喂养小孩。久而久之,小孩在成长过程中被陶罐拘束,身体畸形成为“人造侏儒”,被地方官们阉割后送入皇宫,满足统治阶层的用人需求。

阳城担任道州刺史后,冒着生命危险向皇帝上书,表示自己绝不会进贡侏儒,为当地的儿童免除了无妄之灾。后来,大诗人白居易将阳城拯救儿童的故事写进了《道州民》中: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

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

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老百姓认为阳城就是福星的人间化身,是上天派来拯救万民的。因此,在阳城过世后,老百姓将他的造像摆在庙中,将阳城当作福星供奉。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福星”阳城的形象变得和蔼可亲,越来越接近现在年画中福星的形象:一个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慈祥老者。

正所谓“功名利禄”,“禄”是官运的象征。至于禄星的身份,有人认为:他是庇佑考生高中的文昌星,也有人认为他成仙之前本是个高明的修道者。不论禄星的身份是什么,他的身上都寄托了老百姓对“禄”这个字的理解。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兴盛,因此,保佑官员仕途的禄星迅速“走红”,民间掀起了一阵供奉禄星的热潮。毕竟,每个寒门子弟都希望通过金榜题名来改写自己的命运,但是,古往今来能金榜题名的考生又有几人呢?入仕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数不清的考生在竞争的过程中失利,一生未能跻身官场。

既然靠自己努力很难达成目的,考生们自然会寻求神灵的庇佑。就这样,禄星庙香火鼎盛,前往禄星庙中祈求保佑的百姓络绎不绝。有趣的是,禄星的形象非常像古代的达官显贵,派头十足。在禄星的造像中,我们会发现在这位器宇轩昂的禄星身边,往往会出现几名“办事员”以衬托出禄星高贵的身份地位。

几乎每座禄星庙中,都有“蟾宫折桂”、“独占鳌头”等象征着高中的纹样,营造出一幅金榜题名的意境。

并且,禄星还“兼职”——送子神仙。

或许是某对求子不得的夫妻在供奉了禄星后喜得贵子,老百姓在发现了禄星还能保佑人们生儿子时,禄星庙的香火更加鼎盛了。我们能在明朝时期的戏剧唱词中,见到“禄星抱子下凡尘”的台词,可见,至少在明朝以后,禄星便“兼职”成为送子神仙。

在坊间传说中,禄星又被称作“送子张仙”。《历代神仙通鉴》中对这位“张仙”是这样记载的:

五代时期,有个名叫张远霄的道人,在青城山上修炼。据说,张道士的法宝是一把弹弓,他十分擅长弹弓射击,百发百中。张远霄在修行过程中,在世间游走,用他手中的弹弓铲除了危害苍生的妖魔鬼怪。后来,张远霄得道成仙,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奉为禄星。

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百姓的想象力,禄星庇佑官运和送子在宋朝文人的笔下进行了“有机结合”。苏洵在自己的名作《张仙赞》中提到,他的两个有出息的儿子苏东坡和苏辙,就是张仙送来的神童。由于,苏东坡和苏辙哥俩在同一年高中进士,老百姓都觉得这就是禄星庇佑所致,因此,“张仙”的名气更盛。

虽然,在我国古代并没有船底座阿尔法星的说法,但在我国古代,这颗星辰有了更响亮的名字——寿星。这颗星位于南半天球,在南纬五十度附近。因为地理原因,在我国北方很难观测到寿星。司马迁字《天官书》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兴建了寿星祠,在此地祭祀寿星祈福。

我们都知道,寿星的手里有一根手杖,那么,这个手杖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汉书》的记载,汉明帝治国期间,曾进行过一次关于寿星的祭祀活动,还安排了一场“百叟宴”。当时,所有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老人都在受邀之列,只要满足年过古稀的条件,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资格成为皇帝的宾客。并且,在这场饮宴过后,汉明帝还为老人们准备了礼物——一份肉、谷、米,以及一根雕工精致的拐杖。

到了南北朝时期,寿星杖的材料发生了变化,由此前的斑鸠杖变成了桃木杖。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桃木作为拐杖的材料呢?相传,桃木不但有辟邪的功能,还有延年益寿、祛病强身的作用。时间推移至明朝,统治者下旨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国家祭祀寿星的惯例,完全去除了寿星的政治色彩。从这以后,寿星来到民间,享受万民香火。

说到这里,很多人要问:寿星的前额为什么如此突出?

由于,寿星预示着长寿,与道教“长生不老”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所以,道教文化被逐渐融入到寿星崇拜中。众所周知,道教的养生观念在古代是比较先进的,这也让寿星的形象受到影响,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我们不难发现,年画中寿星的形象与老子颇为相似,尤其是他们都有着硕大无朋的脑门。

现存最古老的的寿星形象,是永乐宫壁画上的寿星。在永乐宫壁画上,总共出现了几千名神仙,不过,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寿星,毕竟,寿星公的大脑门太显眼了。

古人认为寿星长着大脑门,这与道教养生术营造的长寿意象有直接关系。例如,被道教视作仙鹤的丹顶鹤,它们的头部高高隆起。此外,王母娘娘喜食蟠桃,这种水果每三千年才能收获一次,食用蟠桃的凡人能够益寿延年。或许就是因为这些意象的融合叠加,最终,使寿星的脑门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湖南长沙有一条寿星街,这条街道之所以被命名为寿星街,是因为在民国时期这里有一座全国规模最大的寿星祠。根据地方志书的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人在这里修建寿星祠,寿星祠几经翻修,一直持续到民国。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在长沙修建寿星祠呢?

因为长沙城的南方就是寿星公的福邸——衡山。我们经常会祝愿老人“寿比南山”,这句成语中的“南山”说的就是衡山了。

参考资料:

【《五星占》《史记》、《汉书》、《五星二十八宿图》、《天官书》、《历代神仙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