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字,大部分人都不太使用,除了作为姓氏之外,“阙”还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特殊建筑,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曾经风光无限。先来看看“阙”长啥样?

姓阙的有多少个人(如果身边没有姓)(1)

二边高耸的建筑物就叫着“阙”

就这么一个像岗哨楼的玩意有啥用?在远古,有钱人不是真的有钱,而是拥有粮食、工具以及田地(那个时候还没有发行货币),治安情况不好,经常有流民入户偷盗甚至抢劫;田亩里的庄稼还没来得及收割就被人偷偷给收拾干净了;氏族公社、部落联盟之间为了抢夺地盘偶尔也会打一次群架,所以那个时候部落头领和氏族长老、贵族、大户人家的宅子大门前都会搭建简易的高楼,安排家丁巡逻放哨、观察情况(没监控就是麻烦呀)。商周、秦汉时期,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了,随着砖瓦建筑材料的发明,天子和诸侯宫门外这对“岗哨楼”越修越气派、雄伟、威严(因为古代规制讲究对称,所以门两边各设置一个),因其巍然耸立,给它起名“阙”或“观”,渐渐地从军事防御目的转变为装饰性和贵族地位等级的象征(穷人家徒四壁有啥好偷的,没钱修“阙”,一般平民身份不被允许修“阙”)。

周武王灭商统一天下后,武王整天琢磨着怎么管理众多的草民,加班熬夜整出“周礼”开始依法治国(各种礼制等级、祭祀拜鬼的制度法律),可是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广播,怎么宣传呢?有没有省时省力不费劲的方法?大臣给他出点子了,在王宫大门外的“阙”上把法令悬挂公布出来。古文献记载:《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悬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这段话意思就是周王于正月颁布悬挂法令在象魏(“象魏”指的就是“阙”),让广大老百姓围观学习并遵守(整个一个法制宣传日呀)。当时称国家的礼法教令为“象法”,帝王常常悬挂在宫门外的“阙”上,为悬示教令的地方,所以王宫宫殿大门外的“阙”又名“象魏”,有点像公示栏的作用。

在秦汉特别是汉朝,“阙”的标志意义越来越明显,就是王权、地位等级的象征,表明这个区域的权力和地位以及相应的礼制。汉代霍光墓就因起三出阙逾越礼制而成为谋反的证据。在宫门前建独立的二台(两观)的形式,自汉魏以后开始发生变化,逐渐与皇宫大门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了。这种将双阙两观与宫殿宫门相结合的形式,从唐宋以来的绘画和遗址中常常可以看到。

“阙”也代指宫殿、朝廷,古诗词里有很多名篇涉及到它。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南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在这些优美的诗句中,“阙”都象征朝廷和宫殿。

“阙”的种类按位置区分大约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阙”外形不像“华表”,“华表”就像柱子,而“阙”上面有一个高台和屋檐,人是可以上去登高远眺的,“阙”的下面可以作为仓库,存放兵器、粮食等物资。“阙”不像“华表”那么世俗化,是一种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现存石阙中大多是陵墓阙,基本完整的有29座,巴蜀地区就占了其中大半,川渝两地共计19座,其余分布于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四川汉阙,又极为集中的出现在川东渠县境内。因此,渠县又有“中国汉阙之乡”的美称。阙的集中存在,体现了川东北一带在当时出现了很多重要人物,发展水平非同一般。现存最久远的建筑物就是“阙”了,准确说是汉朝的汉阙,其他的宫阙、城阙因为战火涂炭已经消失灭迹了。

陵墓阙:它们均位于陵墓之前,两相对称,中阙为道,为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门。著名的陵墓阙有四川达州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梓桐李业阙以及山东嘉祥武氏祠阙,平邑皇圣卿阙等等十数处。这些阙均为公元一、二世纪遗物。

姓阙的有多少个人(如果身边没有姓)(2)

渠县汉阙,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姓阙的有多少个人(如果身边没有姓)(3)

渠县汉阙,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姓阙的有多少个人(如果身边没有姓)(4)

渠县汉阙,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姓阙的有多少个人(如果身边没有姓)(5)

渠县汉阙,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四川达州渠县汉阙

坛庙阙:位于大型的坛庙大门左右,现存实物有著明的嵩山三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之麓,即太室庙阙、少室庙阙、启母庙阙,公元二世纪初东汉时期所建。三阙均为石制,阙身上有汉代隶书题记和各种人物、车马、动植物、建筑物的雕刻,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城阙:古时候常常在城门的两旁建立双阙以为守望,称作城阙。《诗经·郑风·子衿》上有“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里的城阙指的是京城。

,